【湖北省】
湖北省位於中國華中地區、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總面積約為185900平方公里,西部為大巴山區、東北為大別山區、東部為幕阜山丘陵、中南部才是江漢平原,原為雲夢澤的一部分,沖積平原上長江、漢江水網廣布,土壤肥沃且地勢平坦,農業與漁業都相當興盛,也是中國的魚米之鄉之一;湖北省境內多湖,因有『千湖之省』的稱號,長江橫穿並有兩峽位於境內,而最著名的『荊江河曲』長江彎道最多的地方即位在湖北省,成為湖北旅遊最熱門的景點地區。
湖北省簡稱『鄂』,在春秋時期西部為楚國的文化發源,東部大部分為雲夢澤,秦朝統一中國後這裡成為交通樞紐,雲夢澤經排水後也漸漸成為農田,至三國時代成為吳國、蜀漢兵家必爭之地;晉代與唐代前後在此設立荊州和鄂州,至宋代由於金兵入侵北京造成人口南遷,湖北地區便逐漸繁榮,便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元代武昌成為兩湖流域農產品的最大集散地,至明末由於商業發達讓漢口成為當時的四大名鎮;清朝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在長江沿岸開闢商埠,更在洋務運動後湖北經濟迅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中南局設置在武漢,讓湖北省有更大的發展,時至今日湖北省成為冶金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重鎮,經濟發展相當蓬勃,是華中地區主要的省份。
湖北的荊楚文化是湖北旅遊的重點,湖北省擁有許多歷史名城像是荊州、武漢、鄂州、襄樊、隨洲和鍾祥,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是遊客前來湖北旅遊的拉力;湖北省的旅遊景點十分豐富多樣,像是葛洲壩、賽武當、香溪、屈原故里、武當山、宜昌、黃鶴樓、西陵峽、武漢東湖等等,壯麗的自然景觀讓您來到湖北旅遊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除此之外,湖北美食小吃也值得您一嚐,有宜昌燃麵、九珠皮蛋、武漢豬肉乾、三鮮豆皮、臘八豆腐、東坡餅、武昌魚、頂頂糕以及熱乾麵等等,都是最道地的美味。
【黃鶴樓】
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樓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它始建于三國吳黃武二年(西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知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複來,曲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顛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人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遊覽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遊等都曾先後到這裏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戚戚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崔顥提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樓共五層,高50.4米,攢尖頂,層層飛簷,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挂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有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2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武漢東湖】
東湖在武漢市武昌區東郊,靠近市區,整個東湖風景區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約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5倍多。東湖湖岸曲折。湖南層巒疊翠,山擁水抱;湖東、湖西丘陵起伏;湖北地勢平坦。有人認為它兼有太湖之浩淼和西湖之秀麗,是一個極有發展前途的風景區。
