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2006──

一月 25, 2006 | 左翼2006── 已關閉迴響。

文/林深靖

  拉丁美洲向左轉的趨勢在2006年更趨明朗。1月15日,曾經是左翼托派活躍份子的巴敘蕾(MichelleBachelet)高票當選為智利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1月21日,於去年年底當選波利維亞總統的莫拉雷斯(EvoMorales)正式就職。這是拉美南端緊連的兩個國家。而在拉美的最北端,也就是美國後院的門口,墨西哥也即將在今年7月2日舉行總統大選,民主革命黨(PRD)所推出來的左翼候選人羅培茲‧歐柏拉多(AndresManuelLopezObrador)在各項民調中獨占鰲頭。同樣是墨西哥,「札巴塔民族解放軍」在首領馬克士(Marcos)的帶領下,從1月1日開始展開和平長征,上千名印地安蒙面軍浩浩蕩蕩出發,預計用半年的時間走遍墨西哥32個州,以群眾集會的方式宣揚「另類選舉」的理念。馬克士雖然不直接參與選舉,卻以其獨特的方式,藉由大選進行動員,挑戰傳統政黨的遊戲規則,挑戰資本主義體制下的形式化民主。

  這種車隊宣傳的方式,去年年底,也曾經在亞洲出現過。為了對付2005年底在香港召開的WTO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亞洲有12個國家的民間組織聯合發起「人民列車」(Peoples’Caravan)的行動,從西北亞的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經過泰國、高棉、越南,一直到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等國家,許多社運團體組成戰鬥車隊,其中有牛車、腳踏車、耕耘機、卡車、巴士,也有騎馬、騎駱駝、騎大象的……,他們成群結隊在國內繞境宣傳,透過演講、座談、放映影片等方式,宣傳正義和公益優先於自由競爭和私有化的道理,要求重視貧富兩極化的問題,要求公平貿易、糧食主權、完善的公共衛生,減少社會的歧視……

  除此之外,即將在2006年進行總統大選的還有哥斯達黎加、祕魯、尼加拉瓜等國,而這幾個國家的左翼候選人聲勢都正在持續看漲之中。自從1998年以來,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巴拿馬、烏拉圭、波利維亞的政權相繼轉移到左翼領導人手上。用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的說法,在拉丁美洲,從點到線,一條「善良軸心」已經出現。

  做為美國的後院,拉丁美洲人民常怨嘆他們的處境是「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又太近」。如今,隨著左翼勢力的攻城掠地,「脫美」、「去美」已成無可逆轉的大趨勢。美國後院失火,而且還在不斷延燒之中。這象徵著由美國所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浪潮將踢到大鐵板,自1994年即啟動的「美洲自由貿易區」方案,可能就此無疾而終。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將從拉丁美洲重新出發。那麼,這一波新興的左翼浪潮究竟帶有什麼樣的新意?左翼政權的連結會發展出什麼樣的另類政治?我們且從最近的兩個案例,波利維亞和智利來略做了解。

  波利維亞於2005年12月18日舉行總統大選,名為「朝向社會主義運動」(MAS)的左翼政黨推出印地安裔的莫拉雷斯參選。莫拉雷斯以51%的得票率在第一回合即大獲全勝(依據波國選舉辦法,若是首次投票沒有任何候選人獲得過半選票,得票前兩名將進入第二回合的競選),他的右翼對手紀羅加(JorgeQuiroga)只拿到30%。這一場選戰的決勝關鍵首先是在於對自然資源的態度:莫拉雷斯強硬主張將天然氣、水等自然資源國有化,紀羅加則持自由派立場,強調尊重市場的調節功能。兩人得票的懸殊出人意表,顯示國有化的方向獲得絕大部份人民的支持,長期壟斷波利維亞天然資源的跨國公司集團大受震撼。

  另一個決勝關鍵是對美國的態度。莫拉雷斯堅決反美,右翼候選人則是習慣性的親美。尤其在有關古柯樹的種植上,雙方壁壘分明。古柯樹是波利維亞的傳統作物,印地安人先祖就有咀嚼古柯葉的習慣。美國卻認為古柯葉就是毒品古柯鹼的原料,以「反毒」為名強制燒毀古柯田,並據此調兵遣將,許多地區因此落入其軍事化的控制。莫拉雷斯堅決捍衛農民種植古柯樹的權利,直接挑戰美國的意志。他的勝選,顯示反美、反帝的立場在波利維亞已經深入人心。

