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北京清華大學

九月 10, 2003 | 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上)──邁向世界一流大學行列的北京清華大學 已關閉迴響。

文/《空中之友》明亮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江澤民主席親自為他們頒發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在這23位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著名功勳科學家中,竟有14位獲獎者曾在同一所大學學習,在同一所大學工作和成長。這所學校便是今天我要給你介紹的大學——北京清華大學。

名人輩出

  聽眾朋友,在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聞名的著名風景區——清華園裏,有一座面積近萬畝的高等學府,這裏綠樹成蔭、芳草青青、水清木華、樓館林立,這就是建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今天蜚聲中外的北京清華大學。3年以前,有23名功勳科學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的14位就出自清華大學的校門。

  近一個世紀來,從清華大學走出了11萬多青年學子,其中湧現出眾多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政治家以及多如繁星的科學大師和工程英才,不愧為“大師之園”。

  聽眾朋友,1949年前,清華大學曾有43位畢業生當選為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之後,有420多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並湧現了25名國家工程設計大師、97名國家何梁何利科技獎得主、15名美國國家院士、250多名大學校長。

  中國科技史上如雷貫耳的大師級人物中,在清華成長起來的學者和學生的名字到處熠熠閃光,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如華羅庚、陳省身、周培源、李政道、楊振寧、周光召、茅以升和梁思成等是清華永遠的驕傲和財富。

  清華大學還是享有盛譽的人文社科重鎮,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先驅、文學巨匠、史學大家、經濟學者和法學巨擎。號稱國學四大導師的梁啟超、王國維、陳寅、趙元任和文學大師朱自清曾在這裏學習、研究、生活,開創了清華的一代學風,錢鍾書、梁實秋、聞一多、曹禺、吳晗、季羨林、陳岱蓀以及王鐵崖開創並發揚了清華的人文傳統。

  此外,清華大學還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政治家,其中包括一位中共中央總書記、一位國家主席、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一位共和國總理、五位副總理、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三百多位省長、部長。

  清華大學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一代代校友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傑出貢獻使清華大學這所高等學府蜚聲海內外。

歷史悠久

 

  聽眾朋友,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曾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25年設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秋開辦研究院。

  清華大學的發展初期雖然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學校十分重視研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以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後,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在戰火紛飛、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歲月裏,師生們休戚與共、艱苦辦學,聯大也以名師雲集、水平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內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複校。

  在清華大學九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個時期,對清華大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清華大學副秘書長黃賀生教授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

(錄音)

  1931年10月到1948年12月的17年間,由梅貽琦先生任校長,他廣聘名師,民主治校,加強對外交流,積極引入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使清華由留美預備學校迅速發展為國內最著名的一所高等學府。

  1949年以後,經過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重點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當時蔣南翔校長積極創建新興的尖端學科,清華大學當時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清華大學進入一個全新時期,逐步恢復了理科、經濟、管理和人文類學科,並且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繼續教育學院。1999年原中央工藝美院併入清華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清華大學設有12個學院、48個系,教職工是7000多人,全日制學生25000多名。

(錄音止)

清華精神

  聽眾朋友,在林林總總的大學中,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各有不同,但能夠獨創“大學精神”的卻是鳳毛麟角。大學精神是同這所學校獨特的歷史、地理、文化環境密切相關,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撞擊、融和的結果。正是由於清華大學“賠款學校”獨特的歷史背景、中西合璧的文化環境、文理滲透與古今貫通的辦學理念,在九十年的風雨中,清華人“恥不如人,講究科學,注重實幹”,形成了清晰鮮明的“清華精神”。梁啟超先生曾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生。這八個字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清華師生的精神風貌。

  清華大學副秘書長黃賀生先生向記者表示:

(錄音)

