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13
世界反全球化鬥爭與台灣左翼青年運動
十一月 13, 2001 | 世界反全球化鬥爭與台灣左翼青年運動 已關閉迴響。
一、前言
2001年6月24日,星期天,兩萬名以上群眾聚集在西班牙巴塞隆納(Barcelona)市中心抗議世界銀行,世界銀行破天荒的宣佈取消原訂於25日到27日舉行的經濟發展會議。6月26日凌晨,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PapuaNewGuinea)的首都摩爾斯比港(PortMoresby),警方向抗議國際貨幣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私有化計劃的群眾開火,三名學生死亡,十七人受傷。繼6月14到16日,瑞典社會民主黨政府強力鎮壓在哥特堡(Gothenburg)的反全球化示威後,這是又一樁更血腥的鎮壓事件。沒有想到的是,一個多月後,20多萬群眾聚集在義大利熱那亞抗議八國高峰會,義大利警方卻公然射殺一名示威青年。各國政府對反全球化運動採取了日漸升高的暴力鎮壓,已經引起國際性的關注與抗議。
從1999年12月西雅圖的反WTO群眾示威開始,從布拉格(Prague)到尼斯(Nice),從墨爾本到漢城,反全球化運動在世界範圍展開,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工人階級、青年與被壓迫群眾的反抗也在復興。今年4、5月,希臘工人階級發動二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群眾動員,總罷工席捲各城鎮,以抗議退休金的所謂「改革」。2000年2月,為了反抗當局的新自由主義攻勢,赤貧的厄瓜多(Ecuador)工農發動反叛,推翻了政權。在亞洲,印尼群眾推翻了蘇哈托(Suharto)獨裁政權,類似的場景也在菲律賓上演。僅僅在幾年前,資本主義的辯護士還在高唱歷史的終結,宣稱自由市場已經獲得歷史性的勝利,如今,反全球化運動和世界各地的反叛,突顯了資本主義體制的不穩定,預示了反對腐敗、不公以及各種經濟社會壓迫的全球性抗議運動即將到來。在各國的工人階級和青年中,有一個雖佔少數但具有相當意義的成份正在覺醒,他們拒絕並反抗資本主義帶給他們生活與家庭的不幸與壓迫。世界的形勢正在改變,十幾二十年來全球社會變革運動的低潮有了轉變的契機。
在台灣投身社會變革運動的我們,實在有必要充分掌握世界形勢的新發展,並從反全球化運動中汲取經驗教訓,檢討我們運動的方向與策略。對我們來說,世界各地的反抗運動不應該是和我們無關的媒體上的騷動。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台灣,不正也經歷著失業、私有化、勞動法令改惡、勞動彈性化、社會福利削減和生態環境破壞等的威脅!?
二、什麼是全球化?
在今天,我們不斷從政府官員、政黨領袖、企業精英、專家學者和大眾媒體那裡聽到「全球化」這個詞。全球化被描述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純粹客觀的、自然而然的過程:技術革命、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與投資、民族國家的終結和國界的逐漸消失等,他們片面強調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上聯繫的增長,強調新科技的使用及其利益,對他們來說,全球化等於繁榮、進步和安定,意味著「地球村」的來臨。不管這些政府官員、政黨領袖、企業精英、專家學者嘴巴上說什麼,他們腦中所想,並在他們的行動中追求的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和普遍化。為了克服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和利潤率下降的危機,過去二、三十年,那些支配了世界政治經濟的跨國財團及其政府,在新自由主義(強調市場至上的意識型態)的指導下,極力在全球打破一切旨在維護人權、環境、勞工和婦女權益的種種保障,讓資本在全世界和各個生活領域自由投資,以便把全球資源財富及自然生態都變成大財團可以買賣賺錢的商品。這一切都在「自由化」、「取消管制」、「私有化」的名義下進行。技術進步、市場的開放和佔據支配地位、在全球範圍內實踐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模式、經濟危機和企業競爭的激烈化,由此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的再結構與整合-這就是我們說的「全球化」。
歷史與社會的發展告訴我們,如此的全球化不是幸福與富裕的全球化,而是長期失業、貧窮飢饉、社會衝突、生態浩劫和戰爭的全球化,全球化不是勞動人民自由交往與聯合的全球化,而是少數富豪加劇剝削掠奪的全球化。我們的這個斷言不是出於什麼意識型態,而是當前世界的殘酷現實。
世界上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70﹪是女性)正處於絕對貧窮的境地,每天甚至掙不到一美元!長期的大量失業正在蔓延,全球幾乎三分之一的勞動力不是處於失業就是未充分就業的境地。在第三世界國家,每天有一萬九千名兒童死亡。從1995年到2000年之間,全球財富增加六倍,但是都集中在三萬七千家跨國企業手中;西方七大工業國只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卻擁有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3。
