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系列講座之五:開發中國家走向社會主義之路(七)

四月 3, 2007 |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系列講座之五:開發中國家走向社會主義之路(七) 已關閉迴響。

文/陳明忠(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

結語

  我們常用的「社會主義」這個名詞,應該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是馬克思針對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化所說的「自由、平等的自由人聯合體」。另一個解釋,就如列寧所說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中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承認蘇聯現在的經濟秩序就是社會主義,而是意味著實現『走向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權力的決心。」這種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馬克思是以「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剝削剩餘產品的不同形態(即,生產方式)」來區別不同的社會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等等)。而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是該社會中「佔有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而不是由所有制形式所規定。資本主義社會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的社會,而占主要地位的生產關係是「資本(生產手段)和勞動力」的關係,也就是雇佣關係。縱使從擁有生產手段的資產階級手中剝奪生產手段,使國家、合作社或自主管理的工會成為生產手段所有權的主體,勞動者還是附屬於大規模的機械體系,只能依據分工、協作的原則執行單純的、不斷反覆的肌肉勞動而已,並沒有成為馬克思所謂的「自由人在自由、平等的條件下的結合」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要實現這種「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關係,或許只有藉由上個世紀九○年代,軟體化、服務化產業取代了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成為新興的產業核心的過程,通過「PC互聯網」(PC-Internet)將知識客體化成為新的生產手段,打破了勞動力為資本所支配的客觀的技術條件,勞動者才奪回了屬於自己的勞動手段,並在獨立自營的個體勞動者之間以互聯網互相分享信息、知識,創造了「網絡型共同作業」(internetworkingcoperations)這種自由、平等、自我實現的勞動形態以後,社會主義的新的生產關係才開始出現。

  這種以知識勞動為中心,從資本、企業組織脫離而自立的勞動者被稱為「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agent)或「蘇活族」(SOHO,Smalloffice,Homeoffice),其主要特徵為:

(1)新型網路個體勞動者是正在形成中的,以軟體化、服務化產業為生產力核心,以知識勞動為主體的勞動者。他們與先前以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力為核心,提供單純體力勞動的勞動形態,屬於不同層次的異質性勞動。

(2)新型網路個體勞動者是擁有自己的生產手段,並直接參與勞動過程的獨立的自營勞動者。他們是與將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並在其指揮與命令下從事勞動的資本主義雇佣勞動者,在「質」上根本不同的新型勞動者。

(3)新型網路個體勞動者完全脫離支配性的資本主義階級關係,加入以平等、互惠、分享、共有為原則的「網路共同作業」關係,並依據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參加社會再生產。

(4)這些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是屬於自發性的自主勞動。因此實現了與休閒、遊玩活動難於區別的快樂勞動。

  馬克思在敘述資本主義「後」的社會時,大都用「自由人聯合體」(Association)或「合作社社會」來進行概括(雖然也使用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稱謂)。馬克思所謂的「自由人聯合體」大概是指由獨立的個人基於自由意志所締結平等的關係而互相聯繫起來的合作組織,也意味著以各個合作社為網絡而形成的社會聯合體。在那個社會裡,用來替代現有階級與階級鬥爭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是「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千萬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協同社會。馬克思又說,在「自由人聯合體」中的勞動是以自發性的手,高高興興的精神,充滿喜悅和快樂的工作,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則是獨立的個人基於自由平等的關係所進行的聯繫。

  1990年代PC和互聯網的結合,促進了資本主義雇用關係的解體和獨立自營勞動者的形成,產生了在網路個體勞動者之間互惠性的共同作業關係,從而帶來了正在進行中的社會大變革。在這場社會大變革中所出現的網路個體勞動者是在軟體化、服務化經濟,這一種沒有階級支配的對等、互惠的生產關係下,自發性地從事於自主勞動的工作者,也正是馬克思所理想的社會主義勞動型態的具體化,而現在就是將其具體地實現出來的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的另一個解釋是「開發中國家的社會主義」,是「意味著實現『走向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權力的決心」的這種意義上的社會主義。

  當俄羅斯十月革命勝利,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時,以考茨基(K.T.Kautsky)為首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者」就以「俄羅斯不具有實現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前提,還沒有到達實行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俄羅斯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等等理由,批評列寧與布爾雪維克的社會主義建設政策。當然,依照馬克思學派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是發生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下,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條件已經成熟的結果。因此,可以理解十月革命為何被認為是「違背資本論的革命」。針對這些批判,列寧反駁說:既然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到底在那一本書上看到不可以或不可能變更歷史順序呢?」

