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復興之路 

中國經濟發展60年

 胡鞍鋼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勞動人權協會/夏潮的歷史與歷史的夏潮/勞動前線/
相關文件
第二期
復興之路(胡鞍鋼)
格拉納達之死──西班牙詩人洛卡(施善繼)
一個起點:紀錄片<在團結的路上>的創作始末(梁英華)
關於宮本百合子的《播州平野》(劉孝春)
展望全球經濟發展的前景(金寶瑜)
讀《中國農民調查》(詹澈)


其他資訊


編按:本文為2009年9月26日,中國科學院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應邀在北京清華大學「新浪長安講堂」所作的專題講演摘要。胡鞍鋼在演講中表示,新中國通過60年的經濟發展,完成了從貧困大國到世界強國的歷史轉變。他說,60年前,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后、文盲充斥、東亞病夫、生態赤字的人口大國﹔60年後,中國成為了世界人力資源大國、科技實力大國、經濟實力大國和綜合國力強國;再過個幾十年,中國還將成為世界人力資本強國,科技實力強國,經濟實力強國,可以說是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家園。


吃飯就是大問題

要講60年來中國的經濟變化,就要先看看60年前的中國。對此,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的馬歇爾將軍當時認為,美國就算傾入大量的援助也無法挽救中國的經濟危機。中國缺乏原料資源和工業資源,難以成為一流的強國;1949年8月,接替馬歇爾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艾奇遜也曾經講到︰中國最大的難題,就是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他認為這是歷朝歷代的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政府能夠解決。當然,他認為共產黨的政府也不例外,將來在某種意義上還是需要進口美國的糧食。

周恩來在1959年也曾經說:在1949年,中國是一個經濟極端落後的國家,儘管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鋼鐵產量在世界各國中只佔第26位,發電量佔世界的第25位,煤產量高一些,也不過是第9位;就是比較發達的棉紡業,棉紗產量也只佔世界的第5位。當時全國的產業工人只有300萬人,還不到總人口的千分之六。

工業化滯後100年

1949年中國經濟增長和西方國家的差距,還可以從幾個方面說明:

一個是發展工業的時間晚,比西方工業化大約滯後了100年—200年。從經濟學家的角度來看,1949年,中國至少要接近當時日本的人均收入水平,才有可能進入現代經濟增長的門檻。但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的人均GNP是75美元(按照1965年的美元價格計算),而中國在1950年的人均GDP還不到50美金;其次,從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當時英國的農業勞動人口比例是30%多,而中國到現在也還沒有完全達到這個水平;從固定資產的角度來看︰到1950年為止中國搞了將近100年的洋務運動,工業部門大約積累了將近100多億元人民幣(按照1952年的人民幣價格計算),加上交通基礎設施,估計可能有200多億元的原始積累。也就是說,當時中國人均的工業資本存量水平極其低下,固定資產人均大約只有40元人民幣左右。

此外,就基礎建設而言,中國在19世紀末才開始建設鐵路,1890年當中國只有10公里的時候,印度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已經達到2.6萬公里,可是到了1950年中國也只有2.2萬公里,還比不上1890年的印度,也不如當時日本的2.7萬公里。當然更不如美國,美國當時已經達到40萬公里。

文盲佔總人口80%

再說當時中國人力資本的匱乏。據計算,從有現代大學以來到1949年間,中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口只有18.5萬人,相當於總人口的萬分之三點四;全國平均受教育年限算下來大約是1年,文盲人口佔了總人口的80%。不僅如此,當時中國被稱為「東亞病夫」,是真正意義上的東亞病夫。在1950年,全世界的平均預期壽命是49歲,中國人只有35歲。這些都對中國發展工業化起著長期的制約。

然而60年過去了,當年艾奇遜對中國的預言並沒有應驗。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彭斯曾經用「獨一無二」來評價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雖然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也曾經歷過高速且持續的經濟增長,但是從未見過像中國這樣規模龐大的經濟體,在一段長時間內如此強勁的增長。怎麼解釋這個話呢?如果從1978年改革開放算起,到今天已經30年了,中國大陸GDP保持9.8%的年均增長率,可以說是打破了歷史記錄。在此之前,只有日本曾經在1950年到1973年間,保持了23年年均9.3%的增長。

集中力量辦大事

為什麼能取得這樣的成績?主要是中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不同的國家模式,克服了不具備的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物質條件,包括人力資本條件的困難。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選擇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實際上創造了一些促進經濟增長和國家現代化的有利條件,包括文化統一、主權獨立、政治和社會穩定等等。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需要一些必要的政治前提,需要利用各種資源,團結各方面力量,建立良好的經濟社會秩序,制定更加明確的現代化目標、藍圖,這些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實施。舉個例子,從國家財政汲取能力來看,1949年,財政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將近16%,到了1953年,這一數字更是迅速超過了30%。由於國家有了這麼強有力的汲取財政能力,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才能強制性地啟動工業化、現代化。

毛澤東為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現代化的初步成長期,這個時期的特征就是強制性發動現代化,為中國未來的現代化奠定基礎。同時它也是中國社會大規模的變革和經濟迅速成長的歷史時期,也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物質、人力資本基礎以及對外開放的基礎。 

首先,他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基礎,實現了工業化的初級目標。根據1953年到1956年周恩來、劉少奇的幾個重要報告,以及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就是希望能夠在1980年前後,建立一個比較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其次,從就業模式來看,我們明顯地看出來,總人口中的就業比重迅速提高。特別是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同樣,人力資本也發生了變化,據統計,中國在1950年人均受教育程度是1.6年,但是到了1973年就達到了4年,增長率非常之快。

當然中國也走過了一些彎路,主要有4個方面。

第一,忽視了中國的自然國情。1949年我們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9%,是歷史最低點。但是我們並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就拼命地學習蘇聯,砍木頭。結果從建國初期到1973—1976年間,中國的森林量減少了24%;第二個方面,就是人口政策,失誤了兩次,導致了生育高峰。這樣的人口結構和規模,會影響我們很長的時間;第三,就是大躍進;第四,文化大革命。

鄧小平務實的三步走戰略

鄧小平是個務實主義者,他在黨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到二十世紀八○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00年,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人均GDP4000美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國到2020年人均GDP要比2001年翻兩番,就是人均4000美元。這個目標可以說是提前實現了。

最後,我要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做一個評價。很顯然,改革開放最大的勇氣就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現代化的路線圖,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小康社會,迎來了一個空前的經濟建設時代。這30年成為中國最開放的時代,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走向創新型國家和綠色家園

至於未來,鄧小平20多年前留下一個很重要的名言,就是後面的人要比我們(老一代)還要聰明。他實際上是相信人民,特別是相信後代。我們來看看未來30年︰未來30年,中國將真正向著超級大國轉型,而且中國在經濟上超過美國也指日可待。但是,中國不能光是在經濟上超過美國,在其他方面也應有所作為。除了經濟外,第一個就是在科技上,要成為世界最大的創新型國家,應該是繼歐盟、美國、日本之後,第四大創新中心。

中國還應該建成世界最大的綠色家園。鄧小平提出的目標在2020年前後就可以實現了。但是我們今天面對氣候變化,需要構想新的現代化,我們稱之為綠色現代化。也就是說,我們將來要做到,用科學技術使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要使碳排放下降,甚至脫鉤。

總之,未來仍然是中國乃至中華民族復興的時代,但同樣也是我們為世界做出更多貢獻的時代。

本文轉載自「兩岸犇報」第八期 2009.11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