自從1950年以來,世界貿易增長了11倍,經濟增長了五倍,結果卻是只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工業國家竟擁有世界財富的85%,在這些國家中,當然也不是全體國民受益,而是由統治精英獨享。美國被多數台灣人民認為是民主、平等和富有的天堂,實際上從1975年到1995年,美國財富增加了60%,但卻被1%的人口所壟斷。1980年,普通美國公司總裁的收入是工廠工人收入的42倍,但是到現在,竟已相差到425倍!根據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PolicyInstitute)的研究報告指出,近三分之一的美國低薪家庭無法負擔平日購買食物、房租或健康保險等基本開支,在1999年,超過四分之一美國工人賺的薪資屬於「貧窮水準」。在這樣的一個社會經濟體制下,人民連維持基本的生存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參與公共事務,所謂的民主只是個假象,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是最新、最知名的例子!
我們必須指出,這種意義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絕不僅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過去二十多年來,各國統治階級有意識的作為。當我們說反對全球化的時候,首先就是指反對這種跨國財團支配下的全球化。強調這點是很重要的,因為統治精英及其學者們不斷強調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只有順應一途可走。但是,既然全球化不單純只是客觀過程,更是統治階級自覺推行的政經路線,既然這個路線造成了全球範圍內勞動人民處境的急遽惡化,那麼我們就有可能而且必須提出另一條戰略,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條道路。關鍵就在於:如何改變現狀?走什麼道路?
三、世界規模的反全球化運動
1999年底西雅圖反對世界貿易組織部長級會議的大規模示威激起了反對全球化和資本的國際機構(WTO、IMF)運動的高潮。此後,幾乎每當這些國際的經濟與金融機構集會時,都遭到成千上萬示威群眾的包圍抗議。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是新一代青年與勞動者開始投身變革運動的清楚信號,從1980年代開始,資本主義和它的意識型態教條-全球化、自由市場、彈性化等幾乎席捲了全世界。但是如今情況有了變化,一部份青年、勞動者甚至所謂中產階級開始質疑這個制度-不僅是在貧窮的南半球,同時也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這個首屈一指的帝國主義國家和所謂新經濟的搖籃!
近兩年來大規模的反全球化運動,至少有下列數起:
──1999年11月美國西雅圖反對世界貿易組織
成千上萬群眾抗議世貿自成立四年來推動的貿易自由化政策。
──2000年4月美國華盛頓五一勞動節前夕遊行
兩萬名工會、勞工組織和環保人士反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約有1350人被警方逮捕。
──2000年9月11日澳洲墨爾本 圍堵世界經濟論壇(WEF)
示威群眾組成人鏈,希望阻止作為全球富豪和統治精英的俱樂部的論壇召開。
──2000年9月26日 捷克布拉格 反對世銀、國基會(IMF)
連續多天有一萬五千人堵塞會場周圍街道,捷克的總統-「民主鬥士」哈維爾派出軍警鎮壓,甚至有納粹黨徒協助警方。
──2000年10月底 南韓漢城 抗議第三屆歐亞高峰會(ASEM)
韓國民主勞總和學生與市民團體發動三萬工人、學生團結一致反對全球化,喊出「另一個世界是可實現的!」。
──2000年12月6日 法國尼斯 反對歐洲聯盟(EU)高峰會議
共計八萬來自各地的示威者,包括歐洲工聯(CES)發動的工會會員冒雨遊行,反對大財團控制下的歐洲和歐盟一體化政策,爭取一個保障人民生活的歐洲。
──2001年1月27日 瑞士達沃斯 反對世界經濟論壇
瑞士軍警以防範暴動為由,阻止來自歐洲各國群眾到來示威。在地球的另一端,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一萬人參與名為「世界社會論壇」的民間會議,討論有別於財團主導的全球經濟秩序和社會模式。
──2001年4月 加拿大魁北克 反對美洲自由貿易協定
鋼鐵工會會員、環保人士和左翼團體走在一起,共同反對貿易協定,指出它方便大資本的剝削自由,使美洲各國工人的待遇競相向下調低,使財團利潤需要凌駕於環境保護之上。
──2001年5月1日 世界各地 國際勞動節
世界各地都有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反對官商全球一體化政策,要求保障勞工權益。
──2001年6月16日 瑞典哥特堡 反對歐洲一體化
八萬來自歐洲各國的群眾,反對歐洲聯盟進一步推動經濟自由化及抗議美國總統布希到訪。警察粗暴對待示威者,更開槍打傷群眾。
──2001年7月20日 意大利熱那亞 抗議八大工業國會議(G8)
創紀錄的十五到三十萬群眾聚集在熱那亞街頭,遭到警方強力鎮壓,一名青年當場遭警方射殺!
