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簡化漢字
荷清苑書簡
吳國禎(北京清華大學物理系台籍教授)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
參考分類:夏潮聯合會/文化評論/ 相關文件:
其他資訊: 《兩岸犇報》38期 |
簡化漢字自古就有的,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到了篆書、楷書的年代,簡化字就更普遍了。「五四」以後的1922年,錢玄同等提出了《簡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得到胡適等的支持。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這說明,現在大陸使用的簡化漢字,不是49年後才有的,民國年間乃至以前,已開始有了的。1949年後,大陸採用的簡化漢字,其實是這個工作的繼續。
我在台灣時,參觀了南港的胡適故居,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買得胡適的《中國新文學運動小史》。這書提及民國初年,關於文言、白話文的爭論,也提及漢字的拼音、簡化問題。看了這書,對於這些歷史的過程,就讓人很明白了。(也就瞭解,現在台灣在用的注音符號的來歷──不少都是當時人為「創造」的。)這本書很薄,才72頁。建議,大家到台北時,可以去買來讀。
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提到簡體字的溯源:以1986年新版《簡化字總表》為準,選取388個字頭(含簡化偏旁),進行簡字溯源。結果如下:始見於先秦的有49字占12.63%,秦漢的62字占15.98%,魏晉南北朝的24字占6.18%,隋唐的31字占7.99%,宋(金)的29字占7.47%,元朝的72字占18.56%,明清的74字占19.07%,民國年間的46字占11.86%,1949後的1個字占0.26%。可見,現在大陸通行的簡化漢字不是1949年後,才所謂的造出來的,這些簡化漢字是歷代字體的總結的一個方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簡體字,如「万」、「于」,其實是本字。現在以為的繁體字(萬、於),反而是後來才經過假借而產生出來的。
我們再看,簡化字的字數有2235個,是有限的。1986年公佈的《簡化字總表》中,不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有350個,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有132個,專做簡化字偏旁的有14個,由後二者偏旁簡化出來的簡化字有1753個,占了簡化字的78.43%,以上的簡化字合共2235個。可見,簡化漢字的大部分是偏旁的簡化,因此具有規律性。這點,熟悉行書、草書的人會理解到,這些簡化的偏旁正是行、草書的遺留(事實上,行書、草書源於漢代的隸書的轉變,而楷書反而成熟的晚,直到唐代。而這個楷體和現在大家以為的「繁體字」也不完全是一回事。)。
說到這裡,我就憶起2009年的春節,我去北京的一個博物館看「傳承與守望」的書法展覽,見到當年翁同龢收藏的明代文徵明的信札,其中的行草寫得非常瀟灑、好看。我再仔細一看,竟然都是現在的簡化漢字。這就更驗證了「簡化漢字」很多其實是來自行草的。諸位不信者,可找找文徵明的行草書法字帖,驗證一下。自古歷來固然就以楷體作為官方的「通用字體」,但那是給科舉考試,辦理文書用的(所謂的「館閣體」,固然字體很正,但沒有美感。),而日常所用的,大量還是相對於這些官方「通用字體」的所謂「簡體字」。
漢字的歷史發展,導致漢字有多種書體和寫法,乃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我們心目中的漢字,實應包括各種字體,它們都是我們文化的遺產。而不宜以為「繁體字」乃為正宗,乃為「正體字」,認為只有「繁體字」才是我們的文化遺產。如此,就是不瞭解漢字的歷史、來歷了。我們從漢字演化的歷史來看,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其實並不是很準確的概念的。
有謂,簡體字有些不符合「常理」,如說是「爱」字無心,等等。大家不妨可以去看王羲之的「二謝帖」中的「愛」字,就是沒有「心」的。其實,漢字本就有多種字體,所謂異體字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瞭解到漢字的字形固然相對固定,但也不是絕然沒有變化的。一些字體就逐步隨著時空的變化被淘汰了。舉一個例子,「法律」的法字,不知道堅持正體字、繁體字的人們如何說它是繁體字?正體字?相對於過去的「灋」字,現在的這個「法」字,其實,就是簡體字了。老祖宗的「灋」字是很難寫的,右偏旁有鹿字等等(指的是一種傳說中的獸類)。
所以,所謂「繁」、「簡」體字,都是相對的概念。今天的繁體字原來是過去的簡體字,今天的所謂「正體字」,在過去,可能就不是正體字了。很明顯,現在的這個「法」字,肯定就不是我們老祖宗認可的「正體字」的。我們今天看康熙字典中的字,大半都成了死的字了。簡化漢字,包括繁體字,也會遭受同樣的考驗。我相信,不符合「常理(漢字的固有之理)」的漢字,不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也都會被淘汰的。
目前,兩岸共同編纂的,關於兩岸不同使用的詞彙對照詞典中,稱台灣方面所用的為「標準漢字」,而大陸方面所用者為「規範漢字」(就是所謂的「繁體字」,「簡體字」),雖然也不是很恰當,但凸顯了兩岸「官方認可」的通用(通行)性,似乎是較為合宜的稱呼。
按文字、語言乃溝通之工具,約定俗成而已。只是台灣不少人,也包括不少大陸的人,對簡化漢字有諸多誤解。目前的情況是在台灣、香港,通行的是所謂的「繁體字」,而在大陸,以及海外(各國的漢語教學),通行的是所謂的「簡體字」。如此,是有不便,也是事實。這個不同,只能靠兩岸的逐步交流(融合),由未來歷史的發展來解決。(我們看漢字的歷史沿革發展,也正是如此的。)當然,我們也不反對通過兩岸的權威機構,來「加速」這個進程。但如此,是否有效,還待時間來考驗。
字寫得好不好,與繁體字、簡體字無關。如前所述,文徵明的簡體字(行草)就寫得非常漂亮。現在小孩的字都寫得不好,不論台灣還是大陸的,這當中原因很多。大陸小孩在小學一、二年級開始學寫字時,老師就給很多功課,導致小孩為了完成功課,字就急著寫,這就種下了字寫不好的後果。我聽說古代小孩開始讀書時,固然能識得不少漢字,但不一定都去寫它們。小孩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就寫固定範圍內的一些字,直到掌握了書寫的基礎後,才逐步寫其他認得的字(何況有些字是好認,但是難寫呢),所以不如現在的小孩這樣,認一個字和寫一個字,同步進行。想來,這是有道理的,這樣就能樹立起一個較牢固的書寫基礎。
我的小孩小時,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讓她照著字帖,練寫字(硬筆)。一個寒暑假過來,字體就好了很多。但是開學後,慢慢字就越寫越差。等到下個寒暑假,再照著字帖,練寫字。幾年這樣下來,效果還很好。這個經驗可以介紹給有小朋友的家庭。練字忌求每天寫多少字數,重點在用心觀摩。所謂「讀帖」,就是這個意思。
另外,現在寫毛筆字的機會很少了,所以對於一般的人,練字,除非學習書法,用硬筆就可以了,要求的就是字體的框架。有謂,練字必須用毛筆,這是不對的,太絕對了。我在清華的班上都和同學們講,一個人一生中,能寫好字是很重要的,反映一個人的素養、情操和境界。每年的寒暑假,我都要求我的學生注意練練字,他們一些人的字,實在寫得「面目可憎」了。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