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帝國主義簡論(6) 

六:後冷戰,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帝國主義

 林書揚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思想評論/國際反帝運動/個人言論集/林書揚相關/
相關文件
帝國主義簡論
帝國主義簡論(完)(8)(林書揚)
帝國主義簡論(7)(林書揚)
帝國主義簡論(6)(林書揚)
帝國主義簡論(5)(林書揚)
帝國主義簡論(4)(林書揚)
帝國主義簡論(3)(林書揚)

反帝理論
槍口下的民主(唐曙(勞動人權協會政策組召集人、反對美英侵略伊拉克戰爭聯合行動代表))
[歷史與時事]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從未停止﹗(咧嚀)
[緊急特稿]反恐個屁﹗台灣不能支援美國的侵伊戰爭﹗ (台灣反帝學生組織)
[新聞思辨]小心極右勢力!──法國的政治地震也可能發生在台灣(汪立峽)
23日《恐怖主義與帝國主義初探研討營》現場手記(人民e)
美國帝國主義和台灣反共撲殺運動(幌馬車之歌序)(陳映真)


其他資訊
  四十年冷戰中的兩極美國與蘇聯在軍事僵持中,各自經歷了內部體制的推移演變所導致的緊張和壓力。蘇聯自70年代起便針對中央計劃經濟的僵化思有所改革,然因全體系過於龐大,且來自西方的軍備競賽的壓力使其始終無法突破准戰時體制的生產結構和資源分配。因而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恆常性失衡使成長率減退。進而影響到政治面的穩定度。然而在這一時段(70~80年代),美國經濟也不順適。一如蘇聯苦於僵化的計劃生產難以兼顧正常的國民消費和抗衡美國的戰備壓力(以不及美國一半的生產能量要承受與美國相伯仲的戰力水平),在美國這一方也因長年的非生產性軍事偏重和政治性的霸權代價支出,使企業獲利率減退,但美元卻內外盲流。致使美國以其生產力優勢,金融優勢,技術優勢,竟然承受不了世界貨幣美元的准金位制,終於1971年宣佈停止美元與黃金的交換。到1985年,美國終於變成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不得不實質上放棄戰後一直主張的自由貿易主義,而回復保護主義,於1988年通過了「通商.競爭力法」,開始發動所謂的301條款制裁案。對付貿易競爭國。美蘇兩個超大國,雖然社會基礎結構完全異質,上層制度完全不同,但生產活動必須是永續性的擴大再生產這一種最高的經濟原理,同樣是不能違抗。可以說,80年代同時降臨在全面敵對中的美蘇兩國的危機,正是由不同的理由,以不同的型態作用,所導致的,擴大再生產的機制障礙的危機。二十世紀的經濟體,不論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對於上面所提的擴大再生產機制障礙的解決方法有一個。那是資本積蓄的增加。而增加資本積蓄的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內部經濟的自行調適自我糾正自強不息,另一種則是求外部經濟因素的強行補強。對此兩種方法,中央計劃型經濟體的蘇聯幾乎難有著力點。因為在內部經濟方面,政經一元的固定系統中可調動的幅度小之又小,而在外部經濟方面,蘇聯沒有殖民地,沒有第三世界。即使蘇聯本部帶有某種大國沙文主義或民族自私作風,但聯邦內的加盟共和國不是殖民地,而東歐的經濟互助組織更非蘇聯的第三世界。對此蘇聯只有經過幾番苦撐后於1991年12月,經亞馬爾達宣言,蘇維埃聯邦正式解體。但另一邊的美國,內部經濟的調適方面有一波再一波的企業兼併如前述。資本壟斷保證了一定的對外競爭力和超額獲利能力。國際性外部經濟方面有60年代起不曾中斷的企業跨國化。如1971年正處於在美元危機中的美國五十大企業中,幾乎所有列名者全都是世界650家跨國公司中的上位公司。依1974年的報告該年美國跨國企  業總資產達1186億美元。而據估算一美元的海外投資能實現二元的生產值,則當年美國跨國公司的生產值幾乎要追上所謂的自由世界第二位的日本的總產值4416億美元。因為「低工資」在美國(從70年代起歐洲也是)已經變成「稀少資源」。企業跨越國境在低工資地帶成立生產基地,變成了冷戰後期美國經濟的脫困戰略之一。舉例說,1966年起的墨西科「國境產業」,到了70年代已經形成了一大產業集團。美.歐.日的大企業集團在墨國北部全長三千公里,寬十九公里的特設新工業區設廠,享受著免除營業稅,原料輸入關稅的優待。75年上半年,在當地新出現的幾個工業都市中,有美國企業500家工廠,雇用8萬4千5百人墨國工人,75年上期對美國本國的逆輸出額達1億9260萬美元。
