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精神的魅力(下) 

訪北京大學

 齊鶯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大陸就學資料庫/
相關文件
大陸高校風向標
精神的魅力(下)(齊鶯)
精神的魅力(上)(齊鶯)
學爲人師 行爲世範(王法新)
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下)(明亮)
以創新促發展(明亮)
鍛造法學精英的至高殿堂(陳雅萍)


其他資訊

  聽衆朋友,在上一期的節目中,我們爲您介紹了北京大學的歷史及辦學特色。近百年來,這裏孕育和培養中國一代又一代最優秀的學者。豐博的學識,閃光的才智,獨立的思想,構成了北京大學特殊的精神魅力。尤其是北京大學一貫秉承的傳統——科學與民主,成爲這塊聖地的不朽的魂靈。
  北京大學作爲一所國際性的大學,講座之多,校園文化之多元,也從另一個層面,豐富了北京大學的魅力,這也是北大成爲國外留學生和港澳臺地區學生首選的高校重要原因。在今天的節目時間裏,我們首先要爲您介紹北大的校園文化,然後就聽衆朋友關心的北京大學招收臺灣學生方面的情況,請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的潘慶德副部長作一下介紹,歡迎您收聽。
  聽衆朋友,北大的講座之多,是國內其他任何一所高校所不能比擬的。每年都會有像哈佛大學、康橋大學這樣的世界名校的校長到訪北大,國際上著名的學者到北大訪問講學更是不計其數,比如僅在2001年,就有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登上了北大的講壇。可以說,上到外國元首,下到普通百姓,只要你能夠爲北大帶來新鮮的知識和思想,帶來真知灼見,北大就樂於爲你提供施展才華的講臺。而相容並包的辦學思想使得各種學術流派的講座都可以在北大找到聽衆。
  這種開放與寬容的個性是北大的傳統,也是北大精神魅力的又一個很好的體現。只要不違反國法校規,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每一個人都可以張貼他們想張貼的東西,自由的思想和空氣在這裏得到充分的張揚。這裏是資訊最集中的地方,海報的內容五花八門,而最多的是各類講座的通知。據統計,北大平均一天有3場講座。聽講座已成了北大學子的精神大餐。有人戲言,在北大課可以不上,但講座決不能不聽。
  北京大學副秘書長趙爲民介紹說,
  趙:如果要講到北大的文化呢,其中有一點,就是北大的講座特別多,他們除了上自己的專業課之外呢,每天都能聽到講座,你到三角地去,每天都能看到那裏貼的海報。北大的講座是非常吸引人的,光在新華書店,就出了很多在北大聽講座的書。在北大的學生很幸福,就是經常能夠聽到一些名師的講座。能到北大開講座的人,也是不一般的人。通過這樣的講座,就能夠使人瞭解到一些不同的學派,不同學校的一些教授們的好的學術思想,這對於豐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提高大家的人文休養、文化素質,都是由很大的作用的。”
  在北大聽講座已經成爲北大著名的一道人文景觀。不過,說到三角地的海報,其實還有一類非常醒目而且給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東西,那就是各類學生社團的招募啓示。每年新生入校的時候就是北京大學100多個學生社團集體行動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招新廣告和花樣翻新的促銷手段讓每一位新生眼花繚亂,北大人形象地稱其爲“百團大戰”。學生社團是北大校園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社團之多,活動之頻繁,品位層次之高,涵蓋領域之廣,在中國高校內首屈一指。
  在衆多社團中,北大的山鷹社應該是最有名的了。
