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5)

十一月 3, 2002 |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5) 已關閉迴響。

文/陳明忠

五、北原勇:「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

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1977)

經濟原論(1980)

現代資本主義的所有和決定(1984)

20世紀末的資本主義(1994)

如何看待現代資本主義(合著,1995)

(1)三層理論體系的特徵

  「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壟斷資本主義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這三種具有不同的研究對象、理論層次和性格的理論,必須經過整合與重組之後,才能成為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的武器。

1/.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

  現代資本主義既然是屬於資本主義的範疇,「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所掌握的一般法則,仍然貫徹在現代資本主義的整個體系中,而「資本論」,基本上就是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

  「資本論」將資本主義視為一個歷史的經濟體系,指出其基本結構的特徵,也就是其矛盾的性質、矛盾發展的規律以及其歷史的侷限性,從而形成資本主義一般理論的架構。但是資本論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自然會受到時代的制約,因而作為目前還在發展的現代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尚有不足之處。所以,應該以「資本論」為基礎,將其研究的對象擴大到現代,進一步形成「現代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

  由於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必須透過「競爭的全面性支配」的媒介和保證,才能夠貫徹並發揮作用。所以在構築資本主義的一般理論時,必須重視經濟規律的貫徹與競爭之間的關係。因此,如後所述,必須從壟斷資本的成立、國家對經濟事務的介入來掌握資本主義的階段性變貌。

2/.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

  從19世紀末起,資本主義就進入壟斷階段而一直持續到現在。在這個階段中,「競爭的全面性支配」的結構性作用喪失。但是,「競爭」既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基本屬性,在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之後也不會改變,只是在經濟的中樞部分,由於少數的大型壟斷資本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受到限制而已。

  所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結構特徵在於:「壟斷的支配以及壟斷和競爭之間的糾纏」。在這個階段中,部分「資本主義的一般規律」因為受制於這個結構而無法貫徹,從而產生新的變貌。這就是說,壟斷價格的形成致使利潤率在壟斷資本之間平準化,投資行動嚴重地受到市場情況的影響,造成生產力的擴大和投資行動,忽而積極、忽而慎重…等現象。因此,資本的運動產生了與競爭階段不同的特徵,帶來了以壟斷資本為頂點的「支配→剝削」的支配制度,其結構性特徵在於:資本與勞動各自進行階層分化,階級鬥爭的核心轉變為壟斷資本的聯合體與大型產業勞動者組織之間的對抗等等。在動態方面,則發生產業循環的變貌和經濟停滯(龐大而且慢性的過剩資本與過剩勞動力並存)。

  但在另一方面則有:以新興產業的開發和對外擴張為基礎的間歇性、飛躍性的發展(也就是停滯和發展的循環交替);經濟矛盾以大恐慌和大戰爭的型態出現,不斷的爆發和暫時性解決,在此一過程中,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國家矛盾的變化、發展與深化等等。這就是說,「壟斷資本主義論」就是有體系的詮釋,貫徹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所固有的結構和動態之中的規律性。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結構和動態,也就是其矛盾和矛盾的表現形式規定了國家介入的方式,同時也進行一定程度的變貌而貫徹到現在。例如,壟斷資本主義固有的「停滯化」基調,雖然有國家的大規模介入,卻還是會頑強的出現;而為了打破「停滯化基調」,促進飛躍性發展的兩大手段:開發新興產業和對外擴張市場,迄今為止還是為發展經濟所需。因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必須建立在「壟斷資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

  二次大戰以後的資本主義,是以國家大規模並且經常性地的介入經濟過程為特徵的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早在1930年代,國家為了對應大蕭條所帶來的政治與經濟危機,就已經開始介入經濟過程,並且在二次大戰期間,國家更以戰時統制經濟的型態全面性的介入經濟事務,但是上述兩者都是屬於暫時性的措施,或者其作用僅限於一國的範圍內。國家大規模並且經常性的介入經濟過程,開始於二次大戰後的資本主義。一般來說,國家介入經濟過程的方式及影響,有以下幾種特徵:

(a).為了避免激化壟斷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而產生危機,必須對勞動者組織進行讓步。因此,達成高水平就業與整備社會保障制度,就成為國家政策的中心目標。對資本家而言,相對過剩人口(產業後備軍)的存在,是獲取利潤的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高水平就業顯然違反其利益;同時,保障國民生存權(高福利)的政策也代表著資本主義「自我負責」的原則的大轉變。資本家的這些讓步,證明了危機的嚴重性,但也因此,資產階級經常保持著反撲的念頭與行動。

(b).為了達成高水平就業與景氣的上揚的目標,國家以各種金融、財政政策來創造市場並擴大整個經濟活動的規模。例如,國家藉由操作利率和貨幣發行額,來維持物價的穩定和刺激投資;以累進稅率和福利制度來進行所得的再分配,以便擴大消費市場;以大型公共工程與軍費支出來創造市場等等。

