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系列講座之二:21世紀-社會主義化的時代
「社會主義」的發生過程(下)
榎本正敏編著(前日本築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明忠摘譯(夏潮聯合會名譽會長)
網路個體勞動者(free agent)的收入大多高於平均工資水平,他們是自發性地脫離雇佣關係,從企業獨立出來成為自營勞動者,從而建構出一種在網路系統上「共同作業」的新的社會生產關係。這種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共同作業」關係,具有下列特性:
將所收集、開發、貯存的信息、知識,在PC互聯網上共有、分享;以這種勞動手段共有、分享的物的關係為前提,在個別的參與者之間實現平等的、完全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關係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因此,新的網路個體勞動者的「共同作業」是勞動者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所選擇的勞動,絕不是由國家或其他外部力量所強制的勞動。這才是符合馬克思所謂的自由、快樂和自我實現型勞動,是社會主義理想的勞動形態。
現在,許多人都將1990年代中期,PC互聯網開始普及並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係中掀起的巨大變化的過程,稱為「IT革命」,用來類比揭開資本主義序幕的「產業革命」。換句話說,「IT革命」這個名詞的出現,在某個意義上,就意味著社會主義社會在21世紀的今天,即將來臨。
3. 新的社會主義圖象
通過以上的敘述,一個新的社會主義圖象似乎隱然若現。簡單的概括如下:
a. 由軟體化、服務化產業替代資本主義時期的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礎生產力。
b. 個體勞動者所用的PC電腦是主要的生產手段。PC將其所收集、開發、貯存的信息或知識本身,從人腦分離開來而客體化成為生產手段(在規模上大幅地超過人腦的記憶容量)。這種具有特殊性的生產手段是由網路參與者全體成員所實質上共有,並於勞動過程共同利用。
c. 「知識勞動」成為最基本勞動型態。勞動者所提供的從輔助機械單純的體力勞動變為以高度知識、專門技術為基礎並需要做適當判斷的所謂「知識勞動」。
d. 個體勞動者以PC互聯網作為媒介進行「網絡共同作業」勞動,是基本的社會生產關係。在這種勞動關係裡,各個參加勞動者之間不存在支配、被支配的「等級制度」(Hierarchie),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因此勞動就成為以個人自由意志為基礎的自主勞動,是社會主義思想所追求的理想的自我實現型(以人為主體)勞動。
當然,上述的各種社會主義要素不過是處於萌芽的階段,尤其是新的生產關係祇有一小部分浮現出來,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體樣貌還不是很清晰。還有,在個體勞動者所構成的「網絡共同作業」社會裡,商品經濟和貨幣究竟會不會被廢棄?或者是還扮演著相當的角色?假如,廢棄了市場經濟,那麼,做為經濟原則在任何社會型態都不可或缺的勞動的配置(分工),將如何實現?……凡此種種都尚無定論。
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工業生產力在新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將不再佔有支配性地位。就如同,農業勞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下降為次要的地位一樣,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在新社會裡將讓位給軟體化、服務化產業而變成次要產業。因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必然是建立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整個社會生產足以提供全體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的基礎上。所以,在新社會裡,生活必需品的生產不再是主要的勞動部門,而社會勞動的配置(分工)將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緩慢的進行修正。當然,工業產品的總量可能還會繼續增加,但是由於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特別是機械人(Robot)取代了工人單純的體力勞動,整工業部門所投入的勞動量(就業率)將會大幅地減少。
上述這種社會主義圖象,與一般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派的社會主義圖象有著顯著的差別。這是因為,具體的歷史是以相當不同的經緯與內容向前展開,與馬克思主義正統派所估計的社會主義化過程大異其趣的緣故。
馬克思主義正統派向來主張,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政權後,藉由改造社會生產關係,也就是實施生產手段國有化以及中央集權計畫經濟體系來實現社會主義。但是這個設想的前提,其實跟資本主義一樣,依然是以機器大工業生產作為生產力的基礎。與此不同的是,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是伴隨著「IT革命」的登場,從資本主義世界中最發達的中樞部門自然地發展出來的。也就是說,首先是為了滿足精神上與心理上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的軟體化、服務化產業,以「大眾的富裕化」為契機取代了機器大工業成為社會生產力的基礎;而資本為了盡力適應這種生產力的變化,反過頭來刺激了「IT」革命的出現,提供了網路個體勞動者的「網絡共同作業」,這種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新的生產關係出現的技術條件。
再則,從理論上來說,以工業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化似乎也不太可能。在大工業體系下,勞動者只是附屬在大規模機械體系上的一塊肉,依據「分工、協作」的原則執行單純的、不斷反覆的肢體勞動。在那裡不管所有權的主體是私人資本、國家、勞動合作社或者是自主管理的工會,都必須以嚴格的紀律來要求勞動者執行局部的職能以適應全體的生產目標。由於勞動者只是局部工人,必服於從組織的指揮與勞動紀律,因此不可能實現自由、快樂的、自我實現型的社會主義勞動。只有在以軟體化、服務化產業的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裡,勞動手段在生產過程中不再起支配性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人有主體性的勞動能力,同時取消了勞動過程的「階層關係」,在勞動者之間實現平等的、自主的「網絡共同作業」社會關係,才能兌現自我實現型的社會主義勞動。
總之,社會主義的「勞動解放」(人的解放),不可能單純的依靠人為的改造生產關係就能實現,也不可能在農業、工業等不得不製造生活必需品的生產力之下實現,而是在超越這種框架的,擁有高度的、有剩餘的生產力才能夠實現。
(本章節刊載完畢,敬請期待,第二章:美國新「社會主義性質」的勞動者的形成)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