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5) 

從列寧主義到史達林主義

 陳明忠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思想評論/陳明忠相關/
相關文件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完)(陳明忠)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12)(陳明忠)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11)(陳明忠)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10)(陳明忠)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9)(陳明忠)
社會主義的理念與體制的乖離(8)(陳明忠)


其他資訊

〔二〕從「社會」到「國家」


(1)關於國家的問題



  (A)做為「必要之惡」的國家


  成形於19世紀中葉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思想,將「國家」看成是與「社會」有所區別,又由社會所支持的「實體」(這裡所說的國家,相當於英語的State或State Power,也就是含有統治主體、政治權力等意涵的「國家」,以有別於與祖國、國民相聯繫的Country和Nation)。這種將「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看法起源於19世紀的社會觀,認為「國家」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經過原始積累階段取得了相對自主性,但又從屬市民社會(Civil Sociaty)並受其支配。
  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部分的19世紀自由主義社會觀,將「國家」視為是人為的、形式上固定的、背離人性的「惡」,而將「社會」視為是符合人性的、自然的「善」,是在人的共同生活上最具權威的「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雖然是對19世紀自由主義的反叛,但在思維構造上兩者畢竟擁有共通的要素。因此,馬克思將「政治強制的消滅,社會自治的發展,以及由社會來吸收國家的公共機能」視為是建設新社會的過程。馬克思認為,一旦做為國家存在的必要條件的階級對立,歷史地消滅時,做為必要之「惡」的國家也終將消亡。
  從目前的「現實」看來,馬克思主義將「國家的消亡」視為是新社會的表徵的這種「未來的圖像」,似乎仍然顯得有些突兀,但就馬克思主義而言,一旦廢止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後,在計畫性生產的秩序中「國家」將會喪失其存在的依據。
  但是,馬克思並不是無政府主義者,他肯定在任何社會生活中公共機能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他認為,即使在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後的一定期間內,公共機能必然還殘存著政治強制的性質,因此,承擔這種強制任務的國家就仍然被需要。不過,這種暫時性、過渡性的「國家」,只能夠存在於社會自治實現以前的階段。因此,馬克思將革命後的權力命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走向「消亡」過程中的國家,或者是列寧所謂的「半國家」——也就是逐步走向非國家過程的國家。1871年的「巴黎公社」,以及在1905年革命時由勞動者自發地組織起來,並且在1907年十月革命中再生的「蘇維埃」,就是這種過渡性國家的模式。

  (B)「國家與革命」中的去官僚體制


  關於革命後權力的型態和機能,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提出了一定的構想。該書出版於革命之前,長期被共產主義者奉為圭臬,在該書中列寧主張發動革命,粉碎包括議會體制在內的舊國家體制,要求重新創建出「公社型權力」。這種權力型態主張:「任何人只要能讀、能寫文字,都可以藉由公選來輪流統治」,不需要以「專門資格」任命的公務人員(行政官吏、職業軍人等等),也就是廢除一切與公選制無關的官僚制度、常備軍和警察等等,而以結合立法、行政、司法為一體的「勞動者蘇維埃」為統治主體。
  列寧之所以認為任何人只要有識字能力,都可以行使統治機能的原因在於:

    1.無產階級國家是多數人統治少數人的國家,因此從前由少數人統治多數人所需要的壓制機構,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統治機能可以單純化;
    2.科技的高度發展,也可以單純化統治機能。

  (C)從社會到國家


  基於上述,我們可以將列寧的社會主義國家理論簡單的描述為「從國家到社會」的過程。但是,二十世紀的政治社會(不管是資本主義體制或社會主義體制)卻都走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走上「從社會到國家」的道路。
  首先,面對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資本主義社會喪失了對資本主義經濟「自我恢復機制」的信心,要求由國家出面干預市場來解決危機的思考和實踐,取代了自由放任的「不干涉主義」,預示了「國家主義時代」的來臨。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蘇聯也正進行著「從社會到國家」的轉型——開始於二0年代末期、在三0年代中期達到頂點的快速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正是藉由強大的國家權力來推動,從而確立了由國家全面掌控生產手段的「經濟的國家主義管理體制」。1936年的蘇聯憲法,宣布蘇聯所實現的社會主義經濟在政治上的上層建築,並非是逐步走向消亡的國家,而是被最大限度地強化了的國家,以及因為國家強大化而完全弱化的社會。
  因此,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走向並不是「從國家到社會」,而是「從社會到國家」。E.H.Carr曾指出,這意味著「國家」和「社會」兩者的區別的逐漸消解。就二十世紀的政治經濟現實而言,「國家」與「社會」二元對立的看法已不符實際。誠然,單就國家作為經濟計畫與經濟活動的主體這一趨勢來說,E.H.Carr的指責並非沒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考察到「史達林批判」後的「既存」社會主義體制歷史時,便會發現先前為國家所解消的社會,有再度主張其自主性而與國家相抗衡的趨勢。因此,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課題,正從「從社會到國家」轉換到「從國家到社會」的向度。但是,其具體化途徑為何?目前還處於摸索的階段。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