  這種創造市場需求的經濟政策,為深受不景氣和停滯所困擾的資本家帶來了獲取利潤與積累的機會,而頗受歡迎。尤其是以軍費支出來創造市場的手段,使壟斷企業可以避免與中小企業競爭而容易被採用。

(c).追求持續性經濟成長是最終的政策。因為,一方面為了因應勞動者的要求,必須維持高水平的就業,並在高就業率的條件下提高生活水平和完善的社會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又要滿足資本家獲取利潤和資本積累的欲求。所以,只有維持經濟的持續成長,才能使勞資雙方都得到滿意。因此不僅要持續採用前項所述的各種手段,也要在安定的國際匯兌、貨幣和貿易秩序的基礎上,擴大貿易、提高生產力、振興技術發展和創造新興產業。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持續性經濟成長,容易引發並加速通貨膨脹,也可能發生景氣過熱、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的現象。因此,政策執行者必須經常留意可能導致經濟成長不安定化的各種情況發生,諸如:通貨膨脹等。(所以,北原氏反對大內力氏,在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中所說的:「以恢復景氣、提高通貨膨脹率和降低實質工資」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政策核心的主張。)

  壟斷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由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採行的各種政策,而獲得緩和或抑制。但是,在另一方面卻也會使矛盾深化或多樣化,甚至出現新的矛盾而產生摩擦。因此,總合性地掌握上述各種政策與制度的特徵,以及在那種條件下各個矛盾的運動方式並將其理論化,就是新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掌握由於國家介入的經常化所規定的時代特徵,並進一步建構新的理論論述,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2)冷戰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以美、蘇兩個超級軍事大國為首的「冷戰體制」的形成,才確立下來。因此,其內容也由冷戰的變遷所規定。

  二次大戰後的資本主義並非單純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而是基本上由冷戰所規定的,可以說是「冷戰下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考慮冷戰這個條件及其規定性,就無法分析現代資本主義。

  「冷戰體制」和其主要的規定如下:

1/.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盟」的形成: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資本主義世界以擁有巨大生產力和軍事力的美國為中心進行對蘇聯集團冷戰。美國以外的資本主義國家,則或多或少在從屬於美國的意志之下,施行本國的國內政策。這種情形在性質上,有別於戰前各個自主主權的國族國家(NationState),以列強的身份所形成的帝國主義對立。因此,雖然同樣稱之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卻完全不同於二次大戰之前以獨立的主權國家介入本國經濟的情形。

  以美國為盟主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盟」,為了進行冷戰,為了協調和調整資本主義陣營的各種利害關係,構築了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和關稅貿易總協定(GATT),以進行對開發中國家的支配和援助。

2/.提高軍事角色的比重:

  在世界規模的冷戰時期,為了體制的存亡必須保持龐大的軍事力量。因此,與軍事相關的部門,通常在財政和生產方面佔有相當的比率;先進的軍事技術開發政策,對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美國龐大的對外軍事支出、對外援助以及在「熱戰」(韓戰、越戰)時期的巨大開支等。

3/.在國內,不得不致力於推行「讓步政策」:

  在冷戰的壓力下,為了鞏固資本主義體制,將勞工階級納入體制內並削弱社會主義勢力,必須強化其高就業率政策以及整備和擴充社會保障制度。

4/.必須維持「持續性成長政策」:

  為了避免內部矛盾激化而產生危機,必須對勞工階級做出讓步,同時為了龐大的軍事支出以及對外援助,必須動員所有可能的政策,強力推行持續性經濟成長。就二次大戰後的持續性經濟成長而言,由於:

⊙美國所主導的國際協調體制(IMF、GATT)的形成;

⊙各國政府在國際協調體制的基礎上的成長政策(包括技術政策、產業政策和預防經

濟過熱的政策等等);

⊙以美國為主的技術革新(新的生產方法、新產品和新產業)和美國生活方式(大量

生產、大量消費)的世界性普及;

⊙巨大的壟斷資本(尤其是美國的跨國公司)的資本輸出和先進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的飛躍性擴大;

⊙由於美國的對外軍事支出和對外援助,導致美元的世界性擴散。

  上述因素的作用,擴大了投資、生產、就業、工資和消費的相互依存性,而這種依存性便是以「持續性經濟成長」的型態現實化。亦即,持續性經濟成長是這些因素總合作用的結果。

  因此,持續性經濟成長的破綻及隨之而來的嚴重停滯,也可由此觀點來進行分析:

(a).支撐持續性經濟成長的國際架構的崩潰和美國地位的下降:

