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九、小元與獅子談失業問題

一月 7, 2003 | 從阿九、小元與獅子談失業問題 已關閉迴響。

文/夜讀五車書(R科技公司從業員工)

前言

  阿九天天練習跑步,愈跑也愈快、愈久;小元則從來不運動,當然也就跑得很慢。有一天,兩人一起去非洲露營,早上起來,發現帳篷外有一隻獅子,虎視耽耽(應該是獅視耽耽?)。阿九就換上體育服、運動鞋,準備逃跑。小元對阿九說:「你不用準備跑了,你跑得再快,也跑不過獅子的。」阿九回答說:「我不用跑得比獅子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從勞委會某曹姓官員聽來的冷笑話)

一、勞委會如何看待失業問題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對失業問題有幾種理解方式。首先,它認為失業是整體經濟的問題,勞委會只能做一點點補救措施;就像陳菊說,這個問題的解決要找經濟部,找勞委會是沒辦法的。其次,它認為失業是產業結構轉型的問題,所謂高科技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所以後者的工人必須把自己培養為高科技的工人,否則就會失業;所以一切職業訓練的最大宗就是電腦操作。第三,與前面一點有關的,就是傳統產業是以低廉的人力成本作為競爭力的來源,現在台灣這種優勢已經消失,所以許多傳統產業勞工(也就是通常不具備知識技術的人)失業;這反映在勞委會許多企業雇用失業者、中高齡勞工、原住民、負擔家計婦女、身心障礙、九二一災民等等獎助措施。最後,勞委會認為失業是因為資訊不足,事求人和人求事兩者對不起來,所以它設立大量就業資訊與媒合的軟硬體,並擴張這方面的功能。

  平心而論,上述勞委會的看法,就第一點其自承無能而言,是完全正確的。其他的看法都非常有問題,或者說,只說出了問題的一部份。(這裡應該加上一些說明,但是因為編輯部對字數的限制,所以刪除。)當然,台灣官資雙方還喜歡指控八四工時的實施是失業率上升的主因,這種說法雖然不是完全錯誤,也是大錯特錯。

二、凡是資本主義社會就有失業

  資本主義社會裡,因為利潤(總合)必須大於工資總合,勞動與勞動力在形式上的等同與實質上的不等同,所以必然導致生產過剩;生產過剩的另一面就是資本過剩、產能過剩與勞動力過剩,後者就是失業。(這裡應該加上一些說明,但是因為編輯部對字數的限制,所以刪除。)不景氣時期的失業人口也是景氣時期充份勞動力提供的保證。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無法避免的規律,雖然這種規律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特殊面貌出現,生產過剩也總是表現為某些地方的某些產業首先生產過剩,或說,「接不到訂單」。

三、台灣的就業與失業

  台灣過去的景氣,建立在1.世界不景氣在戰後的復甦,台灣整個整合到以美國為主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裡,正好碰上這個景氣;2.二戰造成美國國力超強,人民購買力與美元信用度提高,台灣面向美國市場,東西好賣;3.先進國家的產業移到台灣利用台灣廉價的勞力與廉價的環保成本,以及在九年國教實施後提高的勞動力素質,使得台灣製造的東西在美國更好賣;4.美國基於國力超強以及在1944-1971年之間極佳的美元信用度來擴張支出,尤其是透過越戰,多買了台灣很多東西;5.透過做東西賣給美國人,普遍提高台灣民眾(非農業從業者)的所得,台灣本土的購買力也逐年上升。

  但是以上的原因到十年前都逐漸消失:1.世界資本主義又到了不景氣的時期,美國人的購買力降低,東西賣到美國不像以前那麼好賣;2.美元信用度下降,硬撐也到了極限;3.台灣工資上升,在美國人買得起的少數的商品裡,台灣的競爭力開始低於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品質的競爭力又不是很大;4.台灣本土本來就買不起自己製造的所有商品(本來大部分要賣到美國),一但美國買的東西少了,就會生產過剩;外銷美國東西少,台灣民眾普遍所得降,買得下的東西就更少;在台灣本土這個狹小的市場,台灣製造的產品也開始競爭不過其他地區的產品。

  台灣的經濟危機本來十多年來就開始發生,本來應該更嚴重,而且在1997年金融風暴時也會完蛋,但是沒有更嚴重的原因在於十多年來新出現的中國大陸,可以作為資本投資以及商品(尤其是生產資料和非實體性商品如音樂)賣出的對象。台灣在面向美國方面的損失相當程度上由於面向大陸而補回。但是前段提到的其中一些因素,也即將再發生一次。所以順著台灣經濟目前的趨勢來看,是很悲觀的。當紡織、電子、機械、石化等等產業特別是其下游在台灣已經無法存活,而所謂高科技產業實際上又是高級廉價代工,台灣還有什麼製造業能活呢?以製造業為基礎或者沒有製造業作為基礎的服務業、金融運輸業要怎麼樣才可能發展呢?台灣經濟的出路在於舊政府時代就喊了很久的產業升級和亞太營運中心。但產業升級過去數十年來和美、日結合的成果極有限,台灣的希望在大陸(大家也要慢慢放棄「大陸科技不如台灣」的觀念);至於亞太營運中心,如果沒有三通、沒有和上海、香港進一步整合,則完全不可能。

