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十字架,挽救台聯黨政治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六月 16, 2015 | 反共十字架,挽救台聯黨政治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已關閉迴響。

文/兩岸犇報99期社評

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僅打趴了世界經濟,也改變了美國國家的戰略規定,原本順風順水的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隨著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大纛舞動,頓時荊棘遍地。先是朝鮮半島的軍事對抗日益升溫,接著是日本宣布釣魚島國有化所引起的中日較勁,近日中美兩國更在南海島礁問題上劍拔駑張,台灣也對明年大選後的兩岸關係走向忐忑不安。對外緊張,必然帶來對內緊縮。5月下旬,剛爆發美國以「經濟間諜」的罪名誘捕了天津大學教授張浩等六位中國公民;6月4日,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就急忙忙地跳出來,指控教育部「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委員會」遭到中共統戰部滲透。一時間,「麥卡錫主義」這個被埋葬了60年的反共幽靈,再次忽隱忽現,伴隨著的是一個人人自危、草木皆兵的互相猜疑。

上個世紀五○年代,戰爭的陰影還沒有消失,冷戰的恐怖氣氛又接踵而至。美國一方面在國際上與蘇聯對抗,另一方面在國內清除所謂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掀起了以「麥卡錫主義」為代表的反共、排外運動。其影響所及,不僅打亂了美國正常的政治生活,還深入到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據統計,單單是在「忠誠調查」期間,總共有2000多萬美國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審查,不在課堂上大罵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教師遭到解雇,辛辛那提紅色棒球隊被迫更名,甚至角逐美國小姐的候選人都必須陳述她們對卡爾.馬克思的看法,連著名歷史學家小阿瑟.史萊辛格和幽默作家馬克.吐溫的作品也被列入「危險書籍」之列。據估計,從1950年到1954年為止,被美國國內一些城市和學校的圖書館查禁的書籍將近200萬冊,許多關於雕塑、精神病、酒類、托兒和建築的專門著作以及偵探小說,甚至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被貼上「可疑」的標籤。在「麥卡錫主義」最猖獗的時期,美國國務院、國防部、軍工廠、美國之音、美國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門皆未能逃脫麥卡錫「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的清查,「反共」成為美國社會的唯一選擇。

作為東西冷戰的時代產物,麥卡錫主義的風潮必然要漫延到冷戰前沿的台灣。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前一年6月才潰退來台的蔣介石政權,剛站穩腳跟就展開對島內左翼人士的殘酷鎮壓。根據法務部向立法院所提出的報告顯示,在長達38年的軍事戒嚴期間,軍事法庭受理的政治案件高達29,407件,無辜受難的政治犯約達14萬人,幾乎是當時人口基數的五十分之一。光是以1950年代的前5年為例,國民黨政府以「匪碟」的名義至少殺害了4000至5000個本省籍和外省籍知識份子、工人和農民,這還不包括涉及現役軍人和被秘密處決的人數,而當時真正具有中共地下黨員身份的僅有1000人左右。強力反共的「白色恐怖」,固然扼殺了中共在台灣的有生力量,但也扼殺了台灣社會的活潑生機,在那個「小心匪碟就在你身邊」的年代,工農階級隱忍不發,知識份子噤聲不語,整個台灣社會「失去了左眼」,許多人在發表言論前都要先「自我審查」。

70年過去了,台灣社會付出了整整兩代人的代價,才爭取到今天的民主法制和言論空間。它雖然不成熟,我們也不滿意,但實在不忍心讓它再遭踐踏。台聯黨雖號稱是一個維護「本土價值」的政黨,實際上不過是為李登輝黑金政治保駕護航的極右派組織,近年來更與日本軍國主義勢力互拋媚眼、沆瀣一氣,躲在美日軍事同盟的羽翼下阻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2005年台聯黨前主席蘇進強就曾率眾參拜供奉日本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聲稱要為在神社內包括3萬台灣人在內的235萬「為國捐軀」的陣亡者所表現的「忠義精神」致敬。此舉,不但與今日全球慶祝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熱潮形成顯明的對比,更暴露了其口口聲聲所說的「台灣主體性」,其實不過是「皇民化」復辟。或許,誠如蘇進強本人日後在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所說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任何人站在台聯黨主席的位置上都可能會做出這檔醜事。同樣的,面對今天號稱「台獨左翼」新興第三勢力的進逼,為了避免台聯黨泡沫化,為了搶奪「台獨」票源的殘羹剩飯,黃昆輝不惜再次祭起「反共血滴子」也是種「身不由己」。

回顧歷史,或許麥卡錫主義只不過是一個政治小丑,利用了冷戰時期美國民眾的「紅色恐懼」而得逞一時的上躥下跳。一旦美國民眾恢復了理性,就輕而易舉的讓那個小丑不光彩的倒台。但是,我們也必須警惕,在美日軍事同盟圖窮匕現、劍指中國的今天,台灣社會脆弱的民主體制、缺乏制度性框架保障的兩岸關係,是否禁得起這等跳樑小丑的煽動和蹂躪。美國總統杜魯門當年對麥卡錫主義的評價「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劇和恥辱」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台聯黨太需要一根挽救它政治生命的稻草了。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