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11
文學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寫在夏潮《楊逵文學營》開幕之前
十一月 11, 2001 | 文學是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寫在夏潮《楊逵文學營》開幕之前 已關閉迴響。
從六0年代開始一直到今天,韓國的學生運動生生不息,成為韓國社會與歷史最敏銳易感的良心。為了政治民主化、為了民族的團結和統一、為了呼喚社會正義,一代一代的韓國學生奮不顧身,堅持鬥爭,付出嚴苛的代價,也取得了政治、社會、思想、文化和文學藝術上的勝利和成就。當全球學生運動在七0年代初全面回歸於沈寂、並自此一蹶不振時,韓國學運卻獨自蓬勃。其中原因之一,是韓國學運與韓國文學教養的深切關係。
韓國中學生和台灣學生一樣,在激烈的升學主義下無暇於人文藝術的教養。韓國大學內各進步社團竟能把一代代升學機器教育成對人、對生活和民族懷抱深刻關懷的知識份子,得力於韓民族優秀的現代文學對學生的影響。
新生入學後,各社團一律對新進社員進行韓國現當代文學的閱讀、討論、導讀和評論。積數代人之經驗,社團幹部深知,除了韓國文學,沒有任何別的學門和理論可以教育他們甚麼是「人」、甚麼是「韓國人民」、甚麼是「韓民族」。經由學習韓國現當代文學,一代代『升學機器』於是才對韓國歷史與社會中的人、民眾和民族的存在、命運、願望、思想感情、鬥爭的挫折與勝利,有了刻骨的認同與認識。正是在對於韓民族的形象的、深刻的認同與理解基礎上,韓國大學生才進入政治經濟學、歷史、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廣泛的領域,為他們的一生栽種了深厚的人文基礎與人生的原則與方向。韓國學生運動中堅實的人文與道德基礎,正是由韓國現當代文學奠下最初的磐石。
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莫不對文學有極精湛的素養。馬恩列為我們留下大量極富創見的文藝思想。在他們的理論作品中大量引用和討論了莎士比亞、歌德、席勒、希臘史詩和悲劇以及托爾斯泰等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作家。毛澤東則自己就是一個風格獨特的文學家。
在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的誕生、茁壯,與台灣反帝民族民主鬥爭的歷史相始終。賴和、楊逵、呂赫若的創作實踐和社會與政治實踐是相一致的,並為之奮鬥終生。中國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進步文學,呼喚和激勵了一代代人奔向祖國的解放與改造的行軍。
但是,五十年代白色恐怖以降,台灣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迄八十年代末一直萎弱不振、九0年代以來復趨沈寂的台灣的學生運動,基本上都沒有文化、文學、人文的涵養,呈現出運動在人文上的極端貧困、侷促、幼稚、狹隘與無知,使運動沒有理論、沒有文學藝術、沒有方針路線。
反省到這一嚴重的缺陷,我們嘗試開辦這次的『楊逵文學營』,第一次把文學介紹到今日校園相對進步社團的核心。楊逵是台灣的偉大作家、思想家和實踐家。他不僅僅留下了具有鮮明的傾向性的優秀作品,他一生不憚於抓住哪怕是最小的機會也要為真理鬥爭,堅持民族團結與和平的精神,是激勵『楊逵文學營』的一切工作的精神支柱。
親愛的朋友,我們熱誠、友好地歡迎你!
《楊逵文學營》籌備工作小組
本文原分類:[島內營隊活動][第一屆營隊參考資料]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