經過30多年的建設,現在東湖四周已有亭、台、樓、閣和各種建築設施70多處,種植各種樹木200多萬株。東湖的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不斷開放,其中尤以春蘭、夏荷、秋桂和冬梅最為著名。東湖依自然環境,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吹笛、珞洪六個遊覽區。其中聽濤區景點比較集中。
走進東湖的黃鸝灣大門,便是聽濤區。這裏沿湖有垂柳、荷池,周圍岡巒起伏,岸邊泊有許多遊艇,景物頗動人。聽濤區的風景和紀念建築,主要有行吟閣、霧抱亭、澤畔客舍、長天樓、九女墩紀念碑、湖光閣等。行吟閣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建,聳立於荷風、落羽兩橋之間的湖島上。閣高三層,綠瓦圓柱,精巧壯麗,具有民族風格,東湖盛產多種淡水魚,其中以武昌魚最為名貴。
【荊州古城】
漢代始建荊州城,三國時,蜀將關羽鎮守荊州城,在舊城邊築新城;南宋時,改土牆為磚牆,後屢次重修,現存城垣為清順治3年(西元1646年)依明代規模重建的。荊州古城是中國現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城呈多邊形,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多以毀壞,只餘大北門牆高高屹立,氣勢雄偉。
【長江三峽特色】
現在遊三峽,看到的其實就是新三峽,一樣峽谷幽深,曾經去過三峽,現在再度重遊,就會感覺巫山離得更近,神農溪變神農河,以前僅能到神農溪的第一道峽谷龍昌峽,船進不去,遊客就要回頭,但現在中型船可以長驅直入,一直通到最裡面的綿竹峽,再從此地換搭碗豆角扁舟繼續深入到坪陽壩。同時,神農溪最讓遊客懷念的縴夫一樣存在,他們的歌聲還是一樣嘹亮,而以前遠不可及的神女峰,現在由於水位上升,就像站在眼前。
石寶寨的明清石板路雖然被掩蓋,據說,當局已想出一個保護石寶寨的辦法,是在古寨靠近長江的岸邊上築起一道水牆,將古寨保護在裡面,像似個水中盆景,預計2009年完工。水位
135米,已到鬼城酆都的老街下方,原來的景區大門、牌坊和上下山索道,都還是完好,老城留下空蕩的房子,夜遊鬼城,在晚上夜遊名山景區,似乎別有一番吸引力。
水位提高後,三峽不再有枯水期的問題,成為終年都可以航行的河段,三峽旅遊今後不再有淡旺季的問題,各遊船都開始投資打造更高級的遊船,載客量可以達到
300 人以上,遊客更有福音了。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秭歸縣香溪口,東止宜昌市南津關,全長約76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險峻聞名於世。峽內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黃貓峽、燈影峽、青灘、泄灘、崆嶺灘等名峽險灘和黃陵廟、三游洞、陸遊泉等古跡。峽中險峰夾江壁立,峻嶺懸崖橫空;奇石嶙峋,銀瀑飛瀉,古木森然,水勢湍急,浪濤洶湧,景象萬千。
但很多礁石險灘業已得到整治,驚險萬狀的崆嶺灘、鬼見愁、鬼門關已成為歷史陳跡。西陵峽中的兵書寶劍峽位於香溪東1.5公里、長江北岸的陡壁峭岩上,岩上石隙中有物迭置其間,狀若書卷,名曰兵書,其右下方有條形岩石凸起,宛如巨劍直插激流,名曰寶劍。
兵書實為巴人岩棺葬之遺跡。從兵書寶劍峽向東過新灘不遠,江北有岩壁,上有兩塊重疊下垂的赭黃色岩石,一塊形似牛肝,一塊形似馬肺,故名牛肝馬肺峽。蓮陀至南津關間有燈影峽及黃貓峽。燈影峽又名明月峽,峽雖不長,但景致不凡,可謂無峰非峭壁,有水盡飛泉。
西陵峽南岸的馬牙山上有四塊奇石,很象<<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悟空探路,八戒牽馬,唐僧合十,沙僧挑經,姿態酷肖。每當落霞晚照,從峽中遠望,極似燈影戲中人物,故名燈影峽。黃貓峽一帶,山形如黃貓蜷伏,風光綺麗。
【神農架】
湖北省西部有一片群峰聳立、林濤起伏的高大山地,它橫亙于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平方公里,這就是我國著名的神農架林區。相傳,上古時代的神農氏曾在這裏遍嘗百草為民除病,由於崖高壁陡,珍稀藥草不易采到,神農氏就伐木搭架而上,因此後人稱這裏為
”神農架”。
神農架內重巒疊嶂,山高穀深,主峰大神農架即神農頂,海拔3105米,是華中地區最高峰,有
”華中屋脊”
之稱。區內古木參天,奇花異卉遍佈,有
”綠色寶庫”
之稱。植物種類十分豐富,主峰東南千家坪生長著大量被稱為
”活化石”
