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公平貿易與拉丁美洲小農 

 林福興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夏潮聯合會/夏潮聯合會新聞/世界人民運動整理/
相關文件

其他資訊

公平貿易運動主張以「公平貿易」取代「自由貿易」,除了呼籲改變國際農產貿易規則外,也針對西方企業和消費者,鼓勵他們選擇「公平貿易」產品,希望藉由改善農產品的「流通」與「消費」方式,讓第三世界的弱勢小農獲得基本而穩定的收入。「公平貿易」的精神在於鼓勵消費者多付一點錢,以保障價格購買第三世界小農生產的產品,讓錢直接進入農民的口袋,並以保障基金作為物質誘因,鼓勵小農生產朝向合作化,以克服流通過程的盤剝和規模經濟的壓力。所以,收購商必須以保證價格、長期契約關係向第三世界國家小農購買產品,同時必須提供一筆保障基金來協助當地社區發展,組織民主參與的小型農業合作社。

 

公平貿易的盲點與誤區

 

從公平貿易運動的訴求來看,確實表現出對第三世界國家小農處境的高度同情與良善的願望,他們鼓勵並協助小農組織合作社,反對跨國壟斷資本的貿易自由化,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進步意識。但是,從「公平貿易」僅僅針對國際農產貿易的流通管道進行顛覆與挑戰來說,公平貿易運動也存在著一些盲點跟誤區。

 

事實上,「自由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市場競爭機制的理論假設,從亞當斯密開始便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是一種「自然秩序」,通過市場這一隻看不見的手,讓混亂的、利己的、個人主義的經濟活動維持均衡,以實現社會生產最大化的利益。公平貿易運動雖然指出了「自由貿易」在跨國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才獲得充分表現的「非公平」性質,從而否定了亞當斯密的「自然秩序」假設,希望透過對流通領域的控制來保障小農的利益,但卻忽略了第三世界農業資本主義化背後所隱藏的土地分配與生產關係,使得公平貿易運動在解決第三世界小農貧困化的問題上顯得孱弱無力。下面以拉丁美洲小農的歷史考察為例,進一步說明。

 

拉美農業生產關係的轉移

 

二戰後,拉丁美洲的農業和農村土地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農業生物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農業產量大幅提高;另一方面,農業資本主義化的發展,農村中無土地的勞動者取代了昔日封建地佃關係的債役雇農和佃農,成為農業的主要勞動力來源。同時,資本主義性質的莊園、農場、牧場取代了傳統的大地主式莊園,成為商品化生產的農企業。可以說,以收取勞役地租為主要形式的封建莊園,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已不復存在,而收取實物地租的封建性莊園僅存於某些中美洲地區和巴西部分地區。因此,總的來說,戰後拉丁美洲的農業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為主導的力量。

        

二戰前,拉丁美洲農業的主要特徵是封建莊園以及依附於它的小農所組成的雙重結構,隨著戰後農業資本主義化的發展,轉變為資本主義農企業與小農戶的新雙重結構。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專家估計,1980年代初期,資本主義農企業與小農戶在拉美農業經營單位中分別佔了22% 78%;兩者佔有的土地面積則分別為82%18%;兩者提供國內消費的農產品分別佔59%41%,提供出口的農產品分別佔了68%和32%。可見,小農戶雖然大量存在於拉丁美洲的農業生產中,但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在量上還是絕對的稀少,能夠提供出口的農產品還不到大企業生產的一半。

 

小農必須出賣勞動力才能維持生存

 

對於拉美的小農來說,農業生產主要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以自耕的形式為主。所以當他們無法繼續依靠自有的小塊土地維持生計時,就得出外謀生,到農企業去當臨時工或日雇工。小農的產品,一部分供應自家消費,一部分才投入市場,所以他們以一種謀生而非牟利的特殊方式捲入市場。據調查,拉美有87%的貧困農戶生活在自然環境十分不利的乾旱或嚴寒地帶,有的地區嚴重缺水,有的地區土壤易受侵蝕。所以這些貧困農戶只有不定期出賣勞動力才能保住自己一小塊的土地。由於人口繁衍與土地不斷被分割,他們外出作工的貨幣收入佔其全部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加。儘管終年疲於奔命,仍然難以擺脫貧困的噩運。

 

這些貧困小農戶的男主人每年平均有3-6個月外出工作,其餘時間則在自有的小塊土地上耕作。兩種收入來源並存,不僅可以使他們長期照顧家庭成員,而且可以保住其土地、房屋和農具。這類現象在阿根廷北部,智利中部、祕魯、巴西和中美洲各國尤為明顯。由於拉丁美洲農業的資本主義發展,並沒有把小農消滅,使得小農成為資本主 義農業的勞動力儲存器。當農企業需要勞動力時,廣大的小農戶就向它提供大量的日工和短工;當農企業不需要勞動力時,這些臨時工就返回家園,繼續踞守在小塊土地上,在低劣的生活條件下求得生命的延續。同時,資本主義農企業為了節省社會保險費用,提高利潤率,避免勞工糾紛,一般都盡量多用季節性短工,而減少常年農業工人的雇用數量。

 

土地改革才是拉美小農的出路

       

小農必須依靠充當臨時性農業雇工才能存活下來,這當然也與拉美小農缺少統一組織來保障農產品價格,缺少儲存手段有關,因此造成小農在收穫之後往往急於將農產品脫手,使得經營農產品收購和批發的中間商人勾結農企業主故意壓低價格,直接損害小農的利益。「公平貿易」運動從保障農產品價格與推動農村合作社化,確實能夠緩解像拉丁美洲小農收入不足的問題。但是,拉美小農的困境,還在於土地分配的問題,現有的土地分配方式,事實上是承續了殖民地時期所遺留下來分配比例,土地還是集中在少數農業大資本的手裡。雖然農企業主、大商人對小農進行了殘酷的剝削,但是小農階層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在拉美的農業生產中,這是因為維持相對穩固的小農大軍,對於拉丁美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長期化與永久化具有重大的幫助。一來,眾多的小農留滯在小塊土地上,可以緩解他們流竄謀生而造成的城市人口惡性膨脹的壓力,二來,可以使小農充當一隻易於駕馭的、龐大又廉價的勞動力大軍。

 

從拉美小農發展歷史的考察可知,他們的貧困化甚至無產階級化,有比收入還要更深一層的生產結構與土地分配問題。我們當然樂見也支持像「公平貿易」這樣來自市民社會自覺的對第三世界弱勢群眾的關懷運動,但是,我們也深刻的體會到,第三世界人民的貧困與發展不可能僅依靠「公平貿易」而得到解放。

參考資料:張森根〈小農制和拉美農業資本主義發展〉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8192

本文轉載自「兩岸犇報」第四期 2009.7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