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反帝人民運動到右傾機會主義(前言)

十一月 10, 2001 | 從反帝人民運動到右傾機會主義(前言) 已關閉迴響。

文/陳福裕(夏潮聯合會秘書長)

  八0年代中期,在亞洲環西太平洋沿岸的各個國家和地區內部,不約而同的展開一場場波瀾壯闊的市民社會運動。自五0年代麥卡錫主義狂潮以來,在美國帝國主義霸權的刻意扶持和支配下盤據著東亞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領域的軍事獨裁政權及其附庸,面對著一波波手無寸鐵、湧上街頭要求民主的人民群眾無不倉皇潰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東亞人民奮勇抗爭的光榮成果。

  這場市民社會民主化運動的成功,不僅象徵著東亞各國內部的威權主義國家體系的消亡,開啟了資產階級民主化的新頁;在世界範圍內,它也意味著戰後美國帝國主義所一手導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同盟」機累積制開始退出歷史舞台。事實上,這場以八0年代西方「新自由主義」政策粉墨登場做為歷史背景的「美好的革命」,在世界範圍內的客觀效應,正是為90年代以後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架構的「跨國壟斷資本全球化」,掃除了「民族國家」的障礙。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在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的進程中,學生做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做為現實上遭受軍事獨裁政權長期壓抑與鎮壓的社會成員之一,不但在運動中展現出高度的熱情,也做出一定程度的貢獻。但是,由於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差異性,其社會的性質也有不同的規定。各國的學生運動在面對冷戰架構下的軍事獨裁政權時,因為學生組織自覺程度的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運動策略和綱領。因此,在九0年代以後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樣貌。例如,南韓的進步學生在經過「反帝民族解放運動」和「反獨裁民主運動」的洗禮後,自覺的和工人組織團結在一起,揚棄了將韓國的社會性質規定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小資產階級觀點,做出了「新殖民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的結論,在九0年代以後標舉著「反帝、反壟斷」和「民族統一」的大旗繼續前進,展現出方興未艾的生命力;菲律賓的學生組織,1986年2月,在馬尼拉街頭高喊「菲律賓人民的勝利!」成功的驅逐了馬可仕政權之後,科學的認識了菲律賓「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熱誠的擁抱工、農大眾的人民民主革命,將「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新殖民主義和反封建」做為現階段努立的目標。反觀台灣的學生,八0年代在從屬於美國的軍事戒嚴體制之下,非但未能自覺地繼承台灣人民反帝運動豐富的歷史資產,面對著威權主義國家體制日趨瓦解的客觀形勢,也只能尾隨於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之後,做為市民社會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與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相始終。更有甚者,由於對運動缺乏歷史的總結,也不曾對社會性質做出科學的分析,九0年代的台灣學生運動在缺乏運動的規定性和指導綱領的情況下,就只能表現為零星的自發性抗爭,做為社會花絮而聊備一格。

當然,做為一個歷史的事實,我們絕不能將八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九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的全面孱弱化的責任,全然的歸咎於學生自身。客觀上,戰後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經由白色恐怖的全面肅清而歷史性地衰微;主觀上,台灣左翼運動思想和體質的孱弱,也難辭其咎。台灣學生運動在缺乏強大的階級力量和進步政黨的指導的政治條件下,無法從自發的權益抗爭走向自覺的政治運動也是歷史的必然。但是,這種與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相始終的歷史格局,實際上是恰如其份地表現出八0年代台灣學生缺乏社會自覺的內在特質和機會主義傾向。

  本文的論旨,不在於援引東亞各國學生反帝運動的歷史成就,來為自家的學生運動「穿小鞋」;也不企圖為百年來台灣青年(學生)思想運動做出歷史的結論。而是以一個八0年代躬逢其盛的學運份子的立場,透過歷史的考察,說明台灣學生運動在諸個社會發展階段中的表現形式,藉以論證戰後台灣的學生運動在整個社會從屬於冷戰體系的西太平洋防線之下、從屬於以美國帝國主義霸權為梟首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同盟」的架構下,如何從日據時期做為反帝人民運動的一個部分,在八0年代末期弱化為資產階級民主化運動的派生事物?又如何在「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要求民族解放、要求民主自由」的台灣人民民族民主解放運動的主旋律中,彈奏出「為資產階級奪權上台搖旗吶喊」的右傾機會主義變調。


本文原分類:[社運評論][個人言論集][陳福裕相關][學生運動]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