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的國際核恐怖&真實的環境核為害

五月 6, 2010 | 虛擬的國際核恐怖&真實的環境核為害 已關閉迴響。

文/林福興

美國國防部4月6日新出爐的《核態勢報告》宣佈修改美國核武戰略,承諾將削減核武器的數量、減少核打擊的目標、降低核武器在其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不再發展新的核彈頭、不再進行核試爆,並且首次承諾:「對於已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遵守不擴散義務的無核國家,美國不會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當然這項承諾的言外之意就意味著像伊朗、北韓等不簽署不擴散條約的國家,將不在美國政府承諾的不使用核武器的條件國之列。

面對這項新發展,國內外不少媒體紛紛讚揚歐巴馬的新政策,並且認為美國此舉是歐巴馬在2009年4月布拉格演說關於「無核世界」的初步實現。歐巴馬當時宣稱,美國政府將致力於建立一個「無核世界」,「作為世界上的核大國和惟一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美國在銷毀核武器問題上負有道義責任。」甚至歐洲電視台還宣稱,此舉表明美國放棄更多使用核武器的優先權,包括在自衛前提下使用核武器的優先權,有助於美國佔據道德制高點,壓制那些有意取得核武器的國家,迫使其接受核不擴散條約約束。

雙重的核安全標準

事實上,美國對於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一直都存在著雙重的標準。2007年伊朗宣布將以「工業規模」生產核燃料來發展其核能工業,此舉觸怒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並且透過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朗施加壓力,要求停止鈾濃縮的活動,甚至不惜動武。但是,相對於伊朗因發展自主核能工業而成為西方世界的眾矢之地,早在2005年布希政府就跟未曾簽署禁止核擴散條約的印度達成敏感的核子能源合作協議,進行核能技術的轉移。雖然,該項協議尚未獲得美國國會的通過,但卻也反映了美國在核擴散問題上的兩面性。

伊朗雖然在核能問題上與美國產生巨大的衝突,但是兩國卻也有達成一致意見的時候。例如,2005年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核裁軍的審議會議,國際原子能機構主席穆罕默德‧巴拉迪呼籲全球暫停濃縮鈾提煉和鈽的再加工,並且建議由地區或者國際機構監控任何國家的核燃料製造。此項發言立刻遭到美國和伊朗的聯手反對,他們都不同意由公正第三者來對他們的核燃料製造過程進行控制。兩國最大的差別只在於,一個是真小人,一個是偽君子。伊朗因為沒有同意簽署禁止核擴散條約,所以它的反應是可理解的;而美國則是一方面禁止他國發展核能工業,一方面自己卻不斷地進行核試爆與研發新型的核武器。

孿生兄弟的前世今生

當然,明眼人都清楚所謂的核能工業必然涉及到軍用與民用兩個面向,這也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不願意伊朗發展核能工業的理由。歷史地來看,核能發展一開始就是以軍事用途為主,其後才轉移到民用上。從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到1957年西屋公司利用核子潛艇的反應器技術,在美國賓州的ShippingPort完成第一座商用壓水式反應器(PWR)核能電廠,這對孿生兄弟的命運便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因此,即便伊朗堅稱開發核能是出於和平的目的,但是仍然被懷疑在暗中製造核武。伊朗是否暗中發展核武我們無從得知,也不能單聽西方國家的片面之詞。但是,從伊朗因為發展核能工業而與西方國家產生的摩擦來看,核武與核能就像一對巒生兄弟。

被放大的核恐怖主義

美蘇冷戰的結束消解了兩強對峙形勢所造成的全面性核毀滅的恐懼,核武器漸漸地失去自身存在的合法性。但是,隨著美國單邊干涉主義的興起,為了能保持介入世界秩序,遂行符合美國利益與意志的軍事行動,美國就必須在國際上創造一個美軍能夠自由入侵的外部環境。因此,任何國家自行發展核能工業,無論是否用於軍事用途,都是對美國利益與美軍行動的潛在危害。2003年布希政府之所以繞過聯合國入侵伊拉克,恰恰不是因為伊拉克擁有美國所宣稱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相反地,正是因為伊拉克軍方沒有掌握任何的生物武器或是核子武器,才成為美國石油戰略的嘴邊肉。

911以後,恐怖主義被渲染成為一種新的國際對抗形勢,一方面核威懾戰略對非國家因素的恐怖組織並不構成威懾;另一方面,恐怖主義雖然以無預警、濫殺無辜的手段進行炸彈或暴力攻擊,但畢竟多侷限在與恐怖組織直接對抗的國家範圍內。因此,為了繼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就必須塑造一個具有核擴散危機的國際局勢,藉口核技術和核材料的擴散將使恐怖組織獲得核武器,來降低擁核國家的數量。如此一來,當可以確保美國軍方在無核武器威脅的情況下,以遠超過世界任何國家水準的高精確打擊能力的常規武器,恣意發動各種戰爭。

另一種能源控制

近來全球暖化議題的發酵,以核能發電對抗暖化的說法甚囂塵上,彷彿核能工業是人類未來的希望,給全球的核電廠增建披上更有利的道德外衣。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數據顯示,至2009年7月為止,世界各地擁有436座運行中的核反應堆,其中美國104座、法國59座、日本53座、俄羅斯31座、英國19座,僅是這五個核電大國就佔了全球的60%以上。同時,先進的核電技術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推動禁止核擴散,限制其他國家發展核能工業的情況下,形成三強壟斷與鼎立之勢,分別是美國西屋、法國阿海珐、美國通用。(三個集團也都分別與日本的東芝、三菱、日立合作)

事實上,看似數量眾多的現役核反應堆,目前也不過佔全球總發電量的15%,可見核能發電的輸出功率並非人們想像中的巨大。同時,核能發電也不是一個清潔與乾淨的能源,它所製造的核廢料污染一直是人類現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更不用說核電廠的商業運轉還存在著各種人為或非人為的危機。此外,核能發電的核心技術仍控制在發達國家的手裡,無核國家大量裝備核電廠的結果,將使核能源的取得被國際霸權所宰制。

核子武器與核能發電是一個共生的結構,「無核世界」的口號除了目前所謂的裁撤核彈外,還應包括廢除核動力載具,如航空母艦、潛水艇,同時還要打破核能具有和平用途的迷思。核能這個「禍害」不管從哪一點來看,美國都是最大的擁有者與受益者,儘管歐巴馬可以矯情地高分貝吶喊「無核世界」,但是美國本身無法廢除核能工業,那麼歐巴馬也只不過是那個還不知道要把自己也一併除掉的「周處」而已。同時,由美國主導的禁止核擴散條約,將更像一個擁槍自重、卻不准別人也擁有槍枝,還不斷叫囂和平的偽君子。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兩岸犇報精選集]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