以上所列只是較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事實上,在全球各地都有大大小小反對新自由主義、反對全球化的鬥爭。在東亞地區,除上述的韓國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相對強大的菲律賓外,反全球化運動也有所發展。鄰近台灣的香港,是跨國資本推動中國私有化進程的重要據點,早在1997年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會年會時,就有反對陣線的組成,進行了示威活動。2001年5月,財富論壇在香港舉行會議時,《全球化監察》及部份學生、民間團體,舉行了反對富豪瓜分世界,主張全球資源人民共享的抗議行動。在泰國,2000年5月6日,有數千名群眾抗議在清邁舉行的亞洲開發銀行(ADB)33屆年會。在日本,2000年7月在沖繩召開的八國高峰會也遭遇了抗議者,現在日本的進步團體也在籌組ATTAC(AssociationfortheTaxationofFinancialTransactionsfortheAidofCitizens,國際上重要的反全球化運動組織,1998年創立於法國,創立的初衷是要課征托賓稅TobinTax,以管制資本流動,在尼斯示威和巴西世界社會論壇中都有重要角色)的日本分部,準備更積極的推動反全球化運動。
除了密集的抗議,運動還提出針對全球化、各國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提出了針鋒相對的訴求。當然,在形形色色的反全球化運動團體中,存著不同的主張和運動路線,我們試著把其中主要的訴求歸納如下:
一、人民的需要高於利潤及「商業秘密」。政府的首要責任是促進全面就業,縮小貧富懸殊及保護環境,而非幫助壟斷財團「提高競爭力」;為此有必要限制以至消除壟斷財團對員工、消費者及環境的剝削自由。
二、政府有責任保証為達到尊嚴地生存所必需的一切資源(空氣、食水、糧食、住房),都能以免費或低廉代價獲得,不容許任何人借壟斷民生事業而謀取暴利。
三、各種社會服務(教育、醫療等)維持公營,反對商品化、私有化以及外包。
四、立法限制及消除大財團對國計民生的壟斷;向大財團徵收累進稅;本地註冊的跨國企業,若違反外地有關保障勞工、環境、婦女等的法律時,本地司法機構亦有權追究責任;凡上市公司均須向一切利益攸關者(員工、消費者、當地社區)負責而非僅向股東負責;嚴重損害有關人等的利益者均可取消上市資格(例如修改法律限制上市公司在有盈利時裁員)。
五、不容把人類及一切動植物細胞及基因變成買賣盈利的商品或申請專利;無線電頻譜是公共財產,不應被財團壟斷作為謀利及思想、文化控制的手段。
六、任何國際經濟協議(WTO,APEC,NAFTA….)都不能再擴大在金融、投資、貿易上的「自由化」;地區經濟及貿易上的整合,有關勞動,環境、社區、婦女、兒童權益的保障不僅必須置於首位,而且必須逐漸向最高標準者看齊,而不是如現在般通過惡性競爭變成向最低標準看齊;人民的需要及糧食安全高於自由貿易。
七、由本地一切公共權力機構起,一直至地區或國際協議及機構止,都必須貫徹資訊透明及真正民主的原則,反對黑箱作業及不民主的做法。
八、發達地區工時應短至每週30小時;發展中地區的目標應為35-40小時.扭轉普遍超時加班的做法,以縮短工時而不降低勞動條件來減少失業;應增加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反對削減社會福利及教育開支。
