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4
重新建立文化戰線的歷史武器—論台灣報導文學(完)
七月 4, 2002 | 重新建立文化戰線的歷史武器—論台灣報導文學(完) 已關閉迴響。
重建文化戰線的歷史武器
從楊逵1937年的「獨一的、宏亮的高音」開始,至1975年高信疆曇花一現的「現實邊緣」,最後1989年《人間雜誌》停刊,台灣報導文學的發展始終是在艱難的情況下緩步前進,以致無以為繼。反觀中國大陸三0年代隨著左翼運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開展,報告文學作為無產階級文化戰線的文藝武器,不但從運動中吸收養分,更反過來促進、宣傳運動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廣泛的、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報導文學(報告文學)才可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養分,才可能因伴隨著運動的開展,而豐富起來,從而對運動起到教育群眾與宣傳的作用。那麼,足以讓人反思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台灣現階段的命題是什麼,在這個命題下運動如何開展,我們又要重建怎樣的文化戰線,這些都是台灣報導文學是否既能自我豐富又能指導運動的關鍵。
在過去五十年裡,國府藉由國共內戰造成的民族分裂,充當冷戰體系西太平洋防線的反共最前哨,換得了依附性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現今,在陳水扁政權成為跨國壟斷資本全球化附庸的架構下,台灣的國營事業在喪失了壟斷特權和關稅保護的前提下,伴隨著大量員工失業,將以退出市場告終;民營財團資本,在兩岸關係遲滯不前,戒急用忍從名義上禁止轉向實質上管制的情況下,將被迫加強與跨國公司的垂直整合,從而表現出「買辦化」的趨勢;中小企業在陳水扁政權無意進行兩岸政治整合,導致台灣經濟無法與大陸整合分工的前提下,除了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或東南亞等地之外,只有關門一途;小農生產、小商品生產和自雇營生者,不是因為進口產品的傾銷而破產、就是伴隨著總體經濟的下滑而經營困難,經濟處境急速惡化。
因此,在全球化的架構下,以工農群眾為主體,團結知識份子、婦女、原住民族、自雇營生者、中小企業主以及同樣受到跨國壟斷資本壓迫的民族資本家,進行一場「新民主」的社會改造運動和祖國統一運動的客觀條件正在形成。客觀條件的可能性並不直接指向結果的現實性,這些只是作為文化戰線的大背景起作用。面對今日,廣泛的、由下而上的工農運動因資產階級民主化而被全面收編、退潮的事實,文化戰線上的「報導文學」面向就成為揭露、宣傳與教育群眾起作用。因此,為了呼喚、醞釀「新民主」運動,就必須在「黨性」的原則下組織文化戰線的先鋒隊,以自覺的、積極的、具有工農世界觀的寫手為核心,團結一切有素樸傾向性與可能性的文藝工作者,全面、廣泛的深入台灣民間,去揭露、挖掘、報導一切具有典型意義的現象或個人。這個戰線必須堅定的同帝國主義、同陳水扁附庸政權的分離主義、同跨國壟斷財團對本地的經濟掠奪,進行頑強的鬥爭,從鬥爭中壯大隊伍,團結群眾,從而醞釀出一場運動的發展。
本文原分類:[文化評論][戴國煇教授七十冥誕紀念專輯][文化戰線]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