  是啊,作爲著名的學生登山社團,據我瞭解,北大的同學之所以把它取名爲山鷹社,就是因爲他們希望 “存鷹之心于高遠,取鷹之志而淩雲,習鷹之性以涉險,融鷹之神在山巔”。我們知道,登山的訓練很艱苦,不僅需要很好的體能,還需要很好的毅力。但它對許多學生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相信這種品德的修煉,對一個人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它的註冊人員已超過2千人,成爲北大最大的社團。自成立以後,每年山鷹社都有一次攀登雪山的活動,並曾成功攀登上世界第6高峰卓奧友峰。
趙爲民先生也爲向我介紹了北大的社團文化。
  趙:北大社團有一百多個,學生的社團真的是非常的豐富,你比如象剛才談到的著名的山鷹社。北大山鷹社一直是很有影響的一個社團,山鷹社裏面的社員,不僅有同學,還有老師,比如說我們數學系的王詩成教授,也是山鷹社的成員之一。那麽在這樣一個社團裏面呢,實際上也是由一種精神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這種精神就是一種向上攀登的精神。我相信這樣一種向上攀登的精神也很能代表北京大學的一種傳統的精神。山鷹社在去年曾經有幾個同學遇難,遇難當然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但是它不會影響山鷹社的活動繼續開展。我記得就在當年,新同學入學的時候,山鷹社又貼出了招收新社員的啓示,當時很多人擔憂,還會不會有人來報,可是海報貼出去以後,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又有一百多個同學報名了,所以我覺得山鷹社的這樣一種精神恰恰是我們當代青年人所需要具有的。勇於進取,不怕犧牲。
  在前兩天的電視新聞中,我還看到了今年的北大山鷹社的同學們凱旋歸來的消息,北大同學這種不畏艱險用於攀登的精神,的確令人欽佩。
  趙:再比如說,我們還有很有名的“愛心社”。愛心社也是一支非常有影響的隊伍。他們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就是爲社會、爲他人做好事,而且是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愛心社是由一群默默無聞的人組成,但是它所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我覺得是很巨大的。比如說非常簡單的,小到上課之前他們幫助老師擦黑板,某個同學要是家庭個人有什麽困難,他們都會主動來爲他排解爲他分憂。他們非常提倡一些公益活動,比如說很多自行車,一倒就倒一大片,那麽可能有些人就把自己的自行車扶起來就完了,但是愛心社就要求,只要你加入了這個社團,那麽倒掉的那一大片自行車你都應該一個個把它扶起來。我想,如果大家都具有這樣一種公益心的話,那麽當國家有難的時候,我相信這些人他都不會袖手旁觀的。
  北大社團真可以稱得上是五花八門,比如還有自行車社團,在運動當中,他們每年都騎著自行車跑,我知道有有從北京騎自行車跑到拉薩的,有騎自行車跑到海南的,遊遍祖國的山山水水。我覺得這些都是非常符合當代青年人的特點。所以在北大的學生,選擇北大,考北大,有相當的因素就是因爲北大的社團很多。那麽這些社團讓每一個自由地選擇,他可以參加某一個社團,甚至可以有兩個社團。他們在學習之餘,在這裏面都能夠有另外的一種寄託,所以他們生活的都非常的充實。
  臺灣學生邱玄騰:北大相當的古色古香,相當具有中國傳統大學的特色。我接觸過北大歷史系、國際關係學院的老師,我覺得他們都相當具有學者風範,這也是我印象深刻的一環。
  韓國學生黃崇煥:現在中國是全世界經濟的中心,所以我要到北京大學學經營學,北京大學是中國的大學中特別特別好的大學,我要去。我在韓國的同學已經去北大學習,他常常說,我常常聽。
  聽衆朋友,置身于美麗的北京大學,體味著它百年來所成就的輝煌,這讓我更真切體驗到了作爲一個北大學子的驕傲與幸福,而那種濃郁的學術氣氛活躍的校園文化所營造出的北大的魅力,我相信對於有志于到大陸求學的海外學子來說,同樣令人心馳神往。在接下來的節目時間裏,我們就請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潘慶德部長專門談一談臺灣學子在北大的學習與生活,並向你介紹相關的考試和招生情況。
  齊鶯:我想瞭解一下,北大什麽時候就有臺灣的留學生了?