  到了1988年亦即冷戰結束前夕,西方七國(美.英.日.西德.荷.法.加)的跨國投資額達8977億美元,其總產值據估算近2兆。在80年代同時期,東歐的經濟互助組織國家也陸續採用局部開放西方資本進入,設立合辦企業的新策略,但為時已晚,難以挽回頹勢。可以說,西方壟斷集團的帝國主義吸管一方面以共同安全體制排除現地人民的反抗,一方面在支援後進地區創設工業生產增加雇用提高總生產值等名義下大事吸收低工資勞力,在關鍵性的80年代得以跨過層層的內部危機。而相對之下東歐社會主義共和國集團的急遽分崩,終於無法避免。法國大革命的整整兩百年後,1989年9月,波蘭以團結工聯為中心成立了連合政府。同年11月,柏林圍牆遭毀除。2月蘇美兩巨頭會於馬爾他島宣佈冷戰結束。90年,東西兩德統一。同年7月的「休士頓高峰會」,在其宣言中竟然高呼二十世紀90年代是「民主主義的十年」。強調將以民主主義,人權,市場經濟的再建和開發,作為人類共同努力的目標。可以說志滿意足,充滿信心。甚至有些學者直言歷史已經終焉,社.資兩條路線之爭已見分曉。成為歷史中的一頁。更多的西方傳統學者和實務性的政策設計者,也同時指出,從80年代以來逐漸浮上一般媒體用語中的「資本全球化」大趨勢終於透過東方集團的自行轉軌-由中央計劃轉到市場機制,而將變成更大的新世紀主流。他們中多數人全面肯定資本全球化的歷史必然性。且認為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所割斷了的世界經濟從此進入新形式的融合過程。
  90年2月初,在瑞士達波斯村,由著名的「世界經濟論壇」WEF召開了以劇變中的歐洲政.經情勢為主題的大研討會,參加者800名。除了歐洲各國的政界學界,企業界,媒體業的頂尖人士外最受注目的,應該是東歐.波.捷.東德.匈.保五國的總統和蘇聯的副總理。他們異口同聲強調新理念新出發,以民主.自由.民眾最大的福祉,重建市場經濟的基礎和發展外,以更多的熱情頻頻喊出“歐洲一家“。要求西方國家政府的積極支援。據報導他們的演講帶動了滿堂的掌聲久久不散,一些女記者們甚至流淚不已。依歐洲人的歷史感覺,我們不難理解那幾天的「達波士村的興奮」的報導。更多的評論家指出「冷戰的結束不是冷戰邏輯的結果。而是及時而來的資本全球化大浪潮的結果」。資本全球化一辭,在語感上似乎具有「超越界線」或「視野廣闊化」的一種闊達氣勢,有一些記者喜歡用它,近十年來變成了流行語。它的出現在60年代但作為經濟用語是從80年代後期開始。其實,資本全球化的時代趨勢,不必經過學者的刻意的提示或論述,幾乎是20世紀後期的生活現實。在理論上持有肯定立場者或表示懷疑立場者都有。不過到了1997年的貨幣危機後對資本全球化採取嚴苛立場,甚至反對立場的學者有所增加。像幾次的國際性經濟會議遭到愈來愈多的運動團體的指責和攻擊及部份評論界的尖銳的質疑,都是衝著“資本全球化“來的。近年來即使在先進資本主義的國家一般庶民,對資本全球化的生活感覺也已經有所變化。「充滿希望和機會的未來像」如今變成「現實的壓力源」,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恐懼感的來源。究竟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心理上認識上的轉變呢。下面對“資本全球化“作幾方面的概括性的分析說明。
  1.甚麼是資本全球化:在資本主義所有制度下,資本是生產的組織要因。生產要素通過資本的組合作用而集結,進行合同性生產。生產不是一次性行為。因為人類群體的生存有賴於永續性的生產。同時也賴於擴大型的生產。永續性擴大型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要件。因此生產要素的集結範圍會愈來愈大,集結速度愈來愈快,集結種類愈來愈多,集結效率愈來愈高,終將到達地球範圍的,地球規模的生產集結。如果所稱資本全球化的意涵,指的是這種生產擴張的自然趨勢表現在所謂的「資本的技術組織」的側面,則其必然性勿容懷疑。
  但任何一場現實的生產組織運作過程,除了多種不同能量的「物的結合」的一個側面外,還有另一種「社會性的人的結合」的一個側面。兩種側面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而是兩種統一在具體現實的生產集結過程中。後者是形式,前者是內容。因此若由社會的人的結合的這一方面來看,資本主義所有關係下的人的結合,不論生產要素的集結範圍廣窄如何,集結規模大小如何,結合中的剝削機制總是存在的。
