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
23
回歸民眾、回歸生活、回歸現實(下)──2003年第二屆夏潮報導文藝營總結演講
十月 23, 2003 | 回歸民眾、回歸生活、回歸現實(下)──2003年第二屆夏潮報導文藝營總結演講 已關閉迴響。
在這樣的構圖裡面,我們怎麼樣定位自己?作為報導者,作為文學創作者,作為影像工作者,怎麼看待自己?就變成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聯合報的小說評審獎,和台北市政府的外勞詩文獎的兩次非常尖銳對立的經驗,給於我很深的感觸和教育,而我們這幾天在一起思考、討論的報告文學,恰恰也是弱者的文學,是為弱者發聲,為弱者代言的一種文類。為什麼要為弱者發言?是因為我們拒絕承認弱者是現代化、先進化社會的報廢品、不合格品,而加以蔑視,加以忽視和加以抹煞。我們也拒絕將弱小者,當做不適合現代化的,對世界社會「無用」的東西,而要承認他們跟我們一樣是人的這樣的立場去拍照,去記錄,去寫。談到今後我們這條路要怎麼走,就涉及到比較嚴肅的問題。的確這條路是艱難不好走的,第一個提出來勉勵大家的就是,要有一個覺悟,這條路是不好走的路,可是一定要堅持下去;第二是閱讀好的報導文學、影像作品,就像我們這幾天看的這幾部紀錄片,因為好的作品裡面告訴讀者從什麼立場去看生活和人,怎麼樣去結構,怎麼樣鋪呈情節,怎麼樣描寫人物,怎麼樣說一個故事,生動的說一個故事。
其次,我認為坐在家裡絕不會有好作品。報導文學一定要出門,所以剛剛我說到電腦的危害,讓我們年輕一輩在智力、語文、審美表達能力還在成長的時期,就被圈在電腦虛擬的世界。當然電腦也有好處,查資料,要資料都很方便,我們辦《人間雜誌》的時候,查資料要到中央研究院,要到圖書館,要到各大學的圖書館借,現在只要透過網際網路輸入關鍵字,就有一大堆用不完的資料,所以這部分還是要利用。可是另外一定要從電腦的囚房解放出來,一定要出去跟人接觸,跟生活接觸。據說你們在分組討論時,討論的最多的是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接近人民群眾,不知道要怎麼接近生活。沒有到現場沒有出門,就沒有作品,就沒有感受,我們都是受過教育的人,只有到豐富的生活現場裡面,才能夠改變你自己,才能認識真實的生活,跟真實的人,從而才能得到教育所不能讓我們得到的成長和改變。
我們的報導文學能不能改變世界?能不能變革世界?也是這幾天大家一直在討論的問題,答案不是那麼樂觀。這麼大的一個政治、經濟和軍事強權所建構的世界,強可強到像美國一樣,在經濟上、軍事上,強大到史所未有的大帝國的程度,不僅僅是在軍事上、經濟上支配了這個世界,也透過電影,透過文化,透過精神產品來支配全世界。我們要用紀錄片或是報告文學或者是其他的報告作品來推翻這樣的世界,基本上是很困難的,可是這也絕對不是絕無可能的,這就看整個歷史的潮流,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球化,一方面象徵著這種生產方式還可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就不容易被摧毀,可是既然說是空間,就不是無限的,就有它的極限性,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世界化、或是全球化,擴張到最後極限的時候,它就會摧枯拉朽地趨於崩壞。那樣的時候人們的意識,人們的思想也會跟著改變,報導攝影、報導文學或是紀錄片的作品,就在這樣歷史時代的產生催化,促進變革,迎接一個更合理、更公正世界來臨的選擇與可能性,永遠是有的。話說回來,從事報導的工作絕對能改變的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對人的看法、對生活的看法、對歷史的看法,都會產生根本性的改變,從而成為現有世界秩序堅定的反叛者和批判者。在改變世界以前先改變自己,就會有一些基本了力量,因此總結的說起來,我們《人間雜誌》也體驗過這樣的改變,同仁們的改變我想他們在這幾天都有跟大家交通過、分享過。
我們的報導工作不只是因為對攝影有興趣,對寫作有興趣,就走上這條路,必須有廣闊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素養,雖然不需要成為一個社會科學家,可是在採訪拍攝的過程當中要逐漸擴展我們的知識和關懷的層面,擴展我們對社會科學的認識,這樣的報導、作品才會有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度。我常常說不同的人、不同素養的人去採訪同一個地方、同一個題材,他的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有深淺的不同,有廣狹的不同,因此我想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實踐,要創作、要多看作品、要出去採訪,然後這些我們討論的報導理論、報導經驗或者原則,才會對我們產生有意義的幫助。
最後在我們這個課程裡面,我想到台灣很了不起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做楊逵。楊逵是台灣最早而且是唯一宣傳和鼓動報導文學的作家,在台灣文學史上他幾乎是唯一的一個人,不斷的介紹外國進步的報導文學的理論,在台灣提倡報導文學,但可惜的是在日帝皇民化的運動下,這種批判性的文類沒有辦法取得發展。話又說回來,在日據時代的皇民文學時期,日本當局也動員作家下鄉,去描寫為「聖戰」而努力的國民建設,就是所謂的御用文學。楊逵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學家,也難免被派去當做一個典範,可是台灣的作家是非常有骨氣的,像楊逵、呂赫若雖然都寫了這樣的文學,如楊逵寫了一篇《在生產的背後》,實際上他骨子裡是寫他自己對勞動者和生產者勞動的讚美,並不是讚美這些勞動者為了皇民化,為了大東亞共榮圈,為了聖戰而在努力;又如呂赫若也寫了類似的小說跟報導,有心的人細讀就知道他另有所指,看見呂赫若的反抗意識。
楊逵講過非常有名的話。他鼓勵40年代年輕的作家,要「用腳去寫作」,他的意思是要我們走出去,要走向群眾、走到生活裡面、走到人民群眾裡面去寫,「用腳寫作」就是我們報導文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精神。總括起來就是多讀、多賞析、多出門做調查研究,然後「用腳寫作」,這就是可能我們今後要走的方向。
本文原分類:[夏潮聯合會][島內營隊活動][第二屆]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