  反美、反帝、反私有化……莫拉雷斯幾乎是回歸到最傳統,也最容易辨認的左翼信念。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就職前特意安排前往古巴會見卡斯楚,到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晤談。而在他的就職典禮上,巴西的魯拉和委內瑞拉的查維茲等左翼領導人幾乎全員到齊,國際社會主義政權隱隱然已有連結和擴大的趨勢。

  此外,做為「另類全球化運動」的發動機,今年的「世界社會論壇」(WSF)將開枝散葉,以「多中心」的策略向全球擴展。1月19日到23日,世界社會論壇將在西非國家馬利首府巴馬科召開;1月24日到29日,則是在委內瑞拉首府卡拉卡司開幕。3月,世界社會論壇將來到亞洲,於巴基斯坦大城卡拉奇舉行。歐洲方面則安排在今年4月,於希臘首府雅典召開。值得注意的是,1月18日,就在世界社會論壇開幕的前夕,散居世界各地的另類全球化運動旗手將齊聚於巴馬科,討論「人民國際主義」的喚起和重建,其中包括勞動陣線、反帝陣線、文化陣線的建立,都將是會議努力的目標。

  自從2001年首屆世界社會論壇在巴西左翼重鎮愉港(PortoAlegre)召開以來,國際民間力量的集結開啟了另類的視野,阻擋了以美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進程,也讓南方國家的反對力量得以在跨國商品市場的巨大壓力下獲得喘息和省思的空間。而很快的,世界社會論壇即將在拉美與委內瑞拉的革命政府交遇,拉丁美洲引領左翼浪潮的領導人將齊聚會場。也就是說,「人民國際主義」陣線的建構很快就要在國際政治上面臨實際的考驗。

  再來看智利的情形。智利出現首位左翼女總統則有更深厚的歷史意義。1973年9月11日,智利發生血腥軍事政變。在國際冷戰結構下,美國支持的皮諾契(AugustePinochet)將軍推翻阿葉德(SalvadorAllede)的社會主義政權。巴敘蕾的父親當時是空軍將領,因為支持阿葉德而被殺害。巴敘蕾出生於1951年,當時才22歲,卻已經投入地下反抗鬥爭。1975年,他和母親一起被逮捕,囚禁於首都聖地牙哥最恐怖一座黑牢當中,飽受刑求凌虐之苦。脫身之後,母女先後流亡到澳洲和東德,巴敘蕾在東德學醫,後來成為小兒科醫生。2000年,中左聯合推薦的拉戈斯(RicardoLagos)當選總統,她獲任命為衛生部長。2002年,她意外被拔擢為國防部長,清理皮諾契極右軍事政權所留下來的歷史殘餘。在拉丁美洲,她是唯一擔任過國防部長的女性。

  巴敘蕾以個人的際遇見證了智利近三十年來的政治演變,其中有痛苦的記憶,也有歷史的教訓。皮諾契主導的1973年政變,奪走上萬人生命,超過三千人從此失蹤。而在1973到1990年的高壓統治期間,被暗殺、羈囚、凌虐者更是不計其次。皮諾契的黑色檔案,一直到現在,智利的司法機關都還未能完全釐清。而美國CIA在當時所扮演的角色,隨著某些文件的解密,越來越引人入勝。也因此,做為皮諾契政權的直接受害者,巴敘蕾在進一步清算軍政府遺毒的同時,恐怕也很難不面對美國在拉美恐怖統治期間的曖昧身分。

  然則,即使皮諾契政權已成過去,皮諾契的陰影卻仍在智利盤旋。首先,經歷了17年的恐怖政權,智利的政黨普遍虛脫無力,民主的根基還相當脆弱。其次,許多當年在軍事政權下呼風喚雨的軍人,如今搖身一變竟爾成為新自由主義的傳道者,他們與企業財團結聚成一股難以憾動的勢力,進而構築經濟特權的堡壘,認為智利在拉美獨特的「經濟奇蹟」是新自由主義「創造性混亂」的成果,這使得智利政府的調節、分配能力難以振作,國家的發展受到侷限。巴敘蕾的社會主義信念,在當今的經濟形勢下,恐怕要面臨巨大的考驗。不過,巴敍蕾的施政風格傾向於民主協調,摒除過去拉美強人的威權性格,而她對於社會問題又特別敏感,尤其關注中下階層的生活處境,這種揉合社會主義與女性主義的風格,讓她在革命理想與軍權暴政交錯的拉丁美洲同時獲得知識份子和工農大眾的支持。

  不管怎樣,拉丁美洲左翼勢力的崛起,從空間上的連結到時間上的歷史清算,在2006年已經是可以預見的趨勢。美國的單極霸權遭逢到來自後院的集結挑釁,這個老大哥究竟要如何因應,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政治評論][林深靖政經事件簿]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