  因此,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資本全球化必定是最大最高的壟斷金融資本主導下的資本全球化,也是剝削和掠奪機制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本主義最高階段的,帝國主義的的最末階段的,強權把持下的全球市場專一化。
  2.資本全球化的時代背景:美國壟斷資本集團主導的資本全球化運動從80年代到90年代面向眾多開發中國家時,總是以經濟上的市場化,民營化和對外開放化等三項要求,結合政治上的自由選舉,人權保障,議會制度的主張,刻意表現出美國式價值觀的普世化才是二十世紀文明進步的總結。其實西方資本主義從二戰後的兼併運動到60年代的企業跨國化運動,到80年代的資本全球化運動不過是一貫的,資本主義本色的資本增值運動,在不同的政治型態,不同的經濟條件下的不同的具體形式而已。使得資本全球化在90年代聲勢遽然升高,無疑有下面幾點背景因素。(1)冷戰在西方「勝利」中結束。蘇聯.東歐集團政治瓦解並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轉軌,不僅意味著全球化的空間大幅度擴張,更重要的是,西方所面對的三大戰場消失了一個半。一個指蘇聯東歐敵對力量的消失,半個指其他兩個戰場-各國內部人民陣線運動和第三世界反西方運動中的親蘇派勢力的消退。(2)二戰後數十年來生產技術方面的幾次大躍進。如.動力革命(能源革命),材料革命,最新的資訊革命等,所提供的新生產力的積累效果。(3)被稱為史上最長的連續一百個月的美國經濟的好景。自91年第2四半期起延續到2000年下半年。以上,如果80年代的資本全球化沒有遇上這些背景因素,能不能展現今天的聲勢是值得懷疑的。
  3.資本全球化的三大機關和六大企業體:資本全球化時期的三大機關是(1)世界貨幣基金會(2)世界銀行(3)世貿組織。
  全球化的六大營運企業體是(1)多國籍企業(跨國企業)。(2)國際金融市場。(3)法律.會計.經營諮詢等服務公司。(4)資訊即傳播企業。(5)軍需產業。(6)娛樂文化產業。以上六企業體都是全球級的巨大型。例如第一類跨國企業,1970年總數七千家,到94年,母公司3700家,子公司270000家。80~92年,銷售額從24000億美元,增長1倍,達55000億美元。今日的世界貿易額的3/4在跨國公司支配下,其中的1/3是企業內貿易。數百家跨國公司支配著世界1/3的生產資本,佔世界生產額的40﹪。稅負有優待,跨國公司只把稅前利潤的1.61﹪繳給子公司所在地的開發中國家政府,其餘都繳給母公司所在地的先進工業國家。至於第二類的國際金融市場規模極其龐大。包括5 G在內的15個第一世界國家的金融市場和中心,每日24小時營業,幾乎操控全球絕大部份的信用交易和資本市場。尤其5G(美.英.德.法.日)的市場規模,達336839億美元。是5國總產值107152億美元的3倍(1988年)。第四類的資訊傳播產業,一方面以情報資本化來創出新型態的資本積累,使資本柔軟化而擺脫了硬體資本在時空移動上的速度限制和距離限制。另一方面則以其廣泛性和快速性的情報流通,影響甚至統合一個社會的集團認知和集團心理。先進工業國家往往在國際管制問題的名目下,進行情報操控塑造與論,造出有利於壟斷體制的假民意。尤其與第六類的娛樂企業相結連,製造具有麻醉作用的流行文化,以其龐大的流量淹沒正常的社會批判。這便是資本全球化中的文化霸權和強制思想的機制,像後冷戰意識型態的新基軸-新自由主義的風行就是這樣推開來的。
  4.資本全球化時代的生產新型態:決定全球化時期的新生產型態的幾個特點是(1)生產要素的分佈和集中上,最高生產效率有賴於遠距離.高速度的要素組合。遠距離組合能保證要素的選擇範圍大,而高速度組合能保證要素的變更或交換調整靈活。傳統的流通障礙,情報障礙,行政障礙等,不論屬於技術性或政治性,法律性,都漸漸地被克服了。克服的手段是「政治經濟化」。以可以分享的經濟效益柔化政治的籓籬,溶解文化上的區隔。據說在1997年歐洲聯盟條約的修改過程中,上述的原則觀念有過一次示範。總是,地理空間的,地緣政治的,甚至主權法理上的,種種的既成規格將漸漸地經過調適而融合。被稱為全球化尖兵的多國籍企業,正在這樣的新條件新趨勢下改換了它的生產構圖。如下: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