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學有所教 

在中國的土地上,一個都不能少

 羅加鈴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夏潮聯合會/夏潮聯合會新聞/
相關文件

其他資訊




幾年前,講述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的影片「一個都不能少」,除了讓導演張藝謀奪得多項國際大獎,也讓大陸農村的教育困局成為媒體的焦點而喧騰一時。該片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年僅
13歲的女孩,以50元的酬勞,被雇用至河北省山區的一所農村小學代課,由於當地物資缺乏,一天僅能使用一支粉筆授課。代課期間,某位學生因家中貧困而輟學至城裡打工,小教師為了遵守絕不流失班上任何學生的承諾,就組織其他學生搬磚打工籌措路費,以讓她進城找回那名輟學生繼續就學。尋人途中幾經波折,女孩意外獲得電視台的協助,最終除了尋回學生,也透過媒體暴露該村的教育問題,並在各界熱情的捐助下,全校師生面臨的困境得以解套。

熱情消褪,問題依舊

這類電影,極易激起人道主義的關懷,吸引鎂光燈聚焦,從而捧出「明星」貧民,讓電影中的窮困區
(或貧民)因出名而脫困。值得省思的是,全面性及根本性的問題總讓一個虛幻的美好結局所掩蓋,因此當電影熱度一過,關注退卻,問題依舊。

相似的案例多不勝數,最近得到奧斯卡獎的「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就是雷同的例子,該片雖捧紅印度貧民區的童星,讓個別演員出名致富,但其他村民並未因電影熱賣得到好處,依然貧困如昔。

姑且不論這種消費窮人的電影該如何被看待。
1999年出產的「一個都不能少」,某種程度反應出中國大陸農村教育發展的困境:首先,代課老師年紀極輕(13),說明師資缺乏;其次,每天一根粉筆的限制,表示物資不足;再者,代課月薪極低(50),顯示財政短缺;最後,學生必須中輟入城打工,反應貧困問題嚴峻。換句話說,農村的教育發展,從人力、物力到財力,無一不是問題。

城市學校像歐洲,農村學校像非洲

事實上,廣大的大陸農村佔有總人口數的80%,但教育經費的分配僅佔10%,國家投入不足往往造成教育經費捉襟見肘,使得農村基本的辦學條件遠不如城市,從而在校舍、師資與設備上,相形見絀。例如,許多城市學校以鋼筋水泥建造,然而農村的某些校舍卻是危屋,簡陋的建材(例如土磚及茅草),毫無安全性可言,去年汶川地震中,非常多上課中的學童,就是因不堅固的校舍倒塌致死。

城鄉教育發展的差異,有人甚至批評:「城市的學校像歐洲,農村的學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學的一間教室相當於農村的一所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差距,使得城鄉孩子在人生起跑時就不公平,而鄉村教師往往僅能拿到基本工資,許多地方連基本福利也無法保障。這導致農村地區的優秀教師外流嚴重,鄉村學校幾乎吸納不到師範大學的優秀畢業生
(人民網,2006) 。」

教育商品化種下的惡果

目前這種城鄉不平衡的教育發展,事實上始於80年代,由於改革開放大潮下的市場經濟體制,使得各種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民生用品必須以貨幣支付,教育商品化就成為最終的惡果。因此,在城鄉經濟發展不一的情況下,城鄉教育發展的水平逐漸出現落差。大陸於1986年起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截至2005年止,仍有17%的縣級地區未達此一目標,這些地區全都集中在相對貧困的西部地區,由此可見東、西部貧富不均,城鄉發展傾斜。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李京文2004年的調查,西部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東部農民的1/2,兩者之間的家戶消費支出的差距也高達1︰1.69。因此,義務教育政策的推展雖是美意,但在2007年全面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以前,農村中的小學學童每人每年需繳
100元的學雜費,這對某些貧困縣的人民來說,是極大的負擔。例如,靠近滇西北的某些農村,2000年的人均純收入為497元,在扣除來年預留種子、牲畜飼料與自身糧食後,每人每年可動用的貨幣餘額僅剩103元,因此100元的學雜費所造成的結果便是高達61.4%的失學率。

構建和諧社會,加速邁向公平教育

近年來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受到全球矚目,但教育經費的投入仍顯不足。以2006年大陸教育部公佈的資料為例,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增幅加大,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只有占GDP的3.01%,離4%的標準仍有差距。而且,2006年的「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比率」與「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比率」的比較資料顯示,全國教育經費的投入雖較2005年增長35.88%,但指數呈現下滑的仍有8個省及4個自治區

有鑑於此,2006年,中共中央六中全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定,加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早日實現。首先,中央政府將逐步把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構建起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並從2006年起的五年內,中央與地方各級財政將累計新增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約2182億元,讓城鄉經濟發展不均所衍生的城鄉教育發展差距,不因教育投入與地方財力掛鈎的機制而持續惡化。


除此之外,在非義務教育階段也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建立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制度,形成以國家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為主體,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有機結合的「獎、助、貸、補、免」的資助政策體系。同時鼓勵城鎮學校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大學生基層服務三年可免還國家助學貸款等。每年用於資助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家庭貧困學生的經費總額將達到500億元,受資助學生將達2000萬人,其中高等學校的資助面達到25%以上,中等職業學校的資助面達到90%以上。

「兩免一補」惠及1.6億中小學生

在相關的出台政策中,對普及農村基礎教育影響最大的,就是全面實施「兩免一補」(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據估計,全國因該項政策全面落實而受益的中、小學生達1.6億人。其中,免學雜費對象為全國農村和城市學生,但為了縮小地區差異,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擔經費,西部8:2,中部6︰4,東部除直轄市外,按財力狀況分省確定;免教科書費的對象為全國農村所有學生和城市貧困生、縣鎮殘疾學生。其中全國農村和中西部經費由中央財政承擔,東部地區則由地方政府自行承擔;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對象為城鄉貧困生。

以廣西為例,廣西農村中小學按照先前「一費制」收取的雜費標準是,小學生每年130元,初中生每年180元。「兩免一補」實施後,一名農村兒童從小學入學算起直到初中畢業,將為家庭省去1320元的學雜費,而整個廣西農村地區因此而受惠的孩子就高達600多萬。一位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受訪村民羅金泉就表示:他家裏有2個中學生,1個小學生,過去學費加上雜費、住宿費,一年一共要花2000多元錢,「兩免一補」後,這筆錢全部節約下來,等於憑空增收了近2000元。他興奮的說,他一家靠種植甘蔗、水稻為生,這筆錢省下來,可以再多投資開荒種甘蔗,這樣每年能多賺4000元錢,一來一去等於多賺了6000元錢。


2007年10月,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上述相關政策若能像「
保八」(保持國內生產總值GDP每年增長8%)的經濟政策一樣得到落實,相信一個公平且均衡教育發展的局面指日可待。特別值得讚揚的是,在和諧社會的戰略方針下所採取的多項措施,其目標是「全國性的一個都不能少」。




本文轉載自「兩岸犇報」第八期 2009.11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