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沒有結束,我們還身在其中

二月 17, 2016 | 冷戰沒有結束,我們還身在其中 已關閉迴響。

文/兩岸犇報117期社評

2016年的開局,很難讓人感覺到新春的快意,傳說中的超級冷氣團雖然沒有南下,但不管是在以「國家安全」為主要載體的傳統安全領域,或是以「個人安全」為核心的非傳統安全領域,當下的世道處處都顯得寒氣逼人。或許,就像人們不可能第二次跨進同一條河流一樣,歷史也絕不會簡單重覆,只不過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性,來嘲諷人類不斷犯錯的非理性。

就世界格局來看,從烏克蘭內戰到敘利亞問題,從恐怖主義蔓延到歐洲難民危機,「新冷戰」再度成為今年度「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的主要話題。該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是標準冷戰時期的產物,它的前身是「國際防務會議」,始於1963年。慕尼黑安全會議最初帶有濃厚的「大西洋色彩」,長期以來是觀察歐洲安全走向的風向標。隨著冷戰解體,1995年首度邀請俄羅斯代表與會並提出北約東擴的原則,逐漸演變為全球性質的安全政策研討會。今年的會議在德國慕尼黑市的巴伐利亞.霍夫酒店召開,美國國務卿克里、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中國外長王毅、法國總理瓦爾斯、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等全球600名政要齊聚於此。213日,梅德韋傑夫在會議發言時表示,世界時局嚴峻,全世界已陷入「新冷戰」。他向與會的西方主要國家代表詰問:「難道我們還需要一個第三次世界大戰,才能明白如今我們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對立?」他呼籲西方摒棄對抗,與俄方展開更多合作和對話,以共同應對國際社會當前面臨的各項挑戰。

使用「新冷戰」一詞來描述當前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梅德韋傑夫並不是第一人。早在200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指出,西方構築導彈防禦系統恐怕有重啓冷戰的風險。現在的形勢似乎更加冷峻,兩年來針對烏克蘭和敘利亞危機等問題,俄羅斯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關係急劇惡化。梅德韋傑夫在會中轉達普京的看法,認為:意識形態成見和雙重標準無助於緩解國際關係中的緊張氣氛,只會起到加強作用。他說,「幾乎每天,我們要麼被指控對北約製造可怕的新威脅,要麼被指控對歐洲、對美國或其他國家構成威脅……有時候我不禁懷疑,我們到底是生活在2016年還是1962年。」梅德韋傑夫的這番表態,似乎沒有搏得與會代表太多的掌聲,反倒被西方媒體解讀為發出冷戰威脅。就在梅德韋傑夫發言的當天,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就在會議上隔空喊話,聲稱北約將對俄羅斯採取強硬立場。他說:「俄羅斯的言詞、姿態與核武力的行使,其用意在於威脅鄰國,破壞歐洲的信任與穩定。北約不尋求對抗,不希望重回冷戰,但我們的回應必須強硬。」他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一手搞防衛,另一手談對話。」

與此同時,亞洲太平洋地區安全局勢也不遑多讓。根據北朝鮮官方通訊社的報導,27日平壤成功的發射了「光明星4號」地球觀測衛星,這是繼上個月6日實施第四次核爆成功之後,再度對美國的「亞洲在平衡」戰略揮出重拳。朝鮮半島歷史上就是東北亞地區的火藥庫,是中國的戰略軟肋,也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角力場,更是美國冷戰圍堵戰略東亞大陸防線的北方要塞。早在這個世紀初,兩韓問題的和平解決原已初露曙光,在南韓金大中與盧武鉉兩任大統領的持續推動下,不僅實現了雙方領導人兩次的歷史性會面,建設了「開城工業園區」,更相繼簽訂了《南北共同宣言》、《南北關係發展與和平繁榮宣言》,並在平壤召開「民族統一大會」,通過了《民族統一宣言》,並將615日定為「民族之日」。

可惜的是,朝鮮半島和平實現之日,就是美國要從南韓撤軍之時,美國非但要失去插旗東亞局勢的鐵樁,更不敢保證南韓會不會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向北京靠攏。因此,美國一邊扶持親美的李明博政權,以朝核問題未解決為口實,凍結開城工業園區計劃並撤回「南北合作交流辦公室」官員;一方面炮製「天安艦事件」,製造軍事緊張,脅迫南韓推延要求美國撤軍並交出「戰時指揮權」的日程。如今,隨著美國要在歐洲和中東、阿富汗等地區實施戰略撤退,從而在東亞地區實現「亞洲再平衡戰略」的戰術冒進,原本已是劍拔弩張的朝鮮半島,恐怕又將面臨一番腥風血雨。210日,南韓統一部發表《政府有關開城工業地區全面停運的聲明》,全面停止開城工業地區運轉;隔日,北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表聲明譴責,並宣布於同日驅逐所有在園區內的韓方人員,將象徵兩韓關係和平發展的「開城工業區」劃為軍事管制地,朝鮮半島的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可是,外部局勢的險峻,似乎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太多的警惕,歷史的教訓也沒有帶給我們太多的啓發。縱觀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隨著綠營即將實現的「完全執政」,多年來的藍綠惡鬥非但沒能得到緩解,還轉化成為綠營群眾敵視中國大陸的口實。從小年夜的「美濃地震」,賴清德一早就接見日本搜救調查團,待之以上國之禮,而全島媒體卻絕口不提來自於大陸官方的善意,網路鄉民還對大陸民間「公羊隊」參與救災的義行大肆鄙夷;到「中華民國搜救總隊」祇因身俱傳統藍營的色彩而被刻意隔離,300多名壯士最終不得不含淚受隊的現象來看,我們不得不擔心這場天災,實際上暴露的是人心的災難。藍綠矛盾自有其歷史的積澱,要解決苟或不是一時半刻的問題,由藍綠惡鬥所衍生的兩岸問題,當然也不可能是一蹴可及。但撇開認同問題上的分歧,人類社會總有一些基本的課題是超越宗教、性別、族群、階級甚至於國族分化,而要由全體人類所共同承擔的,「環境安全」就是其中之一。

台灣「親美反共、革新保台」的偏安思想肇始於上個世紀的冷戰時期,半個世紀過去了,當舊的意識形態還堅信自己本身的合理性,從而跟新生的世界頑強鬥爭,它的歷史就只能是一個悲劇。看來,冷戰似乎是從未結束,我們還身在其中。

*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