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簡論(3)──三•從階級剝削到越境征服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之一

十一月 15, 2001 | 帝國主義簡論(3)──三•從階級剝削到越境征服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之一 已關閉迴響。

文/林書揚

  三•從階級剝削到越境征服是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之一:—列寧帝國主義論的建構;“資本主義“是“歷史現代“的事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持有生產手段的資本家和僅擁有勞力的勞工的“私權“結合方式,亦即勞動的使用權及成品的所有權歸資本家所有,這種方式註定的內在侵佔性,只要經過成果的積累集中和巨型化,到實質性獨佔的條件充足,便使潛在變成“顯在“,使資本家變成帝國主義者。

  在激動的時代,如何及時整理出對複雜多變的事象的解釋系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僅運動團體的理論工作部門,連一般研究學術者,也不能忽略。所謂的“階級鬥爭“必須以“思想鬥爭“為其要因之一,則檢驗實踐綜合經驗的現論作業,不僅是運動方法論的可行性的保證,往往因其高度客觀性而成為歷史分析的共同指針。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於1916年出世。其中的主要論點今天仍然被認為是一種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公產。

  一般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有兩位先行者。一位是英國的何普遜.另一位是德國的費爾華丁。前者於1902年發表“帝國主義論“,後者在1910年發表“金融資本論“。兩位都從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本質來分析帝國主義。在這方面都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後者是德國民主社會黨的理論家,自認為他的理論是馬克斯資本論的基本觀點的展開。但都受到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和德國資本主義的某些特質的限制,而導致一些錯誤的結論。

  何普遜認為現代帝國主義中有兩點:(1)金融利益優先於商業利益。(2)當代有激烈競爭中的復數的帝國主義。他另外指出帝國主義國家因為坐享殖民地支配的權益,社會中自然產生了寄生主義的時代特質。這些都不算錯解。但他也因其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原有立場,致使結論太過單純樂觀,竟然認為只要提高大眾的消費水平,便能消除剩餘資本的壓力,使帝國主義自行消失云。不過有關消費不足和過剩投資等資本主義獨佔階段的著眼點,有一定的合理性。費爾華丁也同樣受到當時的德國資本主義的特殊性的影響,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新局面,有意將資本論加以具體化,提出諸如;股份公司制,銀行對產業的支配,組織性獨佔,金融資本的新機制等項目,認定帝國主義便是金融資本所採行的政策。他的分析的確使帝國主義的概念及內容明確化了,但他對金融資本的界說只重視股份制的形式規定,而沒有掌握在生產領域的積累集中到獨佔的內在要因,犯了流通主義的錯誤。這種缺陷也使他傾向於肯定金融資本具有「資本主義生產的組織化,生產無政府性的弱化」,等積極性功能。列寧的著名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又名「帝國主義論」):是1916年前半年的論述的整理。序言中交代本論述只講經濟方面的特質。共有十章。不是大部作,也不是小冊子。內容運用了大量的統計數字,和多方面不同觀點的論証資料。下面介紹各章的重點。

  第一章:生產集中和壟斷;資本主義最典型的特點之一,就是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生產集中,巨大化,最終出現壟斷取代自由競爭。「壟斷」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的最新成就。

  第二章: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銀行的原有功能是支付中的中介作用。把貨幣轉成“生利的資本“匯集給資本家。銀行業也會集中,巨大化,由中介人變成壟斷者。大工業的出現,產生大銀行和工業銀行。20世紀是從由資本主義到新資本主義,從一般資本統治到金融資本統治的轉折點。

  第三章;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生產的集中,從集中生長起來的壟斷,銀行和工業日益融合,便是金融資本產生的歷史。在商品生產和私有制的環境中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經營變成金融寡頭的統治。金融資本比其他一切形式的資本的優勢,意味著金融寡頭佔著統治地位。

  第四章;資本輸出;自由競爭階段的舊資本主義,對外貿易主要是商品輸出。而壟斷時期的新資本主義,主要的對外關係是資本輸出。資本主義的本質,使過剩的資本不會為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而被使用,它一定被投入到落後國家以奪取高利潤。而少數輸出資本的國家,等於把世界瓜分了。

  第五章;資本家同盟瓜分世界;資本家的壟斷同盟首先瓜分國內市場。因資本主義下國內市場連結著國際市場,資本主義早已造成世界市場。因此,隨著資本輸出的增加,隨著壟斷同盟的國外關係,殖民地關係,“勢力範圍“的聯繫作用,壟斷同盟自然走向世界性協議,形成國際卡特爾。一起參加世界瓜分。

