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19
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幌馬車之歌序)
十一月 19, 2001 | 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幌馬車之歌序) 已關閉迴響。
孫中山所奠定的國共合作體制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扶助中國工農階級,振興中華的政策,在1927年由國民黨聯合當時中國的封建勢力、買辦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軍事恐怖政變中破裂,屠殺、酷刑和囚禁了大量愛國知識份子、學生和共產黨人,並從此展開了長期的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隨著世界抵抗法西斯軸心的戰爭之發展,迅速伸向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國共內戰轉烈,美國在軍事、警察、反共情報作戰等方面和國民黨進行密切的合作,協助國民黨對中國的政治異議者進行殘酷的逮捕、拷問、監禁和屠殺。四川紅岩監獄,就是由美國與國民黨在特務、警察工作上的巨大合作組織——惡名昭著的「中美合作所」逮捕、拷問、囚禁和屠殺共產黨人、民主人士、愛國份子的大本營。
1947年以後,中國大陸的內戰形勢急轉直下。美蘇在全球範圍內的冷戰對峙不斷增強,美國開始全面在它勢力範圍——所謂「自由世界」——創造和支持「次法西斯蒂」(Subfascist)右翼、反共、獨裁政權做美國的扈從國家(U.S.Clientstates)。
原來在二次大戰過程中,在亞洲和拉美、非洲等舊殖民地、半殖民地區域,共產黨人和其他反對帝國主義、力爭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勢力,在反軸心國法西斯侵略的戰爭中,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形成第三世界一股堅強的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民族民主革命潮流。二次大戰結束,軸心國資本主義各國固無論矣!即同盟國資本主義/前殖民主義國家如英法,也在大戰的損耗中精疲力竭。因此,二次大戰甫告結束,亞非拉大地上的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革命的風潮不斷高漲。這股新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特別在戰後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成立之後,使得戰後力圖恢復二次戰前舊殖民體制和利益的一切鎮壓和努力失去效力。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霸權主義,開始發展一個新的戰略,即新殖民主義的戰略:由前殖民主義國家允許和同意其各殖民地取得形式上的「獨立」,卻以繼續保持舊殖民母國對新「獨立」的前殖民地各國的經濟、軍事、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的支配性影響力作為交換條件。
當然,這些新「獨立」的、做為舊殖民地母國之代理統治的扈從政權,是不得民心的。為了確實地保護美國在各前殖民地的經濟、軍事和戰略利益,美國遂採取創造和支持各前殖民地國家的軍事獨裁政權,對其國民施行殘酷破壞人權的獨裁而腐敗的統治。這些「次法西斯蒂」「美國扈從政權」,以下述的各種犯罪手段,廣泛而嚴重地加害於各族人民:
挑動內戰:以武器和金錢支持舊殖民地非民族(denationalized)勢力,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對抗當地一切工農改革勢力,激起長期艱困的民族內戰,分化民族團結,顛覆民族民主革命,企圖使當地政權長期扈從化,維持其帝國主義的各種利益。
干涉內政:阻止當地政府經濟獨立自主政策,以顛覆、政治暗殺手段瓦解當地政府將外國企業在合理條件下收歸國有,壓抑外來資本、培植本地資本的政策。干涉當地淮匯、物價;干涉對外採購自由,干涉選舉;干涉一國的對外政策;在一國內部支持親美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勢力,等等。
嚴重破壞人權:美國策動和支持親美軍事政變。政變後,支持對一切反美。民族自主勢力進行廣泛徹底的非法逮捕、拷問、監禁和屠殺。為了扈從國家的「穩定」以鞏固美國在當地的政治經濟利益,美國歷來廣泛支持各扈從國的恐怖政治,支持反共軍事獨裁政府的一切肅清異已的殘酷屠殺和拷問。
1989年12月27日,「波士頓地球報」(BostonGlobe)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拉美許多親美軍事獨裁政權:
「在沒有任何罪名下,政治異己份子在槍尖下被成批帶走。軍人把無數的平民從他們的家中拉走,卻把糖果塞到被捕者小孩的手中。脆弱的文人政府必須向軍方請教政府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如果這像是諾瑞加(ManuelAntonioNoriega)專制統治下的巴拿馬,事實並不然。在中南美洲,上述的軍人全穿著美軍式的制服。這些軍人支配著這些軍人支配著這些向大國交付了主權的國家。」