九、大大增強對勞工、婦女、消費者、生態的法律保障;對一切大企業普遍強制實行由員工及一切利益攸關者監察企業遵守上述法律;任何犯法的跨國公司、其最高刑罰是收歸社會所有,由工人監督生產;董事局主要由政府代表、員工代表及一切利益攸關者組成,實行民主經營。
十、發展工人、婦女、環保運動的國際性連結;強制跨國公司承認其屬下各地工人所組織之國際性工會的集體談判權;任何國際或區域性經濟整合都必須賦予工會法定權利、以過問一切有關勞工待遇的問題。
十一、保障婦女的生育自主權;反對禁止墮胎的法律;反對強迫墮胎;所有工作場所均應設立免費托兒所供員工使用。
十二、全面禁止核武及核能發電;把汽車、能源工業逐步收歸公有並就運輸與能源業的永續發展進行民主規劃以減少溫室氣體。
十三、取消第三世界債務;扭轉目前的過份的「出口導向」方針,改為銳意發展國內經濟,尤其確保廣大農民的生存與發展;保護當地原有社區經濟中的小生產、合作社及任何集體生產免受跨國公司的侵害。
十四、加強限制金融資本的國際性流動;對外匯投機徵收托賓稅及其他必要課稅;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所直接或間接付出的工資應漸漸與最高地區看齊;強迫跨國公司廉價轉讓技術;按照世界工農利益重訂知識產權法。
當然光憑這些訴求並不足以根本扭轉跨國資本推動的全球化,許多主張也是無法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完全實現,但卻是引領運動往建立一個真正民主平等的新社會方向邁進的橋樑。
四、台灣青年運動能從反全球化運動中學到什麼?
壓迫是全面的,反抗不能是孤立的、個別的
從前述世界反全球化運動的訴求中,我們可以看到運動涵蓋的廣度和各議題間的聯繫,可以認識到不管是生態的破壞、性別壓迫加劇、勞動者處境的惡化和人民民主權利的下降都和資本主義全球化脫不了干係。反全球化運動是一個廣泛的陣線,不同運動領域的活動份子面對同樣的敵人,正在找尋積極合作的可能性與方法,許多單一議題的運動喊出了「沒有議題是單一的」(NoissueinSingle)的口號。
台灣的學生運動歷經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獨裁政權的鎮壓,到1980年代中期伴隨民主運動和社會運動的崛起,開始了新一波的運動。這一波的學運一直有著左翼(投身社會運動,推動社會改造)和右翼(以政治民主以至於台灣主權獨立為運動目標)的分野。到90年代中以後,隨著資產階級代議民主的確立,左右分野逐漸模糊,僅存的學運組織多以關注社會議題為活動重心,帶有左傾的色彩。
然而即使在學運左翼中,也有著重大的缺陷。一方面是運動目標模糊(空泛的社會改造和左翼理想),無法提出有別於既存體制的另一條道路。一方面,在運動的議題上,不但停留在所謂「社會」運動的層次,缺乏政治性的目標,更往往侷限於個別社運領域(工運、環運、原運、婦運等),無法進行跨領域的連結,也不能將不同運動的焦點皆對準問題的根源-資本主義體制。
這些問題都顯示學運幹部養成過程上的片面,我們缺乏系統性的對社會、對世界形勢的認識與分析,缺乏對社會變革道路的探索與辯論,缺乏對階段性運動重心的討論,沒辦法把個別的運動議題與整個社會的變革連結在一起,總之,我們的運動往往是支離破碎,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然而,我們所反對的這個體制,卻是一個整體,它所產生的矛盾是如此複雜與深刻,如果不根本改變我們的運動模式與幹部養成方式,運動不會有真正的進步與成長,更不用說能提出值得群眾信賴的新出路,建立政治上新的選擇!
