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
參考分類:夏潮聯合會/夏潮聯合會新聞/ 相關文件: 其他資訊: |
歐盟議會選舉於2009年6月7日落幕,投票結果顯示左翼政黨勢力下滑,右翼抬頭,甚至有少數極端右派政黨擠進議會席次。這樣的結果對德國「左翼黨」(Die
Linke)即將於9月面臨的德國國會大選(Die
Bundestagswahl)具有什麼指標意義呢?
中間失落與左右兩極的成長
事實上,德國在本屆的歐盟議會大選受到重創的,其實是所謂中間偏左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SPD)。該黨遭遇到戰後選舉中最慘重的挫敗,僅得票5,471,703張(得票率20.8%),早在2004年歐盟議會大選時,「社民黨」便以21.5%的得票率遭遇到災難性的挫敗,那是選民透過選票對於當時「社民黨/綠黨」 (SPD - Die Grünen)聯合政府所推行的親財團和反福利政策的懲罰。之後,社民黨還輸掉了2005年的國會選舉,雖然該黨的領導人施諾德(Schröder)力圖重新將其包裝為一個維護工人階級的政黨,但是仍然不斷的在選舉中受到挫敗。
至於中間偏右的同盟陣線「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CDU)和「巴伐利亞基督教社會聯盟」(簡稱基社盟,CSU)儘管在這次歐盟大選贏得最多議席(42席),但是得票率還是下跌了6.6%。而在左右光譜上屬於右派,鼓吹自由市場的「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FDP)則是德國歐盟議會選舉的最大贏家,得票率為11%(得票2,887,331張),比2004年增加了4.9%。在歐洲左翼政黨及德國中間偏左政黨一片哀鴻遍野聲中,德國「左翼黨」卻稍有進步,得票率7.6%增加了1.5個百分點(得票1,968,325張),奪下8個議席。
德國政治觀察家大多認為,歐盟議會選舉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將同樣出現在今年9月的德國國會大選中,比照過去(如2004年)歐盟議會選舉與德國國會大選的結果,這樣的推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參考指標。如此看來,隨著中間偏左的「社民黨」選民的流失,「左翼黨」能否因此掌握這一波選民板塊移動的機會,在今年國會大選中一舉衝破10%的得票率,是觀察德國「左翼黨」發展策略是否成功的指標之一。
來自右派政團的打壓
一般說來,德國不同於歐洲其他國家,它的反社會主義力量根深蒂固,所以一個標榜「左翼」的政黨走上政治舞臺並不尋常。因此,有人說「左翼黨」的成立與發展,代表了左派勢力似乎在德國壯大起來了。事實上,2007年才成立的左翼黨也確實在德國地方選舉(Die Kommunalwahlen)中席捲了東部地區,更驚人的是,2008年「左翼黨」已經連續在不萊梅(Bremen)、黑森(Hessen)、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和漢堡(Hamburg)等聯邦議會選舉(Die Landtagswahl)中進入了聯邦議會,取得了在德國西部的歷史性突破。
有鑒於「左翼黨」成立之後在歷次選舉中的成長,德國右派政團便開始著手進行各方面的打壓。尤其是上個月(5月),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和聯邦憲法保衛局局長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目前德國面臨的安全威脅發生了「質的變化」,並且把「左翼黨」列入觀察名單,有意識地將「左翼黨」與極右的新納粹、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恐怖活動放在同一個位置,對其進行妖魔化的攻擊。
