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為什麼失敗?(下)──兼論「後黨外時代」的政治格局

五月 8, 2008 | 民進黨為什麼失敗?(下)──兼論「後黨外時代」的政治格局 已關閉迴響。

文/陳扶餘(政治評論家)

四、民進黨為什麼失敗

從1983年開始,以直接消費品生產、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中小企業為了追求廉價勞力,紛紛轉移到中國大陸投資設廠。與此同時,東亞地區在冷戰時期所形成的「垂直分工、市場在外(美)」國際分工體系(東南亞提供原料,日本生產中間原料,四小龍組裝出口)也開始轉型成為「區域製造業網絡結構」,提供了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結構動力。(請參考<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劃下的歷史抉擇>一文,陳福裕,2002)為了因應這個變化,九○年代台灣進行了一次產業結構調整:一部份是納入東亞區域分工,提供中間原料和零組件出口的傳統產業;一部份是作為加工環節納入國際壟斷資本再生產循環的晶元代工等半導體工業。前者,因為下游廠商群聚中國大陸,不得不以大陸市場做為依歸,甚至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地區;後者在國際壟斷資本的羽翼下,原本可以無視於東亞區域整合的趨勢而偏安海隅,但也因921震災暴露了台灣作為晶元加工基地的不確定性,國際半導體資本被迫調整全球佈局之後,也認識到將生產基地部份轉移到中國大陸的重要性與必然性。

但是,陳水扁執政以來,一方面為了籠絡少數台獨基本教義派群眾,繼承了李登輝主政時期的「本土化」路線,延續「戒急用忍」政策限制台灣產業外移;一方面在失去了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主作為群眾基礎的情況下,轉而強化台獨路線,以民粹主義號召在兩岸經貿往來中雖非直接受害,但卻也少有好處的工農群眾的支持。這一點固然是為了選戰考量,卻也是符合綠營「親美、反共」的傳統意識形態,只是它的結果非但導致台灣經濟長期停滯,也違反了台灣資產階級的利益,最終遭到主流民意的背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2005年「反分裂法」出台後台灣資產階級紛紛表態支持,以及隨後連戰先生訪問北京進行國共和解時取得60%以上的民意支持,而隔年二次訪問時,隨行的50位業界代表其生產總額竟超台灣工業產值一半,看出端倪。

有鑑於此,陳水扁當局一度想利用「二次金改」來攏絡台灣的金融資本家。但是,金融資本並無獨立的性格,它的利息率一方面受到產業利潤率的制約,也受制於國家機器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也就是說,它在政治上一方面以產業資本馬首是瞻,一方面也是「永遠的執政黨」,實難成為一個落日政權的堅實盟友。更何況,一旦台資企業因為政治干預而被迫切斷了它與台灣的金融臍帶,轉而在大陸的票卷市場和金融市場尋求集資的渠道,這對台灣金融資本來說無疑將是一場災難。因此,就台灣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而言,提供一個安全、開放、和平發展的兩岸政策是他們對執政當局的共同要求,而陳水扁當局日益強化的台獨路線正好與這個要求背道而馳。

最後,作為黨外民主運動傳統支持者的都市中產階級,他們大多是高學歷、高所得的受薪階層。他們的職能是建立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工、所有權與管理權相分離的新的社會基礎上(例如,現代企業管理者,服務於流通部門的金融、服務業從業人員,高新科技的研發人員等等)。他們一方面代替資本家執行資本的職能,一方面分潤資本家所佔有的剩餘價值。因此,雖然因為職位的高低,以及對資本積累的貢獻不同,他們在收入的分配上有著極大的差異。但是,他們大多繼承了資產階級的假意識,甚至極力尋求晉身為資產階級的預備隊,在政治上通常與資產階級同聲一氣。由於他們長期活躍於產業部門和流通部門,掌握相當的經濟資訊。他們深信,只有兩岸經貿的進一步整合才是台灣經濟復甦的活水源頭,也只有在兩岸經濟活絡發展的基礎上才能擴大企業獲利,保障他們自身的經濟收益。加上,近來由於台灣社會的兩極分化,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的集體下滑,形成了一種「對民進黨不滿,對國民黨不放心」的社會情緒,而2004年的兩顆子彈以及陳水扁家族及其扈從的貪污腐化,也在在挑戰了他們對崇尚代議民主以及程序正義的傳統價值。