重建左翼,使之成為新的選擇。學運視野的支離破碎和狹窄,當然也和台灣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低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全球的角度來看,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也還沒有擺脫低潮,但是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開始挑戰了新自由主義的霸權,激發人們積極探索社會的新出路。
另一方面,各國傳統的工人政黨-斯大林主義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在新自由主義攻勢和蘇聯瓦解以來,社會主義思想公信力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進一步的保守化。社會民主黨(以英國工黨和德國社民黨為首)在全球化壓力下,提出所謂第三條道路、新中間路線的主張,實際上拋棄了改良資本主義、建立福利國家的傳統路線,轉向擁抱新自由主義,現在它們連「改良派」都稱不上了,充其量是資本主義的管理者。
斯大林主義傳統的共產黨大都社會民主黨化(如義大利共產黨更名為民主左派,引發分裂),許多黨派消失或邊緣化,而參加政府的黨派同樣執行新自由主義的路線(如法共和前義共)。新社會運動的產兒-綠黨也急速的右傾,其先驅-德國綠黨在參加執政的紅綠聯盟後積極的支持新自由主義政策,並力主德國參加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行列。這種種變化都使得過去在社民黨和斯大林主義黨夾擊下邊緣化的激進左翼-堅持徹底變革資本主義,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社會-有了再出發的契機。
在英國,激進左翼面對工黨的保守黨化和反全球化運動的浪潮,開始探索建立一個真正反資本主義的工人政黨的可能性。1998年9月,在蘇格蘭,以蘇格蘭戰鬥派(ScottishMilitantLabour,前工黨戰鬥派,現為蘇格蘭社會主義黨中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派)為主的幾個激進左翼派別成立了社會主義黨(ScottishSocialistParty,SSP),除了積極參與各項運動外,也投入選舉,99年五月蘇格蘭舉行了首次蘇格蘭議會選舉,該黨的領導之一TommySheridan當選為議員,不到三年的時間,他們在黨員數和政治影響力上已經有可觀的成長。在英格蘭和威爾斯,倫敦市長與議會選舉時各激進黨派籌組的倫敦社會主義聯盟發展為全國性的社會主義聯盟(SocialistAlliance,SA),參與了今年6月的大選。英國最大的馬克思主義黨派-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WorkersParty,SWP)面對反全球化群眾運動的興起,開始改變過去的方針,參加了蘇格蘭社會主義黨和社會主義聯盟,開始比較積極的尋求激進左翼的聯合。
在法國,由於群眾對主流政治勢力的逐漸失望(當然包括自97年起執政的社會黨-共產黨-綠黨聯盟),激進左翼(主要是托洛茨基派)有更大的成長。工人鬥爭派(LutteOuvriere,LO)的女候選人ArletteLaguiller在1995年總統大選中得到1615552票,得票率5.30﹪,1999年歐洲議會選舉,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CommunisteRevolutionnaire,LCR)和工人鬥爭派聯合競選,得到914680票,得票率5.18﹪,總共當選了5名歐洲議會議員。今年三月的地方選舉,LCR、LO和工人黨(PT)都有相當斬獲,選後媒體已經開始預估,明年法國總統選舉中托派將超過法共的得票數。
此外,在丹麥、愛爾蘭、西班牙、挪威等國都有類似的發展。在澳洲,幾個激進左翼組織也在去年8月成立了社會主義聯盟。在國際的層次上,這些來自不同左翼傳統的組織也開始尋求進一步聯合,甚至成立新國際組織的可能。激進左翼成長的背景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日趨加深的社會矛盾和傳統工人政黨的保守化,它說明了在群眾對現有體制和政黨不滿加深時,建立一個健康的、值得群眾信賴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勢力是必需(讓進步群眾有新的選擇,避免淪為消極悲觀)而且可能的!
台灣的歷史發展與前述國家相比有其差異性,但不變的是同樣急需建立一個群眾性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勢力,讓不滿而迷惘的群眾能有新的選擇。台灣社會主義思想和運動的水平當然相對的低落很多,然而多年來運動雖然歷經曲折與挫敗,仍有一定的累積,我們有具歷史傳承的左翼政黨,有致力於工人現實鬥爭的進步工運組織,近些年來也形成數個以青年一代運動份子為主力的新興運動團體,有旨在促進左翼人士交流對話的刊物,還有許許多多分布在各運動領域的工作者。在失業率高漲、貧富更加兩極化,主流政治勢力又皆是保守力量的現在,我們必須嚴肅思考如何建立一個廣泛的、群眾性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勢力!
