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犇報第140期社評】納粹變裝秀,同心圓史觀才是錯誤的根源

一月 3, 2017 | 【兩岸犇報第140期社評】納粹變裝秀,同心圓史觀才是錯誤的根源 已關閉迴響。

新竹光復中學「納粹」變裝遊行所引發的爭議,最終在以色列駐台辦事處與德國在臺協會的關註下,以蔡英文當局公開譴責並刪減對該校的200萬私校補助款,以及該校校長引咎辭職落幕。但風波的停息並不表示問題的解決。整個事件暴露的不僅僅是台灣歷史教育的失敗,以及教育行政人員的失職,更值得深究的是充斥在當前台灣歷史教科書中,導致青年學生產生價值混淆的歷史相對主義,以及背後所隱藏的政治危機。

整個事件導因於新竹光復中學在12月23日所舉辦的校慶活動,其中一個班級學生在負責歷史教學的導師率領下,集體身著納粹黨衛軍軍裝,高舉納粹卍字旗粉墨登場,並將照片發佈在臉書上而引起熱議。Cosplay(角色扮演,costume play之簡稱)是上個世紀八〇年代起源於日本的青少年次文化,扮演的對象除了動漫、影視人物和歷史故事外,還包括偶像團體和職業角色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台灣早期的Cosplay可追溯至1990年左右,大部分是由同人誌作家、社團所扮演,很少有專門進行的玩家,一直要到2002年在台大舉辦的「台灣漫畫國度同人會」才受到媒體親睞而蔚為風潮。平心而論,光復中學以「歷史中的人物」為主題的校慶變裝秀並非創舉;而青少年誤踩雷區模仿德軍和日軍,甚至組織「國家社會主義學會」宣傳納粹主義,遭到以色列駐台辦事處關切的前例,也所在多有。許多人在網路上發文譴責學生的「無知」,但從該班同學和導師事後所發表的聲明顯示,上述的展演活動是通過集體討論後的共同決定,導師也事先說明了可能引發的爭議。因此,與其說是學生的「無知」,不如說是對歷史事件的「無感」,而這種去脈絡化的歷史理解所導致的「無感」,比「無知」更值得深思。

首先,就形式上而言。法西斯政治美學的特徵就是空洞、高亢與不容分說的感情綁架,通過一種類宗教的儀式性活動將讓群眾不假思索的頃刻捲入,產生集體的歸屬感。這種美學在政治上的運用,是將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從意識性的解讀轉移到非意識性的「魅惑」,群眾所關心的不再是形式背後所蘊含的歷史與社會脈絡,而是形式本身所展現的閃閃發亮的特質。學生在整個展演過程中,雖然通過司儀的口白對納粹主義進行戲謔性的反諷,但從事後自我辯駁的聲明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對形式物件的「魅惑」,而%8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