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民主的中產階級政治美學──對「百萬人反貪腐運動」靜坐規劃的反思

九月 4, 2006 | 反民主的中產階級政治美學──對「百萬人反貪腐運動」靜坐規劃的反思 已關閉迴響。

文/許育嘉

  由施明德發起的倒扁運動,在經歷了20天的醞釀、籌劃,終於要開始進行「試坐」,為9月9日的反貪腐靜坐活動暖身。本次活動的規劃人范可欽表示:這場運動不但是劃時代、革命性的新群眾運動,還是台灣民主一個很好的作品。但是綜觀近日來行動總部所公佈的活動企劃,辜不論本次活動是否真能如願將涉及貪腐的陳水扁拉下台,反思此次凱道靜坐的規劃,便不得不讓人擔心,所謂「台灣民主的好作品」是否已淪為一場反民主的政治美學的展演場。

  在這一場中產菁英的政治美學展演中,我們只看到廣告人的行銷創意,卻沒有看到人民運動的倫理和行動邏輯。具體來說,在視覺效果上,用人海排出的百年圖騰,無論圖騰展現的形象是什麼,都將是一種鳥瞰的、全景式的圖像。這種鳥瞰的視覺既是菁英的,也是疏離的,是支配者的視覺而不是群眾的視覺;是缺席者的視覺而不是行動者的視覺。這種圖騰形象的整體性只預先存在於主辦單位少數菁英的想像中,並且只有通過媒體的鏡頭,才能再現於受媒體支配的、缺席的中產市民的客廳中。然而,作為行動的主體,簇擁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數十萬群眾,非但無法掌握自己所傳達出的圖騰信息,反而被矮化成穿著紅色上衣的背景物件。

  此外,在時間與空間配置方面,主辦單位表面上雖然規劃了靜區和動區,實際上卻可區別出三種不同位階的空間區位,映照出三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唯一具有特權24小時持續靜坐的施明德,代表著永恆的、靜止的、職業的,與群眾相隔離的革命英雄;接著才是2300個流動的、被規定、有秩序的業餘擁護者;最後當然就是散落於動區的,個別的、無組織的、可任意進出的羊群。

  這種視覺和空間規劃,赤裸裸表現出中產菁英的政治邏輯:歷史舞台的行動主體永遠只是少數的政治菁英,人民群眾向來只是被召喚、被動員的客體,甚至是歷史舞台的活道具。它既表現在阿扁2000年大選「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競選行銷中,也暴露在此次反貪腐靜坐的規劃中,尤其表現在將人民運動矮化為廣告佈景的行銷策略中。廣告行銷的本質是少數人透過媒體作為中介,操作、刺激甚至製造出群眾的消費需求,是一種由主體向客體單向的召喚、操弄和動員的過程。與此相反的,群眾運動的本質是以人民為行動主體,群眾在改造社會,改造壓迫性的政經結構的同時,也改造自己對自身以及人我關係的認識。可惜的是,在這場即將上演由施明德領頭的反貪腐運動中,原本應該是行動主體的人民群眾,顯然已被設定為被動的客體,甚至是行銷策略中的背景工具。如此一來,就算是風雨飄搖的陳水扁當局,在百萬群眾的怒吼聲中應聲而倒,其結果也不過是換了一批統治菁英霸佔著歷史舞台。就像是六年來的政黨輪替,不能保證民進黨不會重蹈國民黨黑金政治的覆轍一樣,當人民再一次淪為行動的客體,甚至是視覺形象的背景物件,我們還能依靠甚麼力量來確保藉由倒扁靜坐而粉墨登台的新主角,在歷史的過程中不再犯錯。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人民論壇/評論][政治評論][其它政治評論][2006.9.9.反貪腐抗爭專題][反貪腐評論]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