2006年如潮水般湧上台北街頭反貪倒扁的百萬紅衫大軍,正是都市中產階級集體焦慮的表現,他們在政治上的消極與逆反,恰恰成為壓倒民進黨政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五、馬英九政權在兩岸問題上的兩面性

即將在520登上權力舞台的馬英九,雖然在民進黨失政貪腐,違法亂紀的背景中,以其個人長期苦心經營的社會形象和人格特質擄獲人心而登上大位。但是更值得重視的是,馬英九在本質上既是蔣經國「親美、反共、革新保台」政策的直接繼承人,也是「技術官僚掌政」最大的受益者。分析馬英九的個人條件,除了長期以清廉自期的「不沾鍋」形象外,主要還包含了兩個思想特質:一個是依法行政的法治國家主義;一個是求真務實的技術官僚作風。這兩者,一方面作為台灣現代性的象徵(特別是在319槍擊事件之後),滿足了台灣人民這個階段望治甚殷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馬英九作為小蔣晚年刻意栽培的技術官僚,也召喚了台灣人民對蔣經國晚年的歷史記憶,那就是在「親美、反共、革新保台」旗幟下實現經濟的高速成長。

韋伯式的法治主義,根源於對自然法和西方代議政體的信心,是冷戰時期親西方知識菁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馬英九作為美國霸權勢力所刻意栽培的第三世界知識菁英,他的「反共」是深入骨髓,內外一致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馬英九求真務實的技術官僚作風,卻又促使他不得不屈服於客觀經濟規律,在後冷戰時期接受了兩岸「共同市場」的概念。

這兩因素看似矛頓卻又實質統一。因為「親美、反共」,所以馬英九採納了美國「不統、不獨、不武」的基本立場,將兩岸關係定調在所謂「互不否認」,其實就是「兩個中國、維持現狀」的基本點上(這一點可以從馬英九在輿論的撻伐聲中,仍然力挺賴幸媛出掌陸委會得到證實);因為要「革新保台」,馬英九也務實的認識到只有依靠「兩岸共同市場」才能活化台灣經濟命脈,才得以為「維持現狀」厚植經濟基礎。要實現這個願望,他就必須與北京對等協商,謀求解束兩岸的敵對狀態的種種可能。因此,雖然我們相信馬英九在執政期間不至於對兩岸和平做出挑釁和破壞性的行為,但是對於他是否能夠超越美國所制定的兩岸「不統、不獨、不武、不和」的政治紅線,轉而致力於推動兩岸和平框架,為民族的和平統一奠定基礎,實在不敢寄予厚望。

此外,國民黨在李登輝主政期間為了進行奪權鬥爭,假借「國會改選」之名將長期盤剝地方政治經濟資源的地方派系中央化,導致黨內黑金充斥。當前的國民黨,基本上就是由地方派系政治人物和後蔣經國時代的技術官僚這二種成份所組成。前者以立法院為根據地,以王金平為代表人物;後者,以轉戰縣市地方首長的行政官僚和馬團隊為主。雖然,大選的結果基本上壓制了隱藏其中的省籍情結,但是,以馬英九的個人聲望和黨內的基礎,非但無法遏制貪腐的現象,雙方在兩岸問題上也並不一致。因此,不管是從主觀認識或是外部條件看來,在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具有相當的侷限性和兩面性,其進步意義恐怕遠不如2005年連胡會新聞公報所揭櫫的「五點共同願景」。