的古老植物,如珙桐、水杉、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等,它們大多都是舉世聞名的第三紀冰川樹種。林區的西南部,有一獨立奇峰稱
”望農亭”,亭下有一片石林,上接懸崖,下臨深澗,或盤結曲扭,或亭亭玉立,或如猿猴抱柱,或如猛虎下山,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石林四周,流雲飛霧,若隱若現,有
“石林雲雨”
之稱,神農架林區一大奇觀。神農頂北側,峽谷蜿蜒,峰岩壁立,飛瀑參差,景致奇秀,有
”紅坪畫廊”
美稱。此處,神農架區內還有許多的奇洞、潮水河、猴子石、南埡山、小當陽等勝景。
保護區內,不僅景色秀麗,物種豐富,還有種類繁多的珍稀動物。除名貴的金絲猴外,有白雕、白鹿、白松鼠、白蛇、白熊等,堪稱是一個
”白色的動物王國”。
【巫峽】
巫峽西起巫山縣的大寧河口,東到湖北省的官渡口,全長約40公里。峽中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麗,宛如一條天然畫廊。峽兩岸為巫山十二峰,江北由西向東依次為登龍、聖泉、朝雲、神女、松巒、集仙六峰;江南為淨壇、起雲、飛鳳、上升、翠屏、聚鶴六峰。
在江上只能看到九座山峰,其中南岸的淨壇、起雲、上升三峰要在長江支流青石溪上才能看到。在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為俏麗,也最有名,人們把她看作巫山的象徵。在十二峰最東的集仙峰臨江絕壁上,刻有六個蒼勁大字--重崖疊嶂巫峰,傳為諸葛亮所書,故稱孔明碑。
【瞿塘峽】
出白帝城登船東行就來到以雄著稱的瞿塘峽。瞿塘峽長約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峽。峽口處江面寬不到百米,兩岸懸崖峭壁如同刀劈,雲天一線,水急浪高,山勢險峻,山岩上有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沿江而下可觀粉壁牆、孟良梯、鳳凰飲泉、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等奇景。其中粉壁牆上佈滿了歷代碑刻,篆、隸、楷、行俱全,儼如一面掛滿書法墨寶的廳堂之壁,所以有人給它取了個文雅的名字,叫粉壁堂。
【鬼城酆都】
酆都位於涪陵東北的長江北岸,傳說為鬼府所在,人死後靈魂都要到此報到,接受閻王的審判,故有“鬼國都城”之稱。酆都分新舊兩城,酆都鬼府位於長江北邊的名山半腰。名山山頂有天王殿,雕樑畫棟,堂皇富麗,正殿供奉閻羅天子塑像,威嚴可畏;殿後有“肉身成聖”的天子娘娘像。閻羅殿內的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判官小鬼、勾魂使者等塑像,個個猙獰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加上殿外兩側廂房的十殿閻王,形成一套完整的“陰間政府”司法機關。進天王殿之前有三座並排的石拱橋,名“奈何橋”傳說是到陰曹地府必經之路。繞過玉皇殿,拾級而上至“鬼門關”的漆黑山門,傳為通往地獄的入口,所謂地獄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古洞,稱五雲洞,來這裏的香客,都會燒紙錢投入洞中。
【重慶市】
重慶市位於中國四川省東部、長江上游,地處丘陵地帶,由於多山多霧因此有『山城』、『霧都』的別稱,冬暖夏熱的天氣成為長江三大火爐之一,春夏之交夜雨興盛,因此有『巴山夜雨』的稱號;嘉陵江流經市內古稱渝水,故重慶市簡稱渝,長江也貫穿重慶,是中國面積最大、行政轄區最廣、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轄市,面積約為83000平方公里。由於重慶市的水陸交通發達,成為中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是中國近年來主要發展的中心城市。
重慶市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其發展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約在夏商周時代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形成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隋朝以渝水(嘉陵江)繞城便將此地改稱渝州;清朝馬關條約將重慶為通商口岸,重慶成為西方人士交流的地方,民族主義也在此方展,至西元1954年重慶市重新併入四川省並改為省轄市,1983年將永川地區等8個縣併入重慶市,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7年重慶是升格為中央直轄市,管轄範圍除了重慶市以外還有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並成為少數民族的聚集之地,是經濟、文化發展相當多元化的城市。
