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28
走過白色恐怖現場為歷史傷口紀錄
八月 28, 2002 | 走過白色恐怖現場為歷史傷口紀錄 已關閉迴響。
結束2天密集的課程,由夏潮聯合會、人間雜誌及本報共同主辦的報導文學寫作班昨天踏出實地訪查的第一步。在多位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陪同下,一一走訪馬場町、六張犁以及鹿窟等處50年代白色恐怖重要的事發地點。
重回歷史現場的第一站是位於青年公園旁的「馬場町紀念公園」,此為白色恐怖時期主要的死刑犯槍決處。根據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前會長吳澍培解釋,每當行刑結束後,馬場中間會留下血跡,必須用土覆蓋,一層層堆疊,竟成一個大土丘,由於無法獲得官方確切資料,但根據估計,約有4、5千人在馬場町被槍決。
眾人在互助會會長黃英武的引領下,向當年的罹難者默哀,更有學員在聽完馬場町的故事後,抑制不住激動的情緒,在幾位頭髮花白的受難者高唱「安息歌」時潸然淚下,「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憂,你流的血,照亮著路,指引我們向前走…」,其他人亦低頭不語。
望著平靜的公園,就讀元智大學的學員施呈翰慨然表示,來到這裡似乎與那段歷史又更接近了,「雖然現在看起來如此詳和,也許我們腳下正是當年受難者槍決前被拖拉經過的土地。」
接著學員們驅車前往六張犁的北市示範公墓,吳澍培指出,因當時有部分受難者沒有家屬(本站註:以外省人居多)或家屬沒有能力將其安葬,後來也無法得知親人遺體下落。終於在民國82年被一位受難者家屬發現這塊亂葬崗,每個墓碑只比一個磚塊大一些,簡單地刻印著亡者姓名和往生日期,約有2百多個受難者葬於此處。
烈日當空,站在沒有遮蔭的墓地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又一個受難者的墓碑,學員們都靜默地聽著吳澍培講述事發的經過,以及家屬和其他受難者找回親人遺體的激動,他們如何與市府交涉,希望能夠保留原始的樣貌,以供後人憑弔、見證這段歷史。
最後來到白色恐怖期間牽連最多人、犧牲最慘重、今已改名光明里的鹿窟村。親身經歷國民黨掃蕩鹿窟村、並被判刑10年的受難者王文山向學員概述事件的來龍去脈。王文山回憶道,當年以呂赫若為首的一群知識份子利用鹿窟村易首難攻又偏僻的地理優勢,建立突擊隊基地,後被國民黨破獲,派了一萬二千名的大軍圍攻,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起來,最後已沒有一個家庭是完整的。
當王文山憶及逢年過節時,看著別人家開心地團圓,而鹿窟村卻籠罩在哀傷的氣氛時,一度哽咽、無法言語。接著提及出獄後的生活,因背負了「叛亂罪」的罪名,加上警察不斷到他工作的地方「訪查」,使他換了無數的工作。王文山憤慨地指出,「我不是壞人,我是人權的保護者」,但今日社會對他卻如此不公平。
一連走訪3個歷史現場,聽完許多長者的生命經驗,學員們接下來就要分組,為個別的政治受難者進行口述歷史的紀錄工作,為期一個月,夏潮聯合會秘書長陳福裕表示,希望至少能完成資料的蒐集,至於是否進一步以報導文學的形式表現,就視學員們的意願了。剛考上成大公衛所的學員廖家敏堅定的說,將盡力配合,參與下一階段的訪查工作。
本文原分類:[活動現場特別報道]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