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和平統一,必須和平發展

三月 5, 2009 | 為和平統一,必須和平發展 已關閉迴響。

文/紀欣(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自2005年4月「胡連會」達成「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至2006年4月胡錦濤二度會見連戰時提出「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題」,再至2007年10月十七大報告中正式納入「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真誠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和平發展」即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主軸,更是關心台灣前途、兩岸關係的海內外學者研究的課題。2008年底的「胡六點」,除重申「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提出了「台灣的前途繫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繫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度正式把「和平發展」、「和平統一」與「中華民族復興」三者綁在一起,使三者成為互為因果、缺一不可的關係。

眾所周知,大陸上自黨政軍領導下至平民百姓,對於解決台灣問題,主要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統一問題晚一些解決無傷大局」「統一遲早水到渠成」,另一派則以為「台灣問題不能久拖不決」「統一應該有時間表」。「和平發展」政策的提出,顯然是大陸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希望在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平台與機制,建立分階段的戰術方案與目標,並力求對各階段工作的實效加以精確檢驗。這說明了,大陸雖未一天放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既定目標,卻體認到統一工作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既要有緊迫感,又要不急不緩,既要抓住機遇期大有作為,又要有耐心耐力。

大陸學者多稱「和平發展」為和平統一的「初期階段」、「基礎階段」或「重要階段」。其中上海學者楊劍稱之為「全面推進和平統一的社會準備階段」,北京學者黃嘉樹稱它是「兩岸關係中的一個過渡階段,以銜接反獨與促統的樞紐工程」。有學者進一步勾畫出「兩岸和平路線圖」,將和平分成低度、中度與高度和平,亦有人將推動和平發展的進程分成低階、中階與高階等不同階段,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目標與工作。北京學者李義虎套用柏恩斯坦的「運動就是一切」,提出「過程就是一切」,一語點出,只要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確保每一腳步走的穩當,每一政策作的到位,和平統一應該將是必然的結果。

「胡六點」發布後,大陸對台工作已全面檢討,今後「將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提高政府各單位的效率,避免特殊利益集團的綁架,以更具體細緻的行動,讓島內各階層、各地區的民眾皆能感受到兩岸經貿一體化對他們實際的利益。另一方面,大陸也希望馬英九能抓緊兩岸和解合作的新契機,善用公權力與影響力,在教育及文化政策上撥亂反正,徹底扭轉、改造受到李扁執政20年「文化台獨」「去中國化」政策影響的民意。北京理解馬英九有連任的壓力,又有來自綠營及外國勢力的「制約力」,因此格外期待馬英九能在未進入選舉的空窗期,堅守「九二共識」,藉強化兩岸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關係,使台灣早日度過經濟難關,馬也能在2012年順利連任。新華社熟知台灣事務的陳斌華主編用了16個字-「鞏固局面、加強勢頭、防止搖擺、避免逆轉」,概括「胡六點」出台的背景與涵義,值得吾人參考。

兩岸復歸統一,必然是「實力統一」。一方面,中國必須在改革開放30年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建設,使統一的物質基礎、必要條件更加堅實。另一方面,大陸當局必須快速有效爭取到台灣同胞的認同,並使其對於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產生榮譽感,持續強化統一的充分條件。針對後者,楊劍強調,在和平發展階段,大陸的「主要任務不是實現統一,而是幫助台灣社會重建統一動力」。另一上海學者嚴安林也提出,「民心是『化獨』之本」,必須要靠「廣大台灣同胞一起來進行和平發展的推進工作」。而簡稱「胡六點」的標題,正是「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都清楚標示,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年後,基於兩岸各自內部的發展與兩岸之間關係的演變,「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已被視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

凡冀望國家能完全統一,不再受制於外國勢力的全球中國人都應自我要求,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中竭盡所能,而台灣民間統派的責任尤其重大。「胡六點」明確點出兩岸現狀是「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也提到「為有利於兩岸談判,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探討」,更以「涉外事務」觀點提出兩岸可透過務實協商,對於台灣關切的國際空間問題做出合理的安排,台灣統派除應團結一致,在島內壯大統一的勢力,更應責無旁貸,站在較為理解台灣歷史文化,台灣社會主要矛盾,台灣民意演化歷程的特殊地位上,對於國共內戰的歷史,以及諸多敏感的政治法律議題進行深入的研討,以期早日能與大陸、海內外有志之士,共同建立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人民論壇/評論][政治評論]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