六、「後黨外時代」的政治格局

台灣社會經由2005年底以來的一連串選舉,基本上已經在藍綠之間實現了板塊移動。如果說,經過這一連串的政治滌洗,台灣人民總算跳脫了族群動員的民粹操弄,將台獨基本教義派所虛構的「台灣民族論」掃入歷史的垃圾堆,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合理的估計。但是,如果根據上述對民進黨敗選原因的結構性分析,就率爾做出民進黨和台獨勢力最終走向泡沫化的結論,並據此論斷馬英九的執政將會使兩岸關係從此步向坦途,似乎又是一個過度樂觀的推論。

民進黨是否會矮化為如沈富雄先生所的:代表「中南部農業縣分福佬沙文主義」政黨而最終走向泡沫化?還有兩個值得觀察的指標:

(一)、黨內務實派台獨與主張「國家建構論」的學運世代,能否在「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它的名稱是中華民國」的共識下進行政治結盟,對內奪取黨權,擺脫貪腐結構,轉型成為一個承認現狀獨立的中間偏左政黨;對外尊重多元族群價值,拋棄排它性色彩強烈的「台灣民族論」,承認國民黨的「本土性」,並在這個基礎上與「革新保台派」聯手打造一個出「對外一致(恐共反華),對內競爭(民主化、轉型正義)」的政治局面。如此一來,即便民進黨未來不脫長期在野的命運,都將是左右台灣政局,維持並延長海峽兩岸分治、分立現狀的主要力量。

(二)、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是明年底的縣市長選舉。當前民進黨的客觀困境在於:一方面,為籠絡長期接受其意識形態宣傳而頑固化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在兩岸政策上幾近「鎖國」的做法與民營企業集團的利益相對立,因而喪失他們在財政上的挹注;一方面,為了彌補日漸空虛化的財政支持,利用執政優勢掏空或濫用行政資源,違法亂紀、貪污腐敗,甚至違反了西方代議政體程序正義的最後防線,挑戰了都市中間階層的傳統價值。

目前維繫著民進黨合法性的,只剩下利用在南部縣市的執政優勢,透過老農年金、敬老津貼的發放,籠絡鄉鎮地區的基本票源。一旦民進黨在明年縣市長選舉前無法完成政黨改造,解除中間階層的疑慮,從而讓國民黨候選人趁隙奪回南部縣市的執政權。喪失行政資源的優勢將會刺激黨內激進派抬頭,利用台獨運動激進化來鞏固基本教義派的票源,走回黨外時期群眾運動的老路線。這個發展的結果,在絕大多數民眾歷經二十多年的政治鬥爭,普遍希望休息養生,發達經濟的心理背景下,民進黨的泡沫化將是一條不可避免的道路。如此一來,黨內學運世代為了延續政治生命,將會毫不考慮的選擇「破殼而出」,聯合各個社運團體重新組建一個中間偏左的溫和派台獨政黨。從此,台灣政局將會走入一個「一黨獨大、多黨監督」的新局面。

總之,綜觀戰後台灣民主運動的發展,經由白色恐怖對左翼愛國主義力量的戕害之後,儘管在不同時期天空中搖曳著各種形形色色的旗幟,但是主旋律還是民營資本跟官僚資本的鬥爭,是一場資產階級的奪權運動。過程中即便被塗抹上一些族群矛盾、地域矛盾,甚至是統獨矛盾的色彩,但是也只是作為權力的分配的口實,並未涉及到對體制的全面反叛和決裂。反觀,作為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問題,在它還沒能上升到主要矛盾之前,就因為資本外移所帶來的去工業化而暫時退下舞台。因此,當前我們所面對的形勢是,堅持「台灣民族論」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在式微的過程中,或許會進一步激進化,但無可避免的終將邊緣化。而未來橫埂在民族和平統一的道路上的,將可能會是由國民黨的「革新保臺派」和民進黨「現狀台獨派」所合力構築的、以超過七成的民意為基礎材料所打造起來的「親美、反共(華),維持現狀」的政治堡壘,以及,在這個堡壘的外部由國際上各種反華勢力所深深挖下來的壕溝。(全文完)


本文原分類: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