  潘:京師大學堂時期就有來自臺灣的。當時完全是滿腔愛國的,爲了民族振興,使臺灣擺脫日本的殖民統治的目的,從京師大學堂時期,那是清末民國初年,北京大學,作爲中國的NO1,從全國各地,包括外國的留學生。北大正式接收臺灣學生是在80年代末,86、87年,特別是葉劍英講話後,要求開放三通,正式接受港澳臺地區的學生,在這當中,臺灣學生占的比例比較大,層次比較高,生員質量普遍品質較好,到目前爲止北大有將近450人左右的臺灣學生,以前可能認爲北大的臺灣學生不如沿海地區,不如北京中醫藥大學,但北大的學生層次是最高的,就拿本學期在校的168個學生裏,其中攻讀博士學位的102個,碩士學位的57個,本科生歷來是較少的。來自教育部的資料,每年報考本科生第一自願,80%是北大,北大臺灣研究生一般都是在臺灣受過比較好的系統的本科學習和訓練,基礎比較好,來自臺灣名校也都比較多。你問到臺灣學生學科專業的分佈,這可能和兩岸關係的發展往來的層面有直接的關係,在北大學習的人數最多的是法學院,其次是管理學院,再次是經濟學院,接下來是傳統的文史哲學科,自然學科較少,分佈在北大的12個院系,應該說還是比較廣泛的,當然人文社會科學的比較多。
  確實我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們接觸到的在北京大學讀書的臺灣學子,不是讀碩士就是讀博士的,都很厲害啊,
  我決無厚此薄彼的意思,不過,在和他們的交流,確實能感覺到他們的學識和素養還是要突出一些,所以,沒有說能進北大的臺灣學生都是經過選拔,擇優錄取的。
  潘:以前直到現在臺灣有一些黑仲介,仍然在宣稱交多少台幣,60、80萬可以搞定進北大,那決無此事,進北大的途徑就是高考,北大很少出來澄清,所以也給黑仲介一可乘之機,我們知道打著北大旗號的在日本,韓國香港臺灣多有,這是詐騙行爲。嚴格說來,北大招收臺灣學生,清華招收臺灣學生,他不是一個學校的行爲,是教育部的行爲,他的報名組織考試都是教育部出面組織的,然後教育部公佈招生院校,專業,章程都是教育部統一的,尤其在研究生層次的命題,錄取是由學校錄取,權利在學校,但招生組織諮詢報名這套程式是教育部的行爲,收費標準都是國家規定的,北大不可能收高費生,以前臺灣的媒體採訪時幾乎個個都問。
  我覺得,潘部長提到的這一點很重要,因爲據我們的瞭解,受騙上當的事例屢見不鮮,大陸高校報名諮詢的機構到處都有,惟獨一個地方臺灣沒有,臺灣當局不可能允許大陸高校在臺灣設立諮詢機構,這給臺灣學生來大陸深造造成一些困惑,這也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臺灣學生想要報考大陸高校的話,中國駐各國的領事館,在香港澳門的教育機構都可以協助和代理內地大學在海外的招生工作,您可以去這些機構諮詢,
  從北大來講,也是大陸高校中最早和臺灣高校開展學術交流的一所學校,在改革開放之前就有一些到歐美留學的學者透過哪個渠道就有和北大的一些溝通,但量少,臺灣開放民衆來大陸以後,兩邊的交往就多了,當然這裏有單向和雙向的問題,北大目前和臺灣的大學學術機構有著比較好的,暢通的學術關係,和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淡江大學,等知名學校,簽定校界交流的關係,雙方的學術交流研討會,人員的往來,教員學生的往來都比較順暢,每年北大兩岸的學術研討會層次和量上都是很高的,今年下半年還有經濟層面的,金融管理的學術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齊鶯:北京大學對這些臺灣學生有沒有一些特殊的政策,或者特殊的關照,因爲畢竟兩岸關係,總還是要做一些工作的,是不是談談這方面的一些情況?
