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完) 

 陳明忠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思想評論/
相關文件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完)(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5)(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4)(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3)(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2)(陳明忠)
戰後幾個主要的「現代資本主義論」(1)(陳明忠)


其他資訊
左翼
六、伊藤誠:「資本主義逆流假設」

現代的馬克思經濟學(1988)
資本主義經濟的理論(1989)
資本主義的逆流(1990)
馬克思的逆襲(合著1996)
進化中的資本主義(合著1999)
現代資本主義的Dynamism(合著1999)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和高度成長的崩潰

A.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的侷限性

  一般地說,在1973年以前,作為馬克思學派的主流論述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事實上是承認凱因斯干預政策的有效性,並將其作為戰後高成長期的特徵而予以理論化。也就是說,承認國家為了經濟成長所採取的財政、金融政策的有效性,因而緩和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停滯的趨勢,形成了持續性經濟成長的資本主義體制。
但是這些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對於資本主義在此一時期之所以能夠進行持續性成長的歷史條件和契機,大都沒有進行具體的考察,因此也就無法洞察該體制必將遇到瓶頸的必然性。
其實,戰後的高度成長,是在「戰時動員體制」打破了壟斷資本主義因限制投資所導致的經濟停滯趨勢,然後,再從「戰時動員體制」轉變為戰後的「冷戰體制」的歷史契機和架構下,才得以發展。
從美國鉅額的軍事支出可以得知,國家的財政、金融政策並非單純的景氣政策,而是在冷戰架構下,因應著情勢的變化而隨時發動的。
  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忽視,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在60年代之所以能夠繼續其高度成長的基本條件:

1.美國藉由其先進的產業技術和國際競爭力成為經濟霸權,進而保證黃金/美元的兌換比率(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以及在他的支持下所確立的布列登森林(Bretton Woods)國際貨幣體制(規定國際貨幣的固定匯率)。這種國際貨幣體系的維持,抑制了各國通貨膨脹的惡化。只要美國的農、工業能夠維持其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龐大的政治性、軍事性美元擴散就能夠促進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經濟復甦和成長,而且反過來又可以促進美國經濟和外銷的成長。

2.美國所主導的產業技術的開發和利用(包括在冷戰下加速發展軍事技術的派生效應),相繼帶來了各種耐久性消費財的大量生產,並波及到其它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一連串的產業昇級。以耐久性消費財(家用電器、汽車等)為中心,領導戰後高度成長的資本密集型設備投資,必須以先進國家勞動者購買力的增加、產生對耐久性消費財的有效需求為前提,才得以繼續成長。所以透過「冷戰體制」下勞資關係的調整,調節學派(RT)所強調的:透過「福特主義」向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擴散,耐久性消費財國內市場的擴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3.在高度成長的過程中,第三世界以石油為主的原料產品有彈性的繼續供給(尤其是由於中東油田的大量開發,1 barral [42 gallon] = 1 USD 的廉價石油供給),對於重耗能產業及其消費結構的形成,提供極為重要的基礎。

4.由於軍人退役、農村的過剩勞動力、勞動力的國際流動、以及女性的勞動力化等因素,使企業享有充足的廉價勞力,因此先進國家的工業積累得以順利進行。

B、國家對經濟的介入和福特主義

  在上述基礎條件存在的前提下,資本主義世界的貨幣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彈性的運用通貨膨脹政策來刺激成長(如,抑制實質利率的提高,對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公共投資等);另一方面,則在Bretton Woods國際貨幣體制之下,將先進國家的通貨膨脹抑制在溫和的水平。
  總之,此一時期的高度成長,是從「冷戰體制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家對復興的援助、軍事支出對有效需求的效應,以及包括這些在內的,由上發動的凱因斯主義式的景氣、就業管理」,逐漸轉變為「主要依靠勞資分配關係的調整而從下擴大有效需求的『自律性資本積累體制』」而形成的。
  由此可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和福特主義論(如RT派)都只是主張導致成長的片面因素,而忽略了其它的因素的作用,而且也沒有注意到各種因素的重要性,因不同時期而有所變化的情形。因此,在分析現代資本主義時,應該注意到資本主義發展的各個階段的主導性產業和產業技術的特性,以及其成長的具體條件。如此,方能更準確的掌握這段時期資本主義高度成長的歷史特性及其變化。

C.高度成長的瓶頸

  這個時期,在進行資本積累的過程中,高度成長的基礎條件逐漸趨於消失。
首先,由於先進國家之的不均衡發展,美國逐漸喪失其經濟霸權的地位。在1970年,美國的貿易收支從黑字轉為赤字,其國際收支也因為龐大的軍事支出以及跨國資本的對外輸出,出現大幅度的逆轉,導致BrettonWoods國際貨幣體制崩潰。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在國際上由於通貨和信用膨脹,激化了通貨膨脹。加之,在現有產業的內部,技術革新的速度開始減退,相對於一次產業產品和勞動力的供給餘力而言,資本積累已經過剩化。因此,原料價格與實質工資的提高超過了生產力的提升,造成利潤率下降(根據,A.Glyn的分析,1973年,七大主要工業國家的利潤率已經下降20%)。

