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
1
馬英九執政成績的真正考題
一月 1, 2011 | 馬英九執政成績的真正考題 已關閉迴響。
被媒體視為是馬英九政府期中考試的五都選舉,在一顆子彈的驚愕聲中尚稱平靜地落幕。針對選舉的結果,儘管各方做出不同的解讀,但是認為民進黨已經擺脫陳水扁台獨冒進和貪腐形象,基層民意正在重新盤整,應該是普遍的共識。實事求是的來說,民進黨之所以在短短的2年內就能夠迅速的恢復元氣,絕非是某些個人的人格特質或領導風格能蹴其功,更重要的是,它確實反映了台灣社會內部有一股根深蒂固,對國民黨不滿甚至對抗性的情緒。
這些年來,馬團隊雖然銳意改革,意圖扭轉國民黨過去專制獨裁與黑金形象,但是兩蔣在台執政時期所累積的省籍差別待遇、南北發展差異和城鄉差距等三大矛盾,馬英九既然是繼其大統,也只有概括承受。我們認為,歷史的問題只能靠更大的歷史格局和時間來解決,以為藉著所謂的「中華民國在地化」就能爭取泛綠群眾的支持,無異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非但緩不濟急,而且與當前兩岸和解的政策路線也不免自相制肘。
孰不知,自08當政以來,馬政府的最大治績就在於堅決執行兩岸和解路線,通過三通直航、ECFA的簽訂,為近年來台灣滞後的經濟發展找到了活水源頭。今天的問題,不在於兩岸關係是否走得太快導致中間選民疑懼,而在於利益分配不均引起底層民眾的反彈。也就是說,ECFA的簽訂確實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制度性的保障,是近百年來海峽兩岸在經濟、社會與文化上往來最為緊密的一刻。但是,迄今為止,在兩岸經貿往來過程中直接受益的,畢竟是台灣社會中的局部,還有更廣大的小農、小商品商產者、批發零售業與餐飲服務業的店家老闆,尚未得到好處,甚至是間接受害。
上述這幾種經濟成分,雖然在台灣經濟總量中所佔的份額不高,在產業結構上也不具支配性地位,但在就業結構上卻是舉足輕重(總從業人口超過600萬人)。這種處於產業鏈結末梢、社會經濟底層、資源分配弱勢,但又為數龐大的小農、小商品生產者和批發零售業者,或許他們在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過程中不曾享有話語權,但在台灣行之多年的「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選舉制度下,他們在經濟上與社會生活上的挫折,將透過投票也唯一能透過投票行為來表達。他們的政治動向非但足以左右台灣政黨政治的更迭,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甚至可能在所謂「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意識操弄下,成為民粹主義台獨勢力復辟的溫床。畢竟,留下來,走不了的,才是決定台灣政治走向的人。
因此,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好勢頭是否能夠得到鞏固,不但是取決於執政當局的態度,更重要的是決定於島內的民意,特別是在兩岸經貿發展過程中,未必直接得到好處,甚至是間接受害的底層群眾(當然包括因資本轉移而失業的勞工和日漸衰退中的都市中產階級)。因此,如何提出適當的對策,積極規畫合理的社會福利與分配體系,將兩岸和解政策所創造的和平紅利,轉化為惠及民生福祉的社會資源,直接作用於底層民眾的身上,才是馬英九當局執政成績真正的考驗。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夏潮聯合會新聞]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