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於3月21日報導大學排行榜的製作機構,向學校索取贊助費以換取學校排名晉升的相關新聞,引起不小聲浪。自從大陸高校排行榜推出至今,不乏對排名根據的討論,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甚至公開批評大學排行榜在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評估及評價體系下,正在成為一種制度污染著學術空氣。
排行榜是一種制度性污染
排行榜的緣起與1985年公告的《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有關。此項文件提出了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計畫的具體實行措施,其中為了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配套有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等說明,目的在於鼓勵辦學卓著的院校以及整頓教學工作中的弊端。此辦法公佈後,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於1987年發表了第一個大學排行榜,隨後陸續由諸多單位開展出各項不同類型的排比。
事實上,目前所有檯面上容易搜尋到的排行指標,皆是由民間組織進行的。大陸教育部官方從未發佈過任何對學校進行排名的資料,一方面避免考生在名校情結下集中於少數學校,造成高分落榜情況;再者亦是為了鼓勵考生依循個人志向與興趣來選報院校。不過大陸官方一向設有重點大學的制度,教育部評定了近百所大學作為重點大學,國家會投放較多資源在這些學校的教學和科研上。
以資訊透明化來破除迷思
民間組織所製作的排名資料,在客觀真實性或評比標準的合理與否,尚有很大的商榷空間。但是對考生及家長而言,得在上千所大陸高校中細選志願,即便有搜集資訊的渠道,也不可能花費精力進行綜合評比及比較排名如此龐大的系統工程,因此多數人仍循著排行榜的訊息作為選校依據。大學排行榜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的需要,世界各國幾乎都有大學排行榜機制,只是每每在發佈之後都會引起爭議。由於每個評價組織的標準不同,各排行榜之間難免出現若干差異,僅用幾組資料來衡量學校的發展指標,除了容易讓人們對大學的認識膚淺化,並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產生誤導,尤有甚者乃至於讓指標化的評比方式嚴重影響各大學的發展。
為了權衡大學排行榜對報考者起的作用,加強資訊的透明化有其重要意義。大學排行榜之所以備受關注,主要在於院校訊息取得不易,因此將院校系所及教育發展項目盡可能詳細地向社會大眾公開,理應是教育部門和學校的基本職責。
區間分類加上專業評比
另外,就報考者而言,如何正確理解排行榜的作用,有助於選取適合自身學習發展的專業。在參考排行榜時,應該適當地以「區間法」將排名分類,例如把每十個名次視為一個區間來參考,不需特別在意區間內各名次的差異;各區間之間的邊界也要做適當的比較考量,譬如第十名與第十一名儘管在不同區間,但其實是不相上下的。而在選擇專業(系所)時,則要注意「綜合指標」的侷限性;排行榜是依照各學科分數總和來訂定綜合排名,一些學科齊全的學校,整體綜合分數較高,而一些學校如中國人民大學雖然經濟、法學首屈一指,但因沒有理工醫科,其綜合排名就較吃虧。
總之,考生在選校時不能光看綜合排名,因為每間學校各有所長,特別大陸高校長期以來分科發展,近年各主要大學都透過合併來增加學科的廣度,不可能每間學校的學科都很齊全。舉例來說,工科的首選是清華大學,但理科部份像中國科技大學就比知名的清華大學來得優秀;而術科相關專業則應挑選該科的專門院校。因此,考生在選填志願落點時,除了參考綜合排名的區間分類,更重要的是考察各專業科目的重點高校,才不會造成在一流高校讀二流科系的遺憾。
本文轉載自「兩岸犇報」第七期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