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26
夏 潮 文 藝 營 揭 幕──報 導 文 學 傳 香 火
八月 26, 2005 | 夏 潮 文 藝 營 揭 幕──報 導 文 學 傳 香 火 已關閉迴響。
「兩粥一飯,12小時工作,勞動強化。工房和老闆家庭的義務服役,豬玀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踐,──血肉造成的『機器』,終於和鋼鐵造成的機器不一樣的,……。」1936年的一篇報導文學──《包身工》,以迥異於新聞報導的筆法,寫出更貼近弱勢生存困境的現實。只是,這種報導文體早在強調效率與娛樂的媒體環境中,逐漸式微。
夏潮聯合會自2002年開始,為了培養報導文學人才,開始舉辦「報導文藝營」。在第4屆的開營儀式中,夏潮聯合會會長、報導文學作家藍博洲說:「自從『人間』雜誌停刊之後,報導文學的作家失去了戰場。因此,即使每一屆的會後檢討都有提到要不要辦下去,仍然辦了4屆,目的就是希望將這香火傳遞下去。」
富文學性的報導
在明亮的富邦教育中心禮堂,中時晚報總主筆楊渡仔細地介紹中國報導文學典範──《包身工》,他認為,儘管中國過去有很多現實主義的作品,但有意識地要去報導某個事件或對象,則由民初作家夏衍的《包身工》首開先河,同時是奠基代表作。楊渡認為,夏衍以文學式的筆法,一步一步帶領讀者走入「包身工」的生活場景,再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地解釋背後的環境與結構,不只是運用了報導文學中「素描式」(sketch)的技巧,同時還是「專題式」的完整地介紹了這個社會現象和問題。
楊渡區分報導文學與「新聞」、「文學」的差異時提到,報導文學除了必須是描寫事實,絕對不能虛構,更因為運用了文學的形象描述,使報導文學更能吸引讀者,「……我稱之為文學的第一感覺。這不是抽象感覺的總稱,而是一個場景或只是一句話。」楊渡認為,一個很吸引人的開頭,就能帶領讀者進入故事場景,走入被報導對象的生活世界。
具衝擊性的故事
當楊渡結束《包身工》的導讀之後,有學員提出疑問,究竟這些「壓迫」是如何產生的?成功大學中文系的管韻說:「我們這組在看完故事之後,都覺得這些『包身工』很可憐,而他們的東洋老闆、工頭們當然也會有同情心,但仍然會去壓迫她們,為什麼?」
楊渡解釋,這一切都是因為利益導致層層壓迫,而報導文學的「批判」與「監督」傳統,能帶給讀者對人、對社會的關懷,使人注意到這些問題,藍博洲笑著說:「對呀,已經有學員看完《包身工》後感到憤怒,這便達到報導文學的目的了」。
此外,也有學員問到,若未來要從事報導文學的工作,還能做些什麼?楊渡首先提到網路趨勢所帶來的影響。他認為,電腦不適合閱讀長篇的文章,而一篇報導文學的長度,恐怕只落得要嘛是印出來,否則就是略過不讀的下場。「所以,可以試著用報導文學中的素描技巧,將生活所見與觀察,寫成一篇一篇的短篇連載」。
而當前媒體總是忽略市井小民的生活,做出較有深度的報導,因此反其道而行或許還能受到注目,楊渡笑著說:「『他們』搞得愈爛,『我們』愈是有崛起的機會」,他相信,最能感動讀者的就是人的故事。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島內營隊活動][第四屆]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