四、出路在那裡

  台灣失業問題的解決要分成兩部分,第一是如上一點的最後面所述,要為台灣經濟找出路,在這一點上台灣工人會和有遠見的資本家有類似的看法;第二是在個別或整體的層次上改變資本利潤和工資總和的比例,提高一般民眾的購買力,減少生產過剩的危機,這有賴於個別的勞資爭議或整個社會政治上的勞工運動。例如,透過經濟的發展增加政府收入,並減少政府不必要的支出(包括垃圾武器、金錢外交、官僚和包商財團的分贓等),把錢拿來雇用工人從事社會工作、福利事業、公共建設、環保生態、救災與重建、教育與文化、科技發展等等。

  但是,失業即生產過剩的問題如前面所述,有整個資本主義一般的長期的部分,也有台灣特殊的短期的問題,所以前面談的只能短期暫時解決台灣的失業問題;長期的根本性解決唯有靠整個改革掉資本主義制度,也就是改變資本與勞工、利潤與工資的根本關係,這不是我們這幾個世代以及我們這個島嶼可以完成的事業,但我們可以朝向這個目標迂迴地緩慢前進。

五、幾種誤解

  這裡還要談談坊間流行的幾種對經濟與失業問題的誤解。官資雙方最喜歡控訴工時減少或僵化、人力成本上升。其實勞基法一點也不僵化,它只是規定一個基準,在此線以上,你愛怎麼彈性就可以怎麼彈性;所謂八四工時造成排班困難或零碎工時云云,付個加班費就解決了。資方鬼叫半天以及官資雙方汲汲於修法,中心思想也就在於減少加班費,也就是減少付給工人的錢。這是很不幸的一種理解與解決方式。付給工人的錢少了,生產過剩就會更嚴重。台灣的政經統治者希望減少人力成本來恢復台灣過去卅年的競爭力,這是死巷;除非台灣的工資可以降到菲律賓、大陸甚至越南工人的水平,但這是湯姆克魯斯也無法達成的不可能的任務。

  至於工會與工運中的某些團體,還喜歡把失業怪到資本外移和引進移住勞工(外勞)上面,這也大有問題。對於靠著廉價移工來維持生存的產業來說,停止進用移工只會讓它死得更快,連帶它仍然雇用著的本地勞工也一起失業;這裡所說的「死」得更快不見得就是指虧損,資本不需要虧損才撤資遷移,只要相對來說別處利潤更高它就會提槍跑步前進(還帶殺聲)。而對於另一些其實真正有競爭力,或說其競爭力的來源主要並非廉價勞力的企業(平心而論,在台灣這種企業少之又少),要求移住勞工和本國勞工同工同酬同權,和移工聯合起來,才是更好的出路。勞工不分國籍同工同酬同權,乍看之下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實際上不會比「把全部的外勞趕出去」更困難。反對資本外移的意見更是死路一條,表面上看,台商移到大陸(或東南亞,這比較少被提到,真奇怪)設廠,外銷到美國,取代了原來的台灣產品,造成台灣工人失業,全產總的經發會委員就是這樣對工會宣傳(他們對於勞工團體去抗議表示不以為然,說你真要關心勞工,不該去抗議就業組,而要去抗議其他要求解除戒急用忍的組別);實際上,這些台商就算不過去,台灣在美國的市場也會被大陸東南亞的工廠取代,只是資本變成美、歐、日、韓、港的資本。資本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切道德、傳統、宗教的萬里長城,擋住它比螳螂擋車還難,不如正視這個趨勢來想辦法。

結語

  最後我們要回到勞委會的冷笑話。它的意思是說,工人你如果失業,是你平常下班後不努力學電腦、讀企管的結果。工人平時要努力充實自己,一旦資方要解僱人的時候,就會挑那些平時不努力的人下手。你只會拉絲、裝配,現在我只缺打電腦的人了,我當然解僱你,只要留用調動那些又會開堆高機又會敲鍵盤的人。所以我勞委會解決失業問題的方式就是多開(或委託許多民間補習班開)電腦訓練班,原則上還幫你付學費,你不來學別怪我。

  這個笑話是很倒楣的。更可悲的是它被勞委會官員用來講給某地區的工會幹部聽,而這些工會幹部一點也不覺得悲憤、反而哄堂大笑。你讓同伴被獅子吃了,明天獅子又餓了,還不是輪到你?這時你自己一人對抗獅子容易,還是當初就和同伴一起對抗獅子容易?這種丟掉同伴、自己先ㄙㄨㄢ的說法,完全摧毀我們從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以及五千年傳統文化學來的道德良心,也破壞工人階級的團結。人要對付獅子,要人數夠多,要有武器,工人的武器就是團結、協商、爭議;勞委會不但鼓勵大家不要團結,能跑則跑,還在修法上打擊集體勞動三權(這裡應該加上一些說明,但是因為編輯部對字數的限制,所以刪除。),這就是扁菊政權為了補償週休二日跳票所送給台灣工人的禮物。


本文原分類:[人民論壇/評論][社運評論][勞工運動]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