  潘:所謂對港澳臺地區,對臺灣地區學生的一些關照,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招生計劃招生組織是單獨搞的。因爲你知道大陸每年幾百萬報名的大學生,三天考試,競爭是很激烈的,能夠進入到北大清華是很不容易的,港澳臺地區的學生,他們的學制、他們的教材內容和大陸還是有一個很大差別,所以考慮到這一點,教育部現在都是單獨組織考試,他們的招生計劃也是單獨的列的。他和大陸的學生不是一個圈裏的人,他們比照的全是港澳臺生,所以無所謂照顧。因爲我招生人數有限,今年招收20個研究生的話,那麽我是在港澳臺學生裏面選擇20個。他們考試科目裏面,內容當中,有關意識形態的一些題,我們都是盡可能回避的,特別是咱們大學招生的命題考試裏面,也著重地考慮了現行臺灣港澳地區它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所以我想還是比較合情合理的。
  本著對港澳臺學生“學習上嚴格要求,生活上適當照顧”這麽個基本的想法,他們在北京大學的學習,是和大陸的同學同班上課同等要求,趨同管理,在北京大學的外國留學生也都是如此。生活上, 因爲就目前來講,我們不能不說,在大陸還有一些方面還不盡如人意,但是臺灣、香港地區和外國留學生,我們還是盡可能地使他們提供一個好一點的住宿條件。大陸的本科生是五六個人一個房間,碩士生四個人一個房間,博士生兩個人一個房間,現在給港澳臺的學生,本科生盡可能是四人一個房間,研究生兩個人一個房間。
  潘部長向我介紹說,北大每年招收臺灣學生50-60人左右,其中包括碩士博士,因爲名額有限,雖然許多的臺灣學生都很優秀,但是因爲有的達不到北京大學的收生線,所以北大時常是不得不忍痛割愛。當我問到臺灣學生報考北大要注意的問題,潘部長介紹說。
  潘:很多臺灣同學以爲來北京大學來大陸高校學習,一定得要掌握大陸的同學他們所學的一些東西,應當說作爲一個國際上知名的學校,它對學生的要求,應當有一個國際上比較通行的比較有普遍規則的一個要求和條件,特別是近些年來,大陸、北京大學,也不是人們想象當中的,意識形態爲主的、政治挂帥的這些內容不會的話,就不能進北京大學,絕不是這個狀況。你在臺灣的學校,高中也好,大學也好,研究所層次也好,你所學的學科專業,你基本上達到並且學習得比較優秀的話,你完全有信心可以報考大陸的高校,完全可以報考北京大學。標準應當是這樣的。所以有一些同學通過E-mail,通過電話和我們聯繫,哎呀,老師,我不會內地的簡體字怎麽辦?這些都不會是問題,不會是因爲他是用繁體字答了卷就給他扣分,絕無此事。
  齊鶯:有些臺灣學生進了北大以後就以爲上了保險,學習不是那麽刻苦,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出現過?
  潘:您講的這種情況我們掌握的還不是主要的普遍的,相反,進了北京大學感到學習上的壓力,反倒是我們聽到的最多反映。
  有一些我們甚至瞭解到,他原來出身的學校,無論大學層次也好,還是高中層次也好,都是在臺灣很有名氣的一些學校,據這些學生本人講,在那兒的時候,他可以輕輕鬆松的連玩帶學的,就可以名列前茅出類拔萃的,到了這邊,到了北大,不敢玩,收起來他平時娛樂的東西來學習,讓人感覺到大陸的同學確實是很拔尖的。甚至有一些同學學習上感到吃力,和我來談,我就是說,臺灣的學生,境外的學生來到北京大學,他們不是更放鬆了更貪玩了,而是對自己學習上的要求更高了。這一點不論臺灣的學生也好,家長也好,是最爲滿意的一點。學生的風氣、學校的風氣非常正。到了這邊,學生想過多的貪玩,抛開學業搞一些不務正業的一些事情,他們是不可能的,沒有土壤,沒有市場。一個臺灣同學講到,他從臺灣來的時候,帶來了臺灣的特産小吃鳳梨酥,在他的宿舍裏面,他本來很興奮的準備分發給大家,讓大家嘗一嘗,大家收下來之後,客氣了一下,令她奇怪是的,該學習的仍然在學習,該看書的仍然在看書,令她非常吃驚。這種情況他覺得要是在臺灣,借此因由大家吃一通,玩一通,可以休閒一下,但是在北大不是這樣一種情況。還有一個學生家長,家庭境遇比較好,經濟狀況比較優裕,他把孩子送到北京大學來,令他奇怪的是,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之後,他感覺他的孩子學習上很努力,生活上很節儉,以前花錢大手大腳的,他就說,在我們家裏孩子花一些錢不是任何問題的,因爲家裏的經濟狀況,還不是一般的臺灣家庭,沒有任何困難的,但是他的孩子來到北京大學,令他吃驚的是,每次進一趟城,是需要乘坐公共汽車還是需要打的,這個孩子都要計算一下,這種情況令他家長非常吃驚。