  由於進行耗費頗大的冷戰體系,加上日本、德國的迅速發展,降低了美國國內產業的國際競爭力(71年以後,美國的國際貿易收支出現赤字),因此美國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片面終止黃金/美元的兌換,導致戰後IMF體制的崩潰。此後由於美國產業衰退的深化,產生經常帳赤字和財政赤字的常態化和龐大化,逼使美國減少對世界的美元擴散。

(b).支持成長的技術革新及其普及化告一段落,而劃時代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也開始枯竭。因此由於新興產業所帶來擴大市場的作用也日漸趨緩。

(c).先進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不再擴大;

(d).由於上述原因,以工資上昇作為契機而發生經濟成長的破綻。因此,壟斷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經濟停滯,就以比國家壟斷資本體制確立之前,更加嚴重、更具持續性的方式顯現出來。也就是說,壟斷企業所無法處理的資本過剩和產能過剩的特質,由於國家實行經濟恐慌的預防政策而更加惡化。

(e).針對停滯基調的出現而實施的各種應變措施,不僅無效而且產生新的矛盾。例如,停止黃金/美元的兌換之後,由美國開始實施的刺激景氣政策,加速了通貨膨脹並波及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因此改採抑制總需求的政策,卻導致景氣低迷並造成中東產油國家,為了因應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而提高油價,因而出現石油危機;由於先進國家的再生產機制受到攪亂,而引發’74~’75年的不景氣,出現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也就是出現了Stagflation(停滯stagnation+通貨膨脹inflation)。

  80年代雷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就因應著這種情況而出現,那就是:一方面,高唱「強大的美國」的復活,挑起和蘇聯之間的核子、飛彈軍備競賽,引誘蘇聯消耗國力使其陷入崩潰局面;另一方面,以強勢鎮壓來削弱勞工組織的力量,削減冷戰期間所擴大的資本負擔(即,高就業、社會保障、對大型壟斷資本的規制和稅賦、對高所得者的累進稅和財政赤字等)。

  雖然雷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抑制了通貨膨脹並且帶來了暫時性的經濟復甦,但也帶來了不正常的利率上昇和美元升值,導致美國的經常帳赤字和財政赤字更加龐大化。

  不僅如此,由於新自由主義政策放鬆經濟管制和推行金融自由化,引發在經濟停滯下的投機性交易的龐大化、國際貨幣和證券市場的混亂化。影響所及,不僅是美國的國內經濟,也把整個世界經濟拖入停滯和混亂的深淵裡。

(3).「後冷戰」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重新整編

  在「後冷戰」的新形勢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入重新整編、重新建構的過程。

1/.在「後冷戰」的新形勢下,資本主義各國之間需要強化和維持協調體制,因而要求建構一個安定的世界秩序。也就是說,為了克服經濟停滯和失業問題,也為了重現持續性的經濟成長,需要再建構一個安定的世界秩序——如,國際貨幣管理制度、國際不均衡調整機構、抑制國際投機的機構等等。同時,更由於下列的原因,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必須強化協調機制:

(a).以資訊革新(Multimedia和internet等)為中心的,資本、資訊、技術、勞務的國際性流動,也就是所謂的資本全球化(Globalization),正在加強世界的統一性以及進行世界範圍上的勞動社會化;

(b).推進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集團的資本主義化。

2/.冷戰的結束,可以減少美國龐大的對外軍事支出和對外援助,但是由於產/軍複合體的反對和擔心失業率的上昇,不易大幅度的削減軍力。再者,為了調整以及壓抑在「後冷戰」下頻繁發生的地區間、民族間、宗教間的紛爭,美國需要各國的協力性軍事介入以及分攤軍事費用。因此,就整個世界而言,軍事支出似乎暫時不可能有大幅度的縮減。

3/.由於冷戰的結束,減少了「國內讓步」的必要性。勞工組織在持續性經濟成長的過程中被體制統合後,又在雷根主義、佘契爾主義的強勢鎮壓下被弱化。所以,社會福利預算的削減以及因為企業重建而解雇勞工,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4/.為重視持續性成長,各國之間互相協調,準備根據「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中所提到的兩個方向,以財政、金融政策促進成長。

(a).依據新技術、新產業的經濟開發,如美國政府的資訊革命促進政策;

(b).依據對外擴張的發展——促進以亞洲為中心的非資本主義地區的資本主義化,來發展本國經濟。

  朝向這兩個方向的經濟政策,能否獲得成功還有待觀察。說不定反而會引發先進國家內部的產業空洞化,導致停滯和失業問題的解決更加困難;也有可能會引發先進國家之間或是先進國家與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對立;更有可能由於地球的溫室效應以及對環境生態的破壞而受阻。

  就整體而言,上述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重建方向和內容,是希望以建構非經濟性的公權力並以其介入經濟為手段,所以基本上還是呈顯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特徵。待續…


本文原分類:[思想評論][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