1947年,美國在希臘、土耳其屠殺「共產黨人」多達千餘人。1948年,美國協同李承晚屠殺八萬名韓國濟州島起義農民。1954年,在瓜地馬拉的美國中央情報局推翻反美的阿爾本茲(Arbenz)政權,建立親美軍事獨裁政權,並對瓜地馬拉土著印地安人進行滅族性屠殺。1955年,美國支持的軍人推翻阿根廷裴隆政府,屠殺、監禁無數。1960到63年,美國抵制加納的傑干反美政權,唆使當地親美右翼反對和抵抗政府。1964年,美國用槍打死二十一個企圖在運河區豎立巴拿馬國旗的巴拿馬愛國學生。1964年,美國推翻巴西文人政府,並支持成立一個統治巴西二十年的軍事獨裁政權。1965年,美軍入侵多明尼加共和國,殺害了兩千八百名以上的多明尼加軍民。1965年,美軍出兵釐平反美蜂起。1967年,美國領導的軍隊在玻利維亞鎮壓共軍,逮捕並殺害拉美革命英雄蓋瓦拉(Che.Guevara)。1965到73年,美國調訓烏拉圭特務和警察,協助政府對異己份子進行廣泛的非法逮捕與拷問,促成1973年烏拉圭軍事親美獨裁政權的成立。1973年,美國支持的智利軍方推翻了民選的阿顏德(Allende)左翼政府,造成二萬智利人死亡,使皮諾契特軍事獨裁政府在智利維持了十六年統治。1974年,美國干涉雅賣加曼萊(Manley)的反美民族主義政權。1983年,美國出兵侵略格蘭瑞達。1986年,美國出兵玻利維亞「消滅古柯鹼製造工廠」。1989年,美國軍隊入侵巴拿馬,逮捕巴拿馬總統諾瑞加回美偵訊。1980年,美國批准韓國軍隊鎮壓韓國光州學生運動,殘酷虐殺學生和市民數百名。1980年,美國介入尼加拉瓜內戰,造成二萬九十人死亡。
必須從這整個戰後美國霸權主義、擴張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罄竹難書的犯罪背景中,才能更為深刻地了解,美國支持國民黨在1950年韓戰爆發以後以迄1954年,在臺灣進行持續性、廣泛而殘酷的政治撲殺運動的深刻意義。韓戰爆發以後,中國大陸成了美國頭號假想敵。為了取得大陸的各項情報,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在臺大肆活動,一方面支持國府在臺進行對真假「匪諜」的廣泛逮捕、拷問、監禁和虐殺,一方面迫使當時極端孤立的國民黨與CIA合作,進行大量反中國和反中共的行動。作者藍博洲在這本書中所報告的50年到54年國府的「異端撲殺」運動,便是當時美國改變方針,決定選擇國府為其反共戰略上的扈從國家,從而在臺建立一個蔣氏高度獨裁的「次法西斯蒂.反共國家安全國家」(Subfascist-ahti-comunist-nationalsecurityState)過程中必然的產物。在這個巨大的恐怖政治中,國民黨在臺灣殺害了四干至五千個本省和外省的「共匪」、愛國主義知識份子、文化人、工人和農民,也將同樣數目的人投入十年以上到無期徒刑的牢獄之中,一直到1985年,最後一個50年代的政治終身監禁犯才被釋放出獄。
藍博洲,一個臺灣客籍工人的兒子,在1986年的尚未「解嚴」的時代,開始了探索、發現和揭露臺灣戰後史上這一段長期被暴力湮滅的歷史的工作。其中頭兩部作品,「美好的世紀」和「幌馬車之歌」都曾分別在1987年和1988年發表在今已休刊的「人間雜誌」上,而震動了讀者。「人間雜誌」的休刊,並沒有使藍博洲停下他的筆。他繼續揭發這沈埋在謊言與陰謀的荒蕪中長達四十年的、悲壯而又悽慘的萬人之塚,把50年代國際霸權主義和內部對外扈從、對內進行凶殘的次法西斯蒂鐵腕統治的暴力和恐怖下,對生與死,對意義和虛無做了最艱難而勇敢的選擇,在激烈的壯懷中,為民族和階級的自由與解放,打碎了自己,向不知以恐怖與暴力為恥的國內外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做出了震撼山谷的怒吼和抗議的一代最耀眼的形象,重新構建和顯現出來。這是1950年大恐怖以來臺灣史學界、言論界、文藝界和文化界近於絕無僅有的重大貢獻。
1950年以來,臺灣的歷史學界、社會科學界和文藝界,長期受到美國意識形態的洗腦,對於臺灣戰後充滿了歪曲、謊言、恐怖和暴力的歷史毫無批判的研究和創作能力,從而在四十年間,為美國塗脂抹粉,把美帝國主義裝扮成人權、民主和自由的推進者、守護者。今天,當美國叫囂以中共「改善其人權條件」交換使中共取得「最惠國待遇」,以便大陸得以向美輸出廉價勞力密集的輕工產品時,人們早已遺忘,甚至不知道,在國民黨自1950年迄1965年間在臺灣進行反共反民主逮捕、拷問和虐殺、監禁時,美國持續以十六億美元的經援、四十餘億美元的軍援給予臺灣,並且截至80年代才停止臺灣的「最惠國待遇」的事實。美國對韓國軍事獨裁政府付出了六十五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對六十年代屠殺百萬「共產黨人」的印尼,美國支付了二十餘億美元的軍援。美國對中南美洲軍事獨裁政府烏拉圭、委內瑞拉、智利、尼加拉瓜、多明尼加、巴西、玻利維亞、阿根廷和歐洲親美反共獨裁政權西班牙、希臘、土耳其……從來也沒有因為它們殘暴至極的人權蹂躪而停止過「援助」和什麼「最惠國待遇」。藍博洲的這本集記錄和文學於一體的「幌馬車之歌」,是臺灣年輕一代作家對美帝國主義及其「次法西斯扈從」者的謊言一記強有力的反駁!
1988年,世界冷戰以蘇聯戈巴契夫的對美投降和東歐的解體結束了。國共內戰的形勢也在不以美國扈從者主觀意願為轉移地趨向於終結。在這「冷戰——內戰」雙重體制的衰亡歷史中,如果沒有臺灣內部有意識地在歷史學、社會科學、文藝和文化上對荒廢、黑暗、充滿歪扭、暴力、謊言與恐怖的臺灣戰後史進行深刻的反思與清算,則冷戰與內戰的幽靈、美國扈從主義和次法西斯蒂的亡靈,就不會自動消失。在這意義上,藍博州這本《幌馬車之歌》的出版,便是激烈地刺向冷戰和內戰歷史的惡魂厲鬼的桃花木劍,值得喝彩。
本文原分類:[國際反帝運動][反帝理論][台灣反帝學生組織]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