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民進黨路線的破舊立新–要「轉型」,不要「變質」──要「轉型」,不要「變質」

五月 15, 2002 | [轉載]民進黨路線的破舊立新–要「轉型」,不要「變質」──要「轉型」,不要「變質」 已關閉迴響。

文/聯合報社論主筆

  兩年前,民進黨以百分之三十九點三的選票贏得總統大選,立即出現「贏了政權,輸了路線」的情勢。

  兩年來,這種情勢似乎並未改善,反而有越趨混沌的跡象。觸目所見,民進黨舊有的路線逐一冰溶水逝,卻迄仍未見新路線的輪廓。在陳水扁總統將兼任民進黨主席之際,如何「破舊立新」,應是首要課題。

  最受矚目的情形是,民進黨在不知不覺間似已出現右翼化的趨勢。其實,在任何民主化的政治社會中,皆一定會出現左翼、右翼的鐘擺現象,因而不必對此在價值判斷有所軒輊。但是,民進黨的右翼化仍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政治景觀。

  第一,民進黨及台灣政治反對運動原本具有勞農色彩,以六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與《夏潮》最為凸顯。唯這一股左翼運動的軸心人物,如今卻大多已站在民進黨的對立面。若與民進黨執政後的重商取向,及與資本家的親密關係比照來看,似乎顯得民進黨在野時的勞農運動,只是操作政治籌碼而已。

  第二,同樣的,台灣政治反對運動出現過唯一的「反帝論述」,也是在鄉土文學及《夏潮》時代,現今有些民進黨要員也曾呼號「反帝」,但此後即成絕響。唯如民進黨政府這樣,不准國防部長說「反對美國在台海使用核武」,非但違逆民進黨原本的反核立場,更幾是公然否棄普世價值,頗令人費解。何況,過去的「反帝」是以「反資」為主軸,但倘若一個弱勢國家與「帝國」的關係,窄化到了只企求「軍事庇護」而已的地步,這就已經不是「反帝不反帝」的辯論,而是要不要「附庸化」的問題。

  第三、民進黨正在逐漸調整「台獨黨綱」,但在政治鬥爭上仍然不能割棄分裂族群的操作手法。一方面,有些追隨者仍然停留在「外省人來太多」的思維中;另一方面,民進黨與台聯,也不外是追求分裂族群的效果而已。民進黨在野時操作族群分裂,也許是符合政治邏輯的;但民進黨執政後仍然玩弄族群分裂的手法,這就是可能淪為赤裸裸的種族沙文主義。

  篇幅所限,但從以上這些簡略的樣例中,卻已可看到民進黨在「破舊立新」的過程中出現的路線缺口。值得玩味的是,重商取向的金權政治路線、帝國附庸路線與種族主義路線,皆是傳統的右翼主軸路線。前文曾說,不必對左翼右翼妄加軒輊。惟這是乎正是民進黨正在走的路線。

  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自然走向重商取向。台灣的國防風險較大,亦必須尋求大國翼護。而台灣族群的分佈懸殊,亦極易出現種族殺文主。因而,民進黨的「轉型」不足奇,唯不宜失去分寸而「變質」。

  民進黨究竟是在「轉型」或是在「變質」,其實自不僅只有上述樣例可供觀察。另如,民進黨曾是法治主義的鼓吹者,如今卻嚴重脫軼憲法,家父長式的人治取代了法治;民進黨亦曾是金權政治的聲討者,但如今卻是政商關係不遑掩遮;民進黨曾是新聞自由的倡議者,卻發生總統直轄的國安局為吃案而查禁媒體的事件;民進黨自議會反對路線起家,如今卻以污名化國會與在野黨為能事。即以民進黨與李登輝的關係而言,李登輝也許是一名毀憲者,也許是一名權謀家,或也許是一名黑金教主,但民進黨卻只是截取李登輝族群主義的象徵地位,以至如今己有尾大不掉之勢。類此種種,不一而足,究竟是「轉型」或是「變質」?

  民進黨贏了選舉,必須重建路線。陳水扁總統兼任黨主席後,領導民進黨轉型,避免民進黨變質,首要工作應在重建民進黨的路線。畢竟,有正確的路線,始有典範,始有願景!


本文原分類:


Comments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

Name (必)

Email (必)

個人網站

Speak your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