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帝人民運動到右傾機會主義(一)──學生運動的社會機制

十一月 10, 2001 | 從反帝人民運動到右傾機會主義(一)──學生運動的社會機制 已關閉迴響。

文/陳福裕(夏潮聯合會秘書長)

  學生,做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做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群體,是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才出現的社會屬性。造就這個社會群體並使其得到充分發展的因素,通常來自於下列兩個歷史根源:首先,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的相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在資本主義雇佣勞動體制下,青年人必須脫離封建家庭的束縛,從而也脫離了封建的保障,做為一個獨立的勞動力商品的所有者走向市場,透過出賣他的勞動力來直接成為社會的一員。為了在競爭中順利的出售自己的勞動力,青年們在走進市場之前必須進入學校,接受文化知識、勞動紀律和專業技能的教育。

  其次,資本主義的再生產,不僅僅是生產要素的再生產,還包括了生產關係的再生產。隨著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產業資本取得了支配性的地位,為了確保其擴大規模的再生產,它必須不斷的把越來越多的人拋入勞動力市場,完成社會馴化的過程並使其服從勞動紀律。因此,機構化的學校教育就成為青年人社會化的中介,它一方面向青年人提供準確履行其社會角色的各種技能;另一方面,將具有支配地位的價值、規範和觀念體系制度化,將青年人整合進入主流的文化體系,藉以維持其社會體系的再生產。

  正是這種在量上的要求和質上的規定性,迫使近代教育體系揚棄做為統治菁英文明教養和培植封建官吏的前資本主義職能,轉而以培養社會生產發展所需要的各種科技人才和勞動後備力量為主要的目的,從而表現出普遍化、技能化和社會化的基本特徵。於是誕生了新形式的學校教育(Schooling)和學生群體(studentbody)。

  但是,一個事物的發展,必然帶來與之相對立的新的事物的發展。學校做為社會關係再生產的機制、做為社會化的機構,也有其內在不可化解的矛盾存在。

  首先,為了在數量上滿足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近代教育體系被迫放棄對學生身份的封建限制,開放統治階級以外的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和其他勞動人民的子弟入學。校園成為社會階級組成的小縮影,反映出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利益和需要,構成了學生運動的社會基礎。

  其次,為了適應近代大工業生產體系,學校教育不但要教導學生基本的勞動技能,還必須讓他掌握操作原理和認識方法。這些孕育於科學知識中的思維模式,使學生能夠從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創造了青年學生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批判世界的能力。同時,社會分工的多元化,導致學生職業理想的多元化,學生擺脫「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軌道,不再把自己的命運和政權綑綁在一起,排除了對政權的依附心理,也成為學生運動產生的思想條件之一。

  更重要的是,學校做為社會化的機構,事實上是取代過去家庭和宗教的角色,扮演起「意識型態國家機器」的職能,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型態下,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就是剝削與被剝削關係的再生產。學校教育為了隱藏這種剝削關係,必須將自己裝扮成「去意識型態」的中立場域。因此,在商品經濟逐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青年學生一方面被迫接受勞動規訓,一方面也接受了有關個性解放、人生價值和民主法治等觀念,萌發著要求人格獨立、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等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的萌芽,創造了學生要求自我實現、社會改造以及民族解放的願望,促使學生採取集體反抗,向走向反動的統治者提出挑戰。

  總的來說,學生運動是伴隨著近代教育體系出現以及學生群體的發展,青年學生為了滿足共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諸方面的特殊利益,而採取的一種有組織、有計畫、有目的,並具有一定規模,對社會產生一定影響集體行為。做為一種社會矛盾的特殊表現形式,做為整個人民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運動在社會的近代化進程中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本文原分類:[社運評論][個人言論集][陳福裕相關][學生運動]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