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期】社評:世大運金牌,台灣人國族想像的雙重迷思

十月 20, 2017 | 【第157期】社評:世大運金牌,台灣人國族想像的雙重迷思 已關閉迴響。

這幾天,隨著「中華台北」運動健兒的傑出表現,從大巨蛋爭議到開幕式反年改團體抗議,一路上前跋後疐的柯文哲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相較於奧運,「世大運只是大學生聯誼」含金量有限,但是數十枚亮晃晃的獎牌所堆疊出來的自豪感,不僅成功的為柯P明年的競選連任做好鋪墊,也讓許多人頓生擠身「體育大國」的幻覺。對世大運金牌的渴望,映照出台灣人國族想像的虛妄,整個社會在乎的不是體育,也不是運動員的努力,而是主體性喪失的集體歇斯底里,是自上個世紀七〇年代台北國府退出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次之後,足足幾個世代台灣人如鯁在喉的憋屈。

同樣的場景,老一輩的台灣人應該都還有記憶,體育從來就不僅僅是體育。從亞洲鐵人楊傳廣、飛躍的羚羊紀政,到威廉波特少棒賽全台老少齊聚電視機前的徹夜不眠,它所承擔的是台灣多少年來累積的民族悲情,以及集體認同的政治使命。「金牌」只是被異化了的客體,反過頭來成為主體建構的必需。數百名反年改團體的場外抗議之所以觸犯眾怒,他們褻瀆的不是象徵「友誼、團結和公平競技」的奧運精神,而是台灣人的曖昧不清的國族想像,以及主體身份喪失的恐慌。而蔡英文的震怒,強行以傳喚證人的行政手段,將反年改社運人士押解台北偵訊,所要捍衛的恐怕也不是社會秩序,而是要「讓世界看到台灣」的存在感。

以古希臘奧林匹克競賽為原型的國際競技體育,從它出現的那一刻開始,就與原初世俗化的宗教儀式分道揚鑣而與現代性的國族主義共構,本身就是政治的延續。運動員必須是「民族國家」的代表,由其所在的「國家奧委會」選拔;參賽者必須穿著代表其「國家標誌」的制服,頒獎儀式上升起勝利者的「國旗」、演奏冠軍選手所屬國家的「國歌」。在強大的國族標記下,運動員只不過是「不穿盔甲的武士」,國際賽事每每成為展示民族優越性、加深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競技場。因此,當「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席次由北京所取代,台灣地區只能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持「中華奧委會會旗(梅花旗)」入場、唱「中華奧委會會歌(國旗歌)」,每參加一次國際賽事,就再一次殘酷的揭露出台灣「國族建構」的虛妄,累積台灣社會的集體挫折感。

體現在國際競技體育中的民族主義還有另一層面向,深刻的烙印在海峽兩岸中國人追求民族自由、解放,實現民族復興進程中的精神糾纏。從上個世紀初,體育作為新文化運動全盤西化的組成部份,是國民教育、西化文明、婦女解放以及改造集體身體的共同載體,「體育救國」與「教育救國」一同起著強大的政治動員意義。於是乎,擺脫「東亞病夫」的汙名與民族主義悲情緊密相連,成為整整一個世紀中國發展競技體育的政治追求。大陸學者蕭功秦在《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一文中提到:「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遭遇、深重的屈辱與挫折,使中國人有一種沈澱於心理深層的情結,一種被人們稱之為『強國夢』的情結,希求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舒解百年來中國的民族壓抑……事實上,中國為舉辦亞運會和申辦奧運會的全民努力已經可以明顯地看出這種運用民族主義的『強國夢』情結的意識動向。」

正是這種「強國夢」的意識形態召喚,建構出今日中國大陸「舉國體制」的動員力量,通過運動選手在國際競賽中的傑出表現,樹立了自強不息、繁榮昌盛的國家形象,也增強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但也恰恰是因為這種「舉國體制」,造就了官辦體育協會對體育市場的壟斷,阻卻了人民群眾投身「全民體育」的可能。在所謂的「舉國體制」下,運動員處身於一種於既非職業也非業餘的尷尬,在全民期待下成為「金牌製造」的血汗工廠;人民群眾被矮化為體育賽事的看客,而不是「體育救國」的行為主體;而原本應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和生活質量為目標的體育推廣,卻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娛樂或者看客集體悲情的補償。因此,如何在體制上和政策上實現競技體育和全民體育協調發展,就成為當前中國大陸從「體育大國」朝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關卡。

這是一條漫漫的長路,卻是改造民族精神面貌,重建民族自信不能不越過的一道崁。如果說,2008年北京奧運劉翔棄賽所引起的全民公憤,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實現「體育大國」的強大的精神願望,那麼,2016年里約奧運傅園慧的「洪荒之力」所贏得的全民喝彩,以及面對金牌榜被英國趕超過去的處之泰然,就意味著中國人民從競技體育走向全民體育,朝向建設「體育強國」邁步的開端。重視過程、肯定努力、尊敬失敗,從北京奧運到里約奧運,大陸人民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跨越了一個多世紀來「體育救國」的精神自虐,從這一刻開始,中華民族的自信與自尊有了底氣,有了一種百年未見的從容。

或許,我們真應該為「中華台北」的子弟兵在競技場上的拼搏喝彩,為他們用汗水所積累出的榮譽鼓掌,但是,過度執著於獎牌的數量以及「讓世界看到台灣」的想望,只能說明我們缺乏民族自信的精神飢荒。當我們看到對岸的廣場舞大媽昂首闊步走進全國運動會的競技場,聽到大陸各個城市新興的「暴走團」與「健跑隊」因場地不足搶佔機動車道而事故頻傳,觀察到大陸民眾已經逐漸走出「舉國體制」的金牌迷思,轉而追求從競技體育到全民體育的健康轉型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停下來好好想想,該不該繼續將我們的國族迷思,強加在一代又一代台灣運動員的身上。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