以工人階級和被壓迫群眾的國際行動對抗資本的國際活動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工人階級和被壓迫群眾國際團結的重要性與急迫性。百多年來,「國際主義」不斷受到譏笑(包括自認進步的人士在內),他們往往認為所謂國際主義不過是口號與空想。然而國際主義從來就不是空談,不是口號,一方面,歷史證明國際團結運動是有可能真正建立起來的;一方面在全球化時代,資本在世界市場上日益集中化和中心化,國際的工人階級和被壓迫群眾不但有共同的根本利益,而且只有以工人階級和被壓迫群眾的國際行動對抗資本的國際活動,才可能使工人階級對抗國際資本的行動不被「民族」的利益所分化、削弱和癱瘓。
我們也必須了解這種國際團結不是閒暇時刻、茶餘飯後對遠方運動的討論與聲援,而是貫穿整個運動與組織的基本原則。我們必須從針對個別議題與運動的國際團結出發,有系統而長期的協調各國的運動,在中、長期改變國際資本與國際被壓迫者的力量對比。
首先,我們必須拋棄只從台灣自身角度來分析和認識問題,應該從國際的脈絡來認識台灣的問題,發展出世界性的觀點,這方面的努力可以說非常的不足。我們應該認識到台灣作為資本輸出國和勞動力輸入國的位置,認識到台灣(過去到現在)在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戰略體系中的角色,並以此來重新檢視我們運動的理念、方向和具體訴求。
如果反核與環境運動無視於台灣核廢料和污染輸出造成的禍害;如果工運領導者助長群眾中錯誤的認識,將反失業運動導向反外勞的行動;如果進步的運動份子對台灣政府長期以來支持各國獨裁政權的外交活動沒有批判與反抗,那麼真正進步的運動和反資本主義的政治勢力是不可能建立的起來的!
然而,這樣的認識是不可能光靠著努力學習就能達成的,資本主義在全球造成的矛盾與壓迫是極其複雜,如果我們只從世界某一部份的觀點(不管是帝國主義國家、不發展的/半殖民地的國家還是所謂發展中國家)出發,我們所理解的世界圖像將是極其片面的。如果沒有發展國際性的連結,參與國際性的組織,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和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運動活動份子討論,是很難建立真正的國際主義觀點的。
五、結語
30萬群眾聚集在熱那亞抗議八國高峰會的場面,深深震撼了人心,反全球化的鬥爭不只也不能僅表現在抗議WTO、IMF、G8等國際機構上。反全球化的鬥爭是植根在每個國家的工作場所、學校與社區中的,如果沒有各國工人和環保等運動家、社會主義者等在基層努力,建立運動的網絡,交流彼此想法,是不可能出現如此波瀾狀闊的運動的。
在國際層面發展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社會運動的團結與組織;在台灣致力於建立一個群眾性的反資本主義政治勢力;在工作場所、社區和學校,從事日常鬥爭,建立草根組織,並努力把個別議題和個別領域的運動連結起來,讓群眾逐步認識到他們日常的苦難與整個資本主義體制的關係。
這三方面的工作是我們必須同時並進,為之奮鬥不懈的目標。沒有群眾基礎,任何進步的理念就如同離開水的魚一般瀕臨死亡;但是沒有獨立自主的進步政治力量,任何草根運動的力量都無法真正凝聚起來,並將被主流政黨所收編;沒有國際的視野與團結,我們終將被狹隘的民族觀點所束縛,運動也將支離破碎,相互抵銷。
跨國的統治階級推動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政策,給我們的運動帶來新的挑戰、新的困難和新的任務,也創造了新的契機。根據新的形勢,檢討舊的運動思維與模式,攸關運動的生死存亡,刻不容緩!
本文原分類:[島內營隊活動][與會報告][國際反帝運動][反全球化運動]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