左翼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面對德國右派政團打壓、排擠與主流媒體的抹黑,「左翼黨」為了生存發展,十分重視基層組織的建設。因此,特別重視地方選舉,藉由基層選舉的帶動,鞏固與發展該黨的基層組織。基本上,「左翼黨」的各級組織劃分為16個邦級組織和約350個縣級組織,在黨員較為集中的德國東部地區,幾乎每個縣級組織之下,都建立基層組織。目前,左翼黨基層組織在東部約有2000個,由於西部地區黨員人數較少,因此在縣級組織之下就不再設基層組織,縣級組織實際上發揮著基層組織的作用。
「左翼黨」規定每個基層組織可擁有10至30名黨員,90%的黨員都加入了基層組織,按規定應每個月參加一次組織活動。基層組織自主決定其黨組織生活的內容、主題和形式,因此活動內容和方式十分靈活多樣,據「左翼黨」宣稱,該黨在東部70%的黨員、西部50%的黨員能夠經常參加基層組織活動。例如2007年秋季,該黨提出了有關退休金、幼兒園名額、私有化、最低工資、阿富汗戰爭、歐盟發展等六個方面的政策主張,號召基層組織可以從中選擇一、兩個專題開展活動。
藉由基層組織的發展與活化,「左翼黨」不僅實現了聯邦層級左翼力量的統一,並且在西部各邦也都成功建立起了以基層組織為基礎的邦級組織。因此,在其他各黨黨員人數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左翼黨」的黨員數量反而有所增長,已經有發展成德國第三大黨的趨勢。
選舉政策與黨內的挑戰
「左翼黨」在選舉政策上主張德國必須從阿富汗撤軍,取消哈茨Ⅳ(Hartz)改革方案(此法案為2003年聯合執政的社民黨與綠黨在促進就業的名義下制定的法案,主要目標在擴張勞力派遣,並削減失業津貼),取消延長退休年齡(67歲),規定最低工資等。這些具體的政策主張,對於爭取工會的選票確實有巨大的作用,但是由於「左翼黨」事實上是由「勞動與社會正義黨」(簡稱勞社黨,WASG)與「民主社會主義黨」(簡稱民社黨,PDS)合併而成,因此創黨迄今仍然存在著合併前兩黨各自的政治包袱與兩黨在某些問題上的矛盾。
合併前的勞社黨由於有德國政壇的重量級人物--前社民黨主席、前財政部長,新自由主義政策的長期批評者拉封丹(Lafontaine)跳出來加入該黨,才促成勞社黨與民社黨合併,也因此拉封丹成為「左翼黨」兩個主要領導人之一。但是由於拉封丹在擔任社民黨主席期間,贊成德國加入北約(NATO),但是在成為「左翼黨」領導人之後又採取反對意見,如此態度的反覆以及無法解釋清楚為何改變的原因,都加深了德國選民對他的不信任感;至於合併前的民社黨,其前身是東德共黨:社會主義統一黨(SED),由於東西德在冷戰體制下分裂對立的歷史因素,使得東德共黨的聲譽在西德境內始終無法改善。因此,當民社黨併入「左翼黨」後,為了擺脫過去的包袱,甚至表現出自己與過去歷史無關的態度,以至於不能總結與繼承東德共黨失敗的教訓。
在這些因素底下,目前支持群眾持續成長的「左翼黨」,仍存在著不小的挑戰。「左翼黨」在拉封丹的強勢領導下,事實上是試圖恢復西德時期社民黨推出的「福利國家」制度,因此,「左翼黨」內已有人撰文批評其為「拉封丹主義」(Der Lafontainismus);可見,這一波社民黨選民出走投向「左翼黨」的現象,其實是跟「左翼黨」走拉封丹「福利國家」路線有絕大的關係。換言之,「左翼黨」目前在德國政壇,其實是試圖扮演起社民黨(SPD)過去「改良派」的腳色。當然,這樣一個「修正主義」路線,也必然會遭到「左翼黨」內所謂「正統派」的挑戰。
德國「左翼黨」遇到的問題,其實是整個歐洲左翼政黨面臨選舉路線的困境。從西歐各國情況看來,左翼政黨欲作為一個「改良黨」,勢必要與各國的社民黨競爭,而且常常處於劣勢;但是若只作為一個「反對黨」,雖然能用廉價而空洞的口號批判資本主義,不時地能找到引人注意的題目,但在缺乏持久性的情況下,往往必須依靠極端行為才能撐下去,甚至變成一個激進的小宗派。如此說來,或許有人會問,德國「左翼黨」的前途何在?西歐左翼政黨的前途何在?
我們當然可以簡單的說這是「路線」問題。但是什麼是「正確路線」呢?難道是依靠自我標榜為「革命的社會主義者」嗎?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借用「左翼黨」另一位黨領導人居西(Gysi)的話來說明:「迄今為止左翼雖然對全球化和世界新秩序進行了批評,但還沒找到應對這些挑戰的答案。」
本文轉載自「兩岸犇報」第四期 2009.7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