  清華大學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傳統,有一種獨特的精神魅力。清華的人文精神的確對清華發展起著深遠影響,對人才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清華大學的初期發展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清華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並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精神。上個世紀20年代以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四位國學大師為代表的清華學者主張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這對清華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清華建校以來特別注重學生品格的培養。1914年11月梁啟超先生曾經到清華演講,他以《周易》當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來告訴清華學生,怎麼來做學問、做人。他勉勵清華的學生要“崇德修學,做真君子,有一日肩負大任,足以力挽狂瀾,做中流砥柱”。梁啟超先生的這次演講後,清華就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並且成為清華師生治學為人的追求。直到今天,學校培養學生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鼓勵學生走愛國成材奉獻的道路,都體現了這一精神。

(錄音止)

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聽眾朋友,水清木華90載,清華散發著獨特的精神魅力,近年來古老的清華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在國家的支持下,清華大學基本完成了建設綜合性、研究性、開放性大學的階段發展任務,為今後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正向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邁進。

  綜合性學科佈局,學科整體水平不斷提高。清華有著在首屆全國研究生院評估中名列榜首的研究生院,有著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及清華教育資源的繼續教育學院。設有理學院、建築學院、土木水利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軟件學院、醫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美術學院、應用技術學院等14個學院共48個系,成為當代中國一所著名的設有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就必須有若干個世界一流的學科。清華大學本著“強化工科優勢,加強基礎學科建設,發展人文、社會科學與管理美學科”的原則,學科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績。2001年全國重點學科評審中,清華大學擁有的24個一級學科中的17個一級學科排名第一。

  理工交叉、文理滲透是清華學科發展的又一特色。互相交叉、互相融合,這是新時期學科發展的重大趨勢。清華大學強大的工科實力和迅速增強的理科實力互相支持,互相滲透,為新學科的生長提供了沃土。例如:生物信息學、智能化微小航天器、有機電子學、微機電系統和技術等新興研究方向等,清華大學在中國甚至世界都處於領先地位。

培養人才、科技創新、社會服務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任務,清華大學研究型教學體現了“寓學於研”的核心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套有利於啟迪學生理解力、判斷力、洞察力、想像力和應變能力的教育新機制,創造性地提出了按照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的原則,實施創造性教育,讓學生一邊研究、一邊學習、一邊實踐來掌握知識和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之成長為治國、興業的人才。

  同時清華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進展,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和傳統科學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副秘書長黃賀生先生向記者介紹說:

(錄音)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性大學的培養體系初步建立,以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全面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設施大量改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現在在校本科生有14000多名,研究生11000多名,其中博士生370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達到0.8比1。清華大學的科研實力大大增強,比如網絡技術方面、生物芯片、納米研究等。

(錄音止)

  創辦開放式的國際一流大學,為學生提供更加開放的教學環境。目前,清華大學與海外130多所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聯合培養學生。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清華大學已經與世界一流大學進行了實質性的合作,經濟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建築學院和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有效合作。同時,清華大學還與法國、德國的大學及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等簽署協議,互派本科生進行聯合培養。

  近幾年來,清華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幾十位來自海外著名高校的講師、特聘教授為清華大學的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的活力,也帶來了國際教學領域的新做法、新觀念,使清華的本科生課堂真正與世界一流接軌。

  清華大學副秘書長黃賀生先生介紹說:

  (錄音)

  進一步加大了一流教師的建設力度,培養和引進並重,師資水平提高。現在我們學校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72人,全校4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62%,從國外引進的高水平人才大幅度增加。另外我們利用海內外企業贊助基金設立了講習教授基金,去年已經聘請了10個講習教授或者講習教授團,包括美國工程院院士在內的著名的教授、學者37人。

  可以說清華大學經過92個春秋,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我們相信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清華大學會展現出更加嶄新的面貌。

(錄音止)

  聽眾朋友,清華,在她成長的早年,是國運衰敗中的一個希望,一個夢想。清華,在她輝煌的今天,仍是莘莘學子希望和夢想的搖籃。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校,今日清華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向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邁進,已成為今天全體清華人的努力方向。清華大學也會熱情地歡迎你――歡迎臺灣學子的加入。

  聽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到這就要結束了,下周同一時間我繼續給您介紹北京清華大學的招生政策、報考事宜、重點學科、重點科系、生活服務設施等方面的情況,請您到時候準時收聽。(2003年6月20日播出)


本文原分類:[大陸就學資料庫][大陸高校風向標]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