  列寧的這些話明確地指出一個後進資本主義國家(或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革命和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之路。因此,俄國的十月革命並非是「社會主義革命」而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也因而不是「違背資本論」的革命。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個階段(社會主義社會)之前的一個社會階段,是「過渡時期”前”社會主義階段」,是社會生產力不甚高,尚未具備進入社會主義提前條件的開發中國家,為了轉型到社會主義,使用國家權力而有目的、有意識地建設其前提條件的歷史階段。這就是列寧所意味的「社會主義」的第二種意義。

  20世紀世界史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從屬(依賴)性後進國家中產生了「開發中國家社會主義」這件事情。支配性先進資本主義再也無法像19世紀那樣,絞殺從屬性後進國家民眾的社會革命,卻為了不讓社會革命完成其目標而發動、或威脅要發動侵略戰爭,以便阻礙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因而使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得不採取各種迂迴的發展。例如,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體制的發展得到了一些成就之後,就遇到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不得不轉變為毛澤東的「備戰體制」(三線建設、深挖洞廣積糧、沒有褲子也要核子等)。「備戰體制」不得不重視重工業、軍火工業的建設而排擠了民生建設,也扼殺了農民的自由發展,因而出現「短缺經濟」;同時,在「備戰體制」下,為了防堵帝國主義在國內進行破壞、顛覆活動而產生過份的疑心暗鬼,將人民內部矛盾誤認為是敵我矛盾而產生錯誤的恐怖措施,也使共產黨成為一言堂、個人獨裁的黨。

  在蘇聯,也為了採取備戰體制,在蘇聯共產黨和農村共同體之間的對抗中產生了史達林主義政治體制原型,然後再經過農業集體化的更激烈鬥爭而成為史達林主義的恐怖獨裁體制。當冷戰體制解除,戰爭威脅減弱之後,如中國、越南等共產黨仍擁有民眾支持的國家就從「備戰體制」恢復到改革開放的「過渡時期前社會主義社會」政策。而如蘇聯、東歐等共產黨已潰滅的國家,就從「過渡時期社會主義階段」的社會變成歐美式的資本主義國家。至於像古巴、北韓等仍受到帝國主義威脅的國家,就不得不繼續採取備戰體制,使民生問題還無法得到滿意的解決。

  回顧20世紀,在東西兩陣營的對立之中,屬於「東方」陣營的「既存」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改以發展的「先進」和「落後」的「南北」問題來做分類時,都屬於「南方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後,「社會主義論」之所以陷入混亂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在於:論者大都沒有真正地認識到「既存」的社會主義國家所面對的,既是「東西對抗」的問題,同時也是「南北差距」的問題,而習慣地將「國有企業」(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和「計劃經濟」做為社會主義體制的指標。

  落後國家的社會主義論是不同於馬克思「已發展國家的社會主義論」,而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革命」(如蘇聯的十月革命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國家的力量有目的地、有意識地創造社會主義主、客觀條件的「顛倒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論」,即中國的「社會主義初期階段論」。「社會主義初期階段」之後接著而來的當然是「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也就是變成所謂的「社會主義階段」了。至於如何從「初期階段」走向「高級階段」,在「初期階段」論中並沒有提到──只說那是上百年後之事。

  提到「高級階段」時,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馬克思畢竟是生活在150年前,他沒見過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更沒有見過1980年後出現的資訊社會,因此他的「社會主義論」只能是原則性的抽象的敘述。幸好他在《資本論》中提到「人們以共同的生產階段勞動,而且有意識地使個別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自由人的結合』」,也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萬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時的一個共同體」。雖然很抽象,他畢竟提供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就是「自由人的結合」這一個重要的概念。

  從前的社會主義者大都以為: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基礎的工業生產力,必然為社會主義所繼承以作為新社會的基本生產力。但如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發展看來,因為社會主義是替代資本主義的新社會,新的生產關係(自由人的結合體)應該是來自不同於資本主義機器工業的新的生產力──因為在大工業體系下,勞動者只是附屬在大規模機械體系上的一塊肉,依據「分工協作」原則執行單純的不斷反覆的肢體勞動。在那裡,不管所有權的主體是私人資本、國家或勞動合作社,都必須以嚴格的紀律要求勞動者執行局部的職能以適應全體的生產目標。必須服從於組織的指揮與勞動規律的勞動者,不可能實現自由、快樂的自我實現型的社會主義勞動。也就是說,在大規模機械體系裡,勞動者所提供的是失去其主體性的異化勞動,是不可能獲得「人的解放」這一個社會主義目的的。

