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犇報第145期社評】薩德風暴,冷戰地緣政治圍堵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矛盾

三月 17, 2017 | 【兩岸犇報第145期社評】薩德風暴,冷戰地緣政治圍堵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矛盾 已關閉迴響。

正當韓國民眾的關注糾結在朴槿惠的去留,更多的戰略觀察家將目光轉移到美國在朝鮮半島正式佈署「末端高空防禦飛彈系統(THAAD,薩德)」的舉措。頂著周邊鄰國的反彈和國內強大的反對聲浪,朴槿惠當局「薩德入韓」的一意孤行,非但再一次的暴露了韓國作為美國軍事屬國的尷尬處境,也是繼去年簽署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之後,再一次地向世人證實一個隱藏版的「小北約」美日韓軍事同盟的存在。此舉,非但無助於朝鮮半島的「無核化」進程,也將破壞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平衡,誘發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將韓國自身的命運捆綁在美國「亞太再平衡」的戰車上。更重要的是,除非朴槿惠的繼任者悍然中止薩德系統的佈署,否則必然要面對中國貿易制裁的巨大損失,並導致以「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為前提的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面臨沖擊,韓國將是最大的輸家。

所謂「薩德系統」,是美國陸軍為了取代愛國者PAC-3型飛彈而研發的一款專門攔截中、短程戰術飛彈的防禦系統,主要針對的是再次進入大氣層,處於末端航程階段的彈道飛彈。整套「薩德」系統配有6個車載發射架、48枚攔截導彈、一套火控通信系統和一部AN/TPY-2雷達。單就「薩德飛彈」本身,最大射程只有200公里,最大作戰高度150公里,其有效的攔截範圍實際上相當有限,也無法有效對付不經高空飛行的短程導彈和炮彈。爭議的焦點在於射程末端探測半徑高達1000公里(上升階段可達2000公里以上)的AN/TPY-2型雷達。在技術上,該款雷達可以將中國華北、東北和華中部分地區,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納入其監控範圍,大大削弱中國大陸的核威懾能力。如果再加上目前配署在日本的海基反導系統所用的巨型X波段雷達,以及台灣新竹的鋪路爪長程預警雷達(AN/FPS-115 PAVE PAWS),美國將可以在中國大陸周邊架起一道覆蓋範圍更大、更具互通性的反導系統圍欄,形成一個事實上的「集體安全體系」。有鑑於此,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就表示:「部署薩德系統遠遠超出半島的防衛需求。對此,任何的辯解都是蒼白的。我們完全有理由、有權利質疑這一舉動背後的真正圖謀。」他要求「美方不要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別國不安全基礎上,更不能以所謂安全威脅為藉口損害其他國家的正當安全利益。」

薩德反導系統所以發的風暴,除來自中俄等國的強烈反彈和反制措施之外,韓國各地的反對聲浪也不遑多讓。據韓聯社報道,蔚山地區多個市民團體11日在市廳前舉行記者會,表示雖然韓美主張薩德入韓是為了攔截朝鮮導彈,但不可否認此舉是美國牽制中俄的戰略舉措,要求韓國政府立即撤回「可能招致韓國國民深陷大國戰爭風險」的佈署決定。此外,在忠清北道、慶尚南道、慶尚南道、江原道和薩德基地的所在地梁山地區,都有市民集會或議會決議反對薩德入韓的聲浪。韓國《國民日報》、《韓國日報》等多個媒體也發表社論指出,如果中國真的對韓國採取軍事反制和經濟報復措施,將對韓國經濟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中韓關係或將面臨危機。

區域安全和地緣政治關係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薩德」入韓所暴露的,是後全球化時代的區域經濟整合,與冷戰構造下的區域安全體系兩者不相適應,甚至是嚴重衝突的矛盾。上個世紀五〇年代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了整編對中蘇同盟進行圍堵的軍事安全體系,除了通過「舊金山和約」扶植日本經濟復興,也將第一島鏈和大陸防線的主要國家和地區納入以美國為中心,以日本為區域節點的東亞分工體系。根據這個構想,東亞各國依據各自生產要素的資源稟賦,形成以東南亞提供自然資源、日本製造零部件、亞洲四小龍加工組裝,再出口到美國市場的垂直分工體系。在這個階段,東亞個別國家在經濟上從屬於日本,整個東亞國家在軍事和經濟上從屬於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和經濟發展戰略上具有一致性,也創造了所謂的「東亞經濟奇跡」。

七〇年代,有鑒於在越南戰場的軍事失利和國內財政危機,美國除了片面宣布廢除「美元黃金匯兌體系」之外,並將中國納入世界市場,縮小在東亞的包圍圈。美國的東亞戰略轉移不但有效地拖垮蘇聯經濟,造成社會主義國家經合會解體,也深刻地改變了東亞分工,創造了既包含垂直分工、也存在水平競爭,以及更多服務於區域內生產與消費配套的「區域製造業網絡結構」,從而提供了後冷戰時期「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動力。在這個階段,包含韓國在內的亞洲新興工業體,正是利用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加強區域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逐步擺脫受日本資金和技術的制約和美國市場的依賴,甚至在部分產業上出現能與美日跨國企業分庭抗禮的局面。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市場」,再到晚近日益成型的「中國規格」,在在說明了東亞區域分工體系的遞嬗與利益格局的變遷。以中韓貿易關係為例,建交前,1990年中韓貿易總額僅為28.53億美元。建交以後,兩國貿易額快速增長,從1992年的50.3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雙邊貿易額2273.8億美元,韓國從中實現順差將近470億美元。累計從建交以來,韓國對中國的貿易順差高達4200多億美元,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多的國家。對比於美韓貿易關係的變化,1990年中韓貿易總額還不足美韓貿易總額的十分之一;但是2015年,中韓進出口貿易總額占韓國GDP的16.6%,而美韓進出口貿易總額只占韓國GDP的8.26%,相當於中韓貿易總額的一半。同時,2015年對中國出口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6.0%,超過韓國出口到美國、歐盟、澳大利亞之總和。此外,近年來韓國大企業進軍中國,中國市場是其最主要的海外市場之一。以三星為例,2015年三星電子的全球營業收入達1774.40億美元,占韓國全國GDP比重的12.88%,而三星電子在中國大陸的收入為263.17億美元,占其總營收的15.44%;韓國現代汽車的全球銷售量也有超過20%是在中國市場(165.6輛)。

巨大的貿易額給韓國帶來經濟增長動力,為韓國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崗位。建交24年來,兩國雙邊關係在各領域實現的飛躍性發展,已經將韓國國民經濟的前景完全鑲嵌在以中國為核心的區域經濟整合當中。中國不但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進口來源國、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還是最大留學生來源國、最大海外旅行目的地國。如今韓國不惜損害與中國來之不易的經貿關係,損害中國等東北亞國家的戰略利益,充當美國實現其全球霸權的「馬前卒」,必然損害韓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為自身的安全和發展蒙上一層不確定性的霧霾。「薩德入韓」所可能導致的悲劇性後果,正在向我們展現了作為美國全球霸權支配下的軍事屬國,必然要從屬於美國國家的利益的歷史宿命。當自身發展的需要與美國國家的利益相一致的時候,苟或能夠通過國家主權和尊嚴的讓渡取得的一定安全保障和發展契機,一旦兩者產生衝突,你就只能屈服於霸權利益,充當美國東亞戰略前沿的人肉盾牌。這一點,台灣當局應該深思!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