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3) 

 陳明忠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思想評論/
相關文件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完)(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5)(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4)(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3)(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2)(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1)(陳明忠)


其他資訊
左翼
三、現代資本主義理論的新發展

  從60年代末到70年代,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日漸抬頭的馬克斯學派,尖銳地質疑當時主宰著歐美學界的主流經濟學派,並對作為主流經濟學的一支的凱因斯學派,進行嚴厲的批判性考察。
  戰後,以P.薩繆爾森為首的主流經濟學思想(廣義的新古典綜合學派,Neo-classical synthesis),絕對化資本主義體制,並在這個狹窄的架構中,將傳統的庸俗經濟學視為是研究個量問題的微觀經濟學,把凱因斯主義當成是考察總量問題的宏觀經濟學,並認為兩種理論是相輔相成,可以納入同一個經濟體系之中。他們認為:
1. 就宏觀而論,凱因斯的財政、金融政策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目的。
2. 就微觀來說,透過市場的價格機制,可以實現資源所得的合理分配。
  但是在60年代以後,一方面由於通貨膨脹不斷惡化;一方面由於馬克思主義以及新李嘉圖學派的學者的檢驗,以邊際效用論為根據的價格和資本理論的內部一貫性開始受到質疑,其思想的侷限性也遭遇批判。特別是在70年代西方世界陷入「滯膨危機」(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並存的危機)之後,凱因斯理論的地位終於一落千丈。這就是說,在戰後相對安定的時期中,支配著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布爾喬亞和諧思想的信賴感,已經開始崩潰。
  歐美的馬克思學派,一方面對廣義的新古典經濟學進行批判,另一方面也根據馬克斯理論,分析近期的經濟危機。其中最值得重視的特徵是:在60年代發揮重要影響力的「現代資本主義論」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的理論體系,並沒有被繼承下來作為經濟分析的架構。取而代之的是,回歸到馬克斯主義的危機理論,強調:現代的資本主義無法避免內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的顯現。也就是說,以馬克斯主義危機理論重新分析凱因斯政策產生破綻的原因和過程。例如,Sweezy也說:「在一定的歷史脈動中,資本主義對於無限制生產擴大的衝動會發作,而偶而也會出現小小的後退......但這種時期並不能永遠繼續下去。無限制生產擴大的趨勢和限制消費之間的基本矛盾會逐漸發揮其威力。」Sweezy在此重新的肯定了發生經濟危機的必然性,也就是說,重新修訂了他在《壟斷資本》一書中所持的論點。
  再次興起的馬克斯主義學者,大都將經濟危機的原因歸咎於利潤率下降趨勢,這是產生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內部的必然趨勢,其理論基礎是:伴隨著資本積累必然產生資本有機組成的高度化或工資上昇,將導致利潤率下降,從而成為恐慌必然性的根據。
  例如,D.S.Yaffe在《The Marxian Theory of Crisis, Capital and the State》 (1972)以及P. Bullock & D.S.Yaffe在《Inflation, the crisis and the post-war Boom》(1975)等書中指出:馬克斯根據資本有機組成的上昇而主張「利潤率下降趨勢的規律」,證明了經濟恐慌的必然性。而戰後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經濟的介入和通貨膨脹政策,不過是意圖緩和這個規律的作用而已。但是,國家的經濟政策永遠無法阻擋這個規律的彰顯,因此便出現了7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
  E. Mandel的《晚期資本主義》(1972)在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時,也將由於資本有機組成上昇所導致的利潤率下降規律,作為主要的課題。
  還有A. Glyn and B. Sutchiff《British Capitalism, Worker and profit squeeze》(1972)也認為,最近英國的資本主義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工會要求提高工資的壓力,使利潤分配率或剩餘價值率降低。
  此外,A. Glyn和H. Horrison、P. Armstrong等人在《British Economic Disaster》 (1980)和《Capitalism since 1945》(1991)等書中也主張,資本相對於人口的過剩積累與工資的上升壓力將會降低利潤率。
  由此可見,許多近期的歐美現代資本主義論,開始以馬克斯的危機理論作為基礎來分析1970年以後的經濟危機。不過這些危機理論,並沒有對「全盤危機論」、「現代資本主義論」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所強調的: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抗關係、戰後資本主義充分就業等原因,如何引起資本積累的基本困難,因而引發此一時期的經濟危機等問題進行討論,而只是將70年代的經濟危機,歸因於資本主義生產的內部矛盾及其顯現。所以,就資本主義分析而言,這些危機理論,就具有其片面性而顯得不夠充分。
  因此,要理解支撐著戰後資本主義體系到60年代為止的相對安定和該時期凱因斯政策表面上成功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些歷史條件又如何喪失等問題,必須從資本過剩的理論入手。否則,難以避免陷入將資本主義某一時期的發展固定化後,再加以一般化的缺點。因為,絕對不能單純的將戰後資本主義的高度成長以及1973年後轉變為世界性的長期蕭條,僅僅歸因於操作凱因斯政策的成功與失敗而已。待續…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