  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經過了二次大戰後的高度成長期,實現了所謂「大眾富裕化」。一般大眾的工資所得,在70年代以後基本上足以支付消費生活所需的物資財貨。部分中等收入階層更進一步需要能夠滿足精神上、心理上高品質生活的新服務或更多附加價值的商品。而所謂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正是伴隨著「大眾富裕化」所產生的新的社會需求而發達起來的社會生產力,與傳統的製造業在型態上有顯著的差別。

  在「軟體化、服務化」產業裡,生產力的核心是「知識勞動」,而個人電腦(PC)包括其所儲存的信息、知識是知識勞動者最基本的「勞動手段」。PC是儲存資料、訊息,並依照使用者的指令進行處理的信息機器,而「互聯網」是連結電腦,將其所收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雙方傳遞的基礎性技術,是全球性的可自由進出的開放形態。個人電腦(PC)通過互聯網就可以與不同種類、不同系統的PC網路相連結,雙向的上傳或下載各種信息。利用PC互聯網思所形成的網路,每個勞動者都能夠將自己在PC互聯網內收集的信息、知識以及開發的創造出來的新知識互相自由地利用。必要時,還可利用雙向遞、受信息的機能而互相交換意見。如此一來,勞動者不必直接集合在一個地方,也不受時間、場所的限制就能夠透過PC網路的連結,在廣大的勞動者之間實現「共同的作業」關係,從而擴大了知識的效力。由於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全社會成員參與型的開放系統,勞動者可以透過網路廣泛地選擇共同作業的對象,從而使共同作業具有最完美的條件。這一點,就理解PC網路的革命性意義而言,是具有關鍵性地位。

  「資本/工資勞動」這種歷史制度的形成,是因為生產手段為資本家所獨占,勞動者被剝奪了生產手段,淪為除了出產自己的勞動外一無所有的無產工人。現在,勞動者將被剝奪的分離的生產手段取回到自己手裡,取得了自由地為自己工作的條件,是一種對資本主義雇用關係的否定。因此,以知識勞動為主要形式的眾多勞動者重新取得了歷史條件,脫離由資本所支配的企業組織,成為獨立自營的個體勞動者。這就是「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agent或Tele-worker)大量出現的歷史前提。

  「網路個體勞動者」建構出一種在網路上「共同作業」的新的社會生產關係——他們將所收集、開發和儲存的信息知識在PC互聯網上共有、共享;以這種生產手段共有、共享的物質關係的發展,在個別的參與者之間實現平等的,完全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因此「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共同作業」是勞動者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選擇的勞動,絕不是由外部力量所強制的勞動。這才是符合馬克思所謂的自由、快樂和自我實現型勞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勞動型態。

  從以上敘述,似乎可顯示「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社會主義階段」的圖像如下:

1.軟體劃、服務化產業替代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生產力。

2.個體知識勞動者(勞動力)所用的PC互聯網,包括在其中所儲存的知識信息是主要的生產手段。PC將其所收集、開發、儲存的信息或知識本身,從人腦分離出來而「客體化」作為生產手段。這種具有特殊性的生產手段是由網路參與者全體成員所實質上共有,並在勞動過程中共同使用。

3.「知識勞動」成為最基本的勞動型態。勞動者提供以高度知識、專門技術為基礎並需要做適當判斷的所謂知識勞動。

4.個別勞動者以PC互聯網作為媒介進行「網路共同作業」勞動是基本的社會生產關係。在這種生產關係裡,各個參加勞動者之間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的「科層Hierarchi」體系,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因此,勞動就成為以個人自由意志為基礎的自主勞動,是自我實現型的以人為主體的勞動。

  總之,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伴隨著IT革命的登場,從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發達的中樞部分自然地發展出來的。這就是說:「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如今,新的更高的社會主義關係已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胎胞裡出現了,只是還沒有「成熟」而已。

  雖然「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強調說「…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但我們似乎已經見到了曙光。(全文完)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思想評論][開發中國家的社會主義]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