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維持現狀」,冷戰殘餘的政治空想

四月 30, 2015 | 再論「維持現狀」,冷戰殘餘的政治空想 已關閉迴響。

文/兩岸犇報96期社評

天地星辰,萬物流轉,一切的事物在時間的過程中新生、萌芽、勃發、衰退、消亡,生生不息有來有去。面對變動不居的世界,人們只有在實踐中去認識並掌握物質世界運動的規律,從而運用這些規律來改變世界,才能讓我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作用,讓客觀存在為我們的主觀願望服務,成為歷史真正的主人。因此,政治作為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同樣要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你想什麼、要什麼、通過什麼過程來實現?並非可以毫無根據地隨心所欲。任何對客觀事物變化視而不見、否定運動規律的見解和主張,不是流於空想,就是要以失敗告終。最近,蔡英文在2016參選宣言提到以「維持現狀」作為執政後兩岸關係的解決方案,就是一種企圖用「過去」取代「未來」,為海峽兩岸分離、分治現狀的冷戰殘餘辯護,用主觀願望來凌駕於客觀事物發展的政治空想。

事實上,作為一種政治方案,「維持現狀」並不是甚麽新鮮貨。上個世紀七○年代初,伴隨著美國在經濟戰略上廢止了「美元/黃金匯兌體制」,其東亞戰略也有了新的變化。美國想要從越南戰場撤退,同時又能維持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傳統利益,一方面,就必須部分解除對中國的圍堵,將其納入世界市場,採取「聯中抗蘇」的戰略;一方面為了防止兩岸和解,中國大陸突破島鏈防線,美國便以保護人權和實現民主化為口實,鼓勵海外台獨與島內黨外民主運動人士合流,形成「以台制華」的態勢。從台灣退出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尼克森訪華發表《上海公報》、中日建交、到台美斷交,國民政府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在在刺激了島內知識青年的政治神經,長期在美國現代化意識型態餵養下的自由主義菁英就集結在「大學雜誌」的旗幟下,高唱「革新保台論」,為蔣經國的粉墨登場、國民黨「本土化」的偏安格局鋪平道路。這就是「親美、反共、維持現狀」的原始版本。

七○年代的「革新保台論」有其客觀存在的基礎,它既是六○年代「反共復國論」與「美式民主化」雙重失敗後的意識形態產物,也是建構在冷戰東亞「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體系下依附性發展的必然結果。首先、七○年代美國東亞戰略的重新調整,鬆動了「中華民國」政府國際地位的合法性,波及到對內統治的合法性。海外的台獨勢力也在這個歷史條件下,藉由美國「人權」大傘的保護和日本右翼勢力的挹助,潛回台灣與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相結合,逐漸成為台灣政治上的主流。其次,在冷戰架構下,本土資產階級經由「美援相對基金」的挹注以及國家政策的全力扶持,成為戰後台灣經濟奇蹟的最終獲利者。「親美、反共、擁蔣」就成為他們在萌發階段上的基本性格。但是,隨著八○年代後美國在全球範圍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這種藉由反共軍事戒嚴體制所打造出來的「跨國資本/國營資本/私營資本」聯合壟斷的積累機制,就反過頭來限制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因此,假手黨外民主運動解編黨國資本、解除金融管制,共同蠶食國家資本解散後所騰空出來的金融、通訊、運輸和基礎工業的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就成為本土資產階級共同默契。所以,他們雖然嘴巴上從不張揚,但在實際上積極地培養「美麗島辯護律師群」做為其政治上的代理人,展開對威權主義政治體制的挑戰。

但是,一切的事物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為發展出否定它的因素。伴隨著冷戰架構下的「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體系由東亞「區域製造業網絡結構」所取代,也伴隨著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到世界市場的和平崛起,台灣的產業資本深刻的結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當中,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也從1978年經香港的轉口貿易的5000萬美元,發展到2014年的1983億美元(其中有近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兩岸人民的交流交往,也由1988年開放初期的45萬人次,增加到2014年的940萬人次,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平發展的局面。今天的世界格局已經不再是冷戰架構下「你死我活」的對抗性關係,美國一元單極的霸權體系也成為昨日黃花,上個世紀支撐著台灣島內「革新保台、維持現狀」的外部環境與經濟基礎,如今都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不用說,通過亞投行與「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落實,勢將帶動的區域一體化浪潮,也必然再次牽動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

如果說,上個世紀七○年代的「革新保台、維持現狀」思想,是島內政治菁英面對東亞戰略重整的積極回應;那麼,今天蔡英文提出「兩岸維持現狀」的東施效顰,就是對劇烈變動的外部世界的麻木不仁。再進一步說,如果「九二共識、一中個表」是過去20年多來提供兩岸和平、和解、合作發展契機的「創造性模糊」;那麼,蔡英文的「台灣共識、維持現狀」就是兩岸關係不進反退、由熱趨冷,意圖退回到冷戰對峙狀態的「欺騙性模糊」。天佑台灣!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