(2). 現代資本主義危機和歷史發展趨勢的逆流

A. 危機的特徵

  從1973年以後持續至今的世界資本主義危機,造成物價走向、一次產業產品的相對價格、金融資本的角色、經濟政策的基本方針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也有過幾次景氣復甦的局面,但就整體而言,諸如:高失業率、經濟停滯、經濟活動不安定以及企業破產的增加等危機性困局,至今都還存在。
這種情形似乎可以稱為,繼19世紀末的大蕭條、1930年代的大恐慌以來,資本主義歷史上的第三次大蕭條。根據聯合國國際勞工局(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ILO)的報告指出:在1994年初,全世界不充分就業人口就大約有8億2千萬人,佔所有勞動人口的30%。
  這個大蕭條是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中心持續進行,表現在:因1973年的通貨膨脹危機而引起的再生產萎縮;隨後因資訊技術提高勞動生產力,而造成對過剩固定資本的壓力;由於實質工資的停滯而減少消費需求;因內外競爭壓力使利潤率難以上昇;國家財政出現破綻、匯兌市場的不安定、產業空洞化趨勢;投機性泡沫經濟和其崩潰的打擊…等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由金融資本所操控的壟斷組織,並沒有像過去一樣出現為了維持價格政策,而抑制或收縮生產規模因而深化經濟困境的情況。這一點,明顯與1930年代的大恐慌有所不同。因此,所謂「壟斷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停滯趨勢」的說法是否恰當,似乎值得懷疑。
其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資本主義動態的變化而產生的。即,針對蕭條的經濟重編,是以資本主義世界ME(Microelectronics)技術相繼高度發展與普及為基礎。因此,現代資本主義出現了很顯著的再強化個人主義性、競爭性市場原理的傾向。那就是:

1.投資變成輕薄短小化、自動化,企業能夠以較少的投資來提高生產力,擴大了母公司、工廠、各地營業部門的場地的選擇範圍;

2.耐久性消費財的大量生產體制,也由於電腦管理而進行多樣化、彈性化生產。同樣的趨勢,也在商業和服務業發生。因此在消費生活和市場經濟上,強化了個人主義色彩。

3.隨著工廠自動化(FA)、辦公室自動化(OA)的普及,增加了不熟練勞動者的雇佣量(如,計時勞動者)。因此,企業可以彈性的調整雇佣人數和工資成本。也因為如此,過去以具有經驗和技術熟練度的成年男性的正式員工為主所組織起來的工會,其組織率日漸降低,從而降低了對企業及政府進行交涉的能力及其社會地位。於是在勞動力市場也貫徹了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原理。

4.由於資訊技術的發展而被迫進一步進行跨國化的企業,不斷增加其跨國境的活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B. 新自由主義的現實基礎

  在1973年的蕭條的過程中,凱因斯主義經濟政策由於深化了國家財政危機和通貨膨脹而失勢。因此,以1979年上台的佘契爾政權作為開端,各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潮流相繼轉向為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政策,主張:縮小國家在經濟上所扮演的角色;減輕富裕階級的稅務負擔;放寬各種經濟規制;進行公營企業民營化等等。打擊了在公營事業擁有戰鬥傳統的勞工運動,廣泛的促進了以個人主義市場原理為基礎的經濟再活化。也就是說,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的採用資訊科技,引發競爭性市場經濟的再活化,這就形成了站在個人主義立場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潮流的物質基礎。因此,新自由主義政策可以說是符合現實基礎而不能簡單的稱之為Anachronism(時代錯誤)的政策。
  由此可見,以資本主義經濟的現實變化為基礎而轉變為新自由主義的趨向,並非只是對在高度成長時期具有高度聲望的凱因斯主義的挫折而產生的反動而已。回顧19世紀末大蕭條之後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

1.重化工業成為主導性產業並使設備投資成為「重厚長大」化,形成並且擴大了金融資本的壟斷組織。

2.這種情況,帶來了以大量受雇於大規模工廠、具有技術熟練度和經驗的成年男性勞工為中心的工會運動的成長。

3.國家增大其調節或緩和勞資對立的角色。

由於這些原因,強化了社會制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原理」的發展趨勢。俄羅斯革命之後,資本主義國家為了要對抗國內、外社會主義勢力的成長,紛紛採取軍國主義政策、勞資同權化、福利國家化、冷戰體制和凱因斯主義雇佣政策等措施,更加促進了這個趨勢。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論」,就是針對這種發展形勢的理論表現。

C.資本主義的逆流——「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原理」的重現

  20世紀末所發生的經濟不景氣尚在持續中。資本主義經濟因採用高度的資訊技術而產生競爭機制的再活化,使得自19世紀末以降近百年來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產生了新的「逆流」——投資單位的輕薄短小化、工會的弱化、縮減國家在經濟上的角色等等,因而強化了資本主義經濟原理依附在競爭性市場機制,才能顯現出來的本來面貌。
所謂「資本主義逆流假設」,就是用於分析資本主義在1973年以後所呈現的新的面貌的「中介理論」。

  除了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市場經濟重新活化其競爭機制之外,蘇聯式社會主義的危機和崩潰、以及隨後在東歐與前蘇聯各國進行的市場經濟轉軌、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走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加上亞洲各國的經濟成長等等,使建立在競爭性市場經濟上的資本主義,擴大其發展空間。因此在資本主義各國的內部,也正在削減為了對抗社會主義而支付的負擔,以及對勞工的讓步。所以,資本主義各國由於競爭性市場經濟的作用,正在顯著的擴大人民在經濟、社會生活上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站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以私人資本追求利益的自由為第一優先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其競爭性活力的再生路線,是朝向對人類和對自然破壞性荒廢作用的方向前進。現代資本主義所顯現出來的,對人類和自然的荒廢作用,是把近代資本主義從其萌芽、發展的全部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基本侷限,以現代的型態展現出來而已,並不是屬於資本主義最近的特性。

  因此,我們是似乎需要回到馬克思的原點,從現代的觀點來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原理、作用及其侷限性,再進行一次有深度的批判性考察,使其能夠用在現狀分析上。這就是說,「資本論」的靈活運用,是分析現代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基準。如此,一方面,我們可以避免因為過度強調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性規律,而犯了教條主義的毛病;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因為一眛的著眼於一時、一地的特殊性規律,而犯了機會主義或修正主義的錯誤。(全文完)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