  第六章;大國瓜分世界;我們面對的這個時期,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了。但瓜分完畢,並不意味著不會出現重新瓜分的局面。應說大有可能。因為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是19世紀的60~70年代。而殖民地爭奪戰的大高潮,正接在這個時期之後。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後,才有對外擴張的風潮。

  第七章;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帝國主義是作為資本主義基本特性的發展和繼續而產生的。但只有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某些基本特性轉化成自身的對立物,且發展到一種更高級的經濟結構體的前兆性特點已經產生並表露出來時,才被確立。不過壟斷只君臨而不完全消除競爭,只凌駕於競爭。這種情況必然產生更多,更複雜的矛盾。是故,壟斷本身是從資本主義到更高級體制的過渡。

  第八章;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它從資本主義的一般環境—商品生產和競爭裡成長起來,且與此環境具有無法解決的矛盾。壟斷不能完全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因為種種要素不是固定不變,時而會出現新要素。甚至是有利於提高生產力的新要素。但因為壟斷的利益來自不變的壟斷體制,往往視新因素為破壞性因素而加以反對。不圖改進只求坐享便是寄生,拒絕變化不容納新事物是謂腐朽。

  第九章;對帝國主義的批評;作者在本章批評考落基等人對帝國主義的錯誤批評。考氏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立場,產生不切實際甚至美化帝國主義的論調。如認為可用某些政策來修改帝國主義某一方面的罪行是可能的,甚至其「超帝國主義」論幻想帝國主義諸列強也有可能最後達成聯合剝削體制從而消弭彼此間的戰爭,導致世界性和平云。列寧認為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弱大小的差異性,和個別發展變化的效率速度的不一致性,不可能實現帝國主義的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第十章: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是由它的經濟實質—壟斷資本主義來決定的。那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向更高級的結構的過渡。列寧在最末一章,總結性地舉出壟斷資本主義的四種主要表現。(1)出現資本家的壟斷組織—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2)壟斷導致搶佔原料產地。(3)銀行由中介企業變成金融資本的壟斷者。(4)金融壟斷者的殖民政策新加了爭奪資本輸出的機會,爭奪勢力範圍,直到爭奪經濟領土。少數富強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

  以上,列寧在本書,遵照自己在序言裡的交代,只提示經濟範疇的帝國主義本質論和現象論。其快定性的意義在於,他闡明了,資本主義是一個經濟壟斷系統的擴張型自我運動。有資本主義生產就有剝削,有剝削就有積集,有積集就有壟斷,有壟斷便有外擴型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論」篇幅不短,也許列寧覺得需要更加簡化的提綱,數個月後他在另一篇「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中,作了綱領式的一段簡述。引用如下。

  「首先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確切和完備的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歷史階段。這個特點分三個方面(1)帝國主義是壟斷的資本主義;(2)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3)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帝國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帝國主義的實質。壟斷制表現五種主要形式;(1)成立卡特爾、辛迪加和托拉斯;生產集中達到了產生這種資本家壟斷同盟的階段;(2)大銀行占壟斷地位,3—5家大銀行支配著美、法、德三國的全部經濟生活;(3)原料產地被各托拉斯和金融寡頭佔據(金融資本是同銀行資本融合的壟斷工業資本);(4)國際卡特爾開始(在經濟上)瓜分世界。這種國際卡特爾的數目已超過100個,它們控制著整個世界市場,並且“和睦地“進行瓜分(在戰爭還沒重新瓜分它以前)。資本輸出作為一種非常典型的現象,和非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商品輸出不同,它同從經濟上,從政治和領土上瓜分世界有著密切的聯系;(5)從領土上瓜分世界(瓜分殖民地)已經完畢」。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澄清。列寧在這兩篇文章中為了強調帝國主義經濟基礎的掌握的重要,暫時捨象了壟斷形成過程中的階級對抗,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中的時空條件問題。像資本壟斷的相對面的勞動社會化,或帝國主義的過渡性所指向的更高級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關聯性等,在兩篇中都少觸及。當然列寧在其餘著作中對政治的,革命的進一步理論展開是眾所皆知的。

  


本文原分類:[思想評論][國際反帝運動][個人言論集][帝國主義簡論][反帝理論][林書揚相關]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