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報‧第27期]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武漢大學──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

六月 12, 2011 | [犇報‧第27期]中國最美麗的大學—武漢大學──你所不知道的名校系列 已關閉迴響。

文/■ 兩岸犇報

武漢大學環繞東湖水,坐擁珞珈山,占地面積5167畝,被譽為「中國大陸最美麗的大學」,每年春意盎然的櫻花盛開,引來絡繹不絕的賞花遊客。

回眸過往烽煙漫,顧影今夕人成雙

說起武大的櫻花緣起,是有歷史往事的: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後,日軍將武漢大學珞珈山校園闢為中原司令部,日軍在校園引種櫻花樹苗,主要是為了緩解住在這裡的日本兵思鄉之情,當然也有炫耀和長期占領的意圖。不過時空移轉,今天在校園漫步的是拍攝婚紗照的情侶,以及學生在情人坡晨讀、在樟樹林自習的身影。

武大早期建築是大陸近代大學建築的典範,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築群,由於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它與「北京大學未名湖燕園」和「清華大學早期建築」同為首批大陸大學校園內歷史建築群現址。武大有26棟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計算機大樓等拔地而起,成為學校邁入新世紀的標誌性建築。

珞珈山上風雲會,激揚文字競風流

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948年英國牛津大學致函國民政府教育部,確認武漢大學文理學士畢業成績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級生地位」。1999年,世界期刊《Science》雜誌將武漢大學列為「中國大陸最傑出的大學之一」。2000年,武大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等四校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展的嶄新一頁。

珞珈山上風雲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裡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李四光、聞一多、郁達夫、葉聖陶、李達等曾在這裡激揚文字。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良的革命傳統,積澱了厚重的人文底藴,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

現在,武漢大學是大陸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也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涵蓋有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門36個學院(系);並有32個博士後流動站,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現有大學生32640人、碩士生13170人、博士生7191人。建校以來,學校培養了30多萬名專業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餘人。曾任台灣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的趙耀東即是武大機械系畢業生。而目前在大陸與FACEBOOK同樣熱門的「人人網」,其執行長陳一舟在訪問中,亦將人人網的構想歸結於當年就讀武漢大學的經歷。

名師萃集繫國際,玉汝宇成出大師

武大始終積極與各國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學校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有合作關係。其中,與法國和美國的往來最為頻繁;武大是中法建交後,首要的政府教育文化合作單位,除了是大陸在法國問題研究上的權威,亦是擁有法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的3所大陸大學之一;在與美國的交流上,武大和耶魯大學締結為姊妹校,在史丹佛大學亦有由武大校友設立的獎學金,用以資助武大學生前往史丹佛大學深造。

武大還有一項吸引學子前來的就是「出大師」,學校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專任教師3600餘人,不少知名教授的課都得用上最大的教室,許多校外人士也會慕名前來聽講。著名文學家聞一多、沈從文及美學家朱光潛,皆曾在武大授課。校內有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SCI論文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均位列大陸高校前列。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亦發揮「思想庫」作用,大型漢語工具書《故訓彙纂》、譯著《康德三大批判新譯》、學術專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與現實》等皆為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標誌性成果。

武漢大學的「創造、創新、創業」辦學理念,除了深耕學生的專業學識,更進一步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鋪陳未來就業規劃。武大與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平台,聯合創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並參與「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電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研究和工程建設,諸多科研成果在創造社會和經濟效益之外,也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本文原分類: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