  聽衆朋友,現在,在大陸高校學習的臺灣學生數量呈現出日趨增長的態勢,這與祖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大陸高校的學術水平和良好的學風是密不可分,
  但是由於臺灣當局不承認大陸的學歷,甚至包括象北大、清華這樣的國際上著名的學府,所以給許多的臺灣學生帶來不少的困擾,對此,潘部長談了他的看法。
  潘:在全世界真正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的,不承認北大簡直是笑話,正如臺灣一些人士說的,不承認大陸的學歷、北大的學歷,不是民間的原因是政治的原因,不是學術的原因是政治的原因,在陳水扁民進黨上臺之前,雙方儘管沒有實質的意義,還曾經對兩岸的學術認證有過一些非正式渠道的溝通和往來。到後來連這個也都斷了。作爲在中國上有著重要學術影響和地位的大學,北京大學目前同世界上200余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交流關係,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我們同臺灣的高校,同臺灣的教育界,也有著很好的交流和合作關係,實際上不存在相互不承認的問題。從北京大學的角度來講,目前我們接收研究生審查的時候,對於臺灣正規的畢業生的學歷是給予承認的,所謂不承任,應該是臺灣當局。
  大陸的教育,無論從它的基礎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好,這些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大陸正規的千餘所全日制的大學,都建立起了各自有著學術影響的學科和專業,其教育質量得到國際同行的普遍承認,我們的相當一些學校,相當一些學科專業,其教育水準,培養的學生的質量,不謙虛的講,不在臺灣同類高校之下。所謂不承認大陸高校學歷和文憑的問題,應該說不是教育的問題,不是學術的問題,而是應該講是教育學術交流泛政治化的結果。這也不是臺灣民間的問題和大學之間交流的問題,而是臺灣兩岸政策造成的。
  當然今天來講北京大學也不急於你臺灣承認或不承認,北京大學仍然是北京大學,除了臺灣教育界,尤其是進大學,還有政府公務員,需要一個學歷認證問題,一般的就沒有,民間企業它無所謂,你是北京大學經濟法畢業的,我就任用你,我和大陸的經貿往來,我就依靠你,這個沒這個問題。但是其他的大學不行,科研機構和政府機構不行,這一點我們知道讀其他一些學校的學生這方面壓力非常大,因爲學術地位還沒有辦法和北京大學比,將來回去之後,不承認就是不承認,這沒有辦法。因此很多同學不得不採取到歐美鍍一下金,這樣他回來可以繼續工作。在北大讀了學歷文憑,在北京大學學習真本事,對他們深造提高不失爲一個最佳的選擇,北京大學目前它的學風,它的學生的質量,它的學習的風氣,甚至我們可以講,在國際高校中都是可以拿得出來的,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但由於臺灣不承認大陸的學歷,這一點對臺灣學生是一個很大的困擾。大陸是承認臺灣學歷的。只要是臺灣正而八經,經過認證的大學,從北京大學接收他們的研究生層次博士生層次的學習,都是認可的。
  另外一個是大陸對臺灣學生的基本政策和態度。從北京大學也好,還是整個大陸教育部分,對臺灣青年及港澳青年來大陸,來內地高校就讀,視爲是國民教育,享受國民待遇,大陸高校都是本著“一視同仁,適當照顧,保證質量”的原則來歡迎他們到北京大學、到大陸高校來學習。學校也會認真地做好從招生錄取、教學安排、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關心他們在北京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保證他們在大陸的權宜,對於品學兼優的臺灣同學,也會同大陸同學一樣,也會享受學校和國家設定的各類獎學金。
  聽衆朋友,兩期有關北京大學的採訪介紹,不知道是否加深了你對這所著名學府的認識,增強了你報考北大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真心希望有志報考北京大學的臺灣學子們能夠心想事成,如果您還有什麽問題需要瞭解的話,歡迎你跟我們聯繫。
  好,這次節目到這結束了,感謝收聽。再會!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