重慶美食相當多樣化,除了保有四川地區的麻辣口味以外,更以使用各種材料創作新菜為特色,著名的重慶火鍋(麻辣火鍋)即為一絕
,將毛肚、豆腐等適合燉煮的材料下鍋,就可嘗到麻中帶辣的絕妙滋味。小吃種類也相當多樣,例如五香牛肉乾、香辣蟹、松花皮蛋、糯米藕、麻婆豆腐、棒棒雞、酸辣豆花、串串香、涼滋粑等等美食,到重慶旅遊可來嘗嘗。
【朝天門】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彙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
,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禦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餘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
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彙小川,縱流1119千米,于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蕩,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重慶人民大禮堂】
重慶人民大禮堂及人民廣場位於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學田灣,始建西元1951年至1954年完工,重慶人民大禮堂佔地面積約為25000平方公尺、高度約為65公尺,大禮堂以中國傳統對稱軸線的方式設計,南北兩翼對稱的造型仿造明清宮殿,穹廬金頂彷彿北京天壇的形象,圓柱望樓有著北京天安門的影子,可說是中國建築的各式縮影;重慶人民大禮堂建築可分為禮堂、北樓和南樓,北樓南樓綠色的琉璃瓦屋頂、朱紅色的廊柱呈現對比色的美感,正廳內的大舞台四周為5層樓高、共4200個觀眾席,是重慶市最大的劇場建築。
【重慶磁器口古鎮】
重慶磁器口古鎮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東為嘉陵江、北鄰石井坡、西靠童家橋、南與沙坪壩相接壤,距離重慶主城區僅約3公里,總面積約為1.5平方公里,是明朝和清朝時期水陸碼頭,作為嘉陵江下游的物資集散地,以盛產和貿易磁器而聞名中國,在政府的規劃和保護下,已成為古色古香的傳統歷史旅遊景點,充滿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觀,重慶磁器口古鎮於1998年認定為傳統文化歷史街區,2001年被成為重慶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重慶磁器口古鎮約從宋朝年間開始漸漸發展,最早因為白岩寺而稱作白岩場,明朝開始繁榮,文帝朱允炆落難逃至巴蜀時曾在白岩山寶輪寺隱居數年之久,寶輪寺建於唐代,後來更名為龍隱寺,因此白岩場也改稱龍隱鎮;到了清朝龍隱鎮的發展到達極盛,陶瓷業成為這裡的主要產業,便改稱瓷器口,因瓷、磁兩字相通便叫作磁器口,水陸繁忙的發展讓磁器口擁有「小重慶」的美稱,發展至今,重慶磁器口古鎮已成為明清文化的發揚之地,石板街道的景色訴說著昔日的民俗風情。
重慶磁器口古鎮目前規劃有12條石板巷道,大部分的建築都是明朝和清朝的建築風格,川東民居的房屋結構大部分由竹子和木頭打造,以夾壁或穿半木板牆方事建構,每家店鋪為一進三間的長進深戶型格局,搭配院子後方的四合院,窗櫺上精細的雕刻圖案可見當時的藝術發展之卓越;重慶磁器口古鎮目前規劃的景點內容十分豐富,像是寶輪寺、鐘家院民俗風情館、寶善宮教育博物館、巴渝民居館、鳳凰廊、文化百業巷、民俗文化村和旅遊商品一條街等。
【重慶南山植物園】
重慶南山植物園位於重慶市南山名勝風景區內,鄰近長江流域,最高海拔約為681公尺,佔地面積約為8000多公畝,重慶南山植物園以廣大的森林和色彩繽紛的花卉為特色,是一座綜合性的植物公園;重慶南山植物園除了有豐富的植物景觀以外,大禹治水的遺跡文化也不可錯過,還有從唐朝以後所建的道觀、廟宇、鐵桅桿、文峰塔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官邸和別墅等等的陪都遺址,並設有觀景台、花神、施光南音樂廣場、大金鷹、石刻雕塑園等造景,是一處結合自然、人文和藝術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