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略圖表示著幾點。(a)新型生產部門始於研究發展,終於市場化。頭尾都是軟體作業為主的腦力勞動,知識性工作。其在生產企業的內部結構中的比重逐漸超過製造部門。(b)研發和市場化部門,集中在「世界城市」受企業總部的中樞指揮。(c)世界城市將是全球化六大企業體的交匯點。算是全球化司令塔。(d)商品(硬體)生產基地設在第三世界。
這種構圖,因為新要素(資訊)的滲入,時空規模有了極大的膨脹。內部經濟的配置有了很大的改變。但若從跨國界的統合關係來考察,還是世界系統論的「中心和邊陲」結構。其剝削關係的本質還是一樣。不過因為技術條件方面的變化很大,不無結構質變的前兆。像資本柔軟化帶動勞動柔軟化(指變形工時為主的新型勞力供應型態)也可能導致某種新型的資本積累方式。像在世界新統合化(新自由主義為指導理念)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新資產階級分子(被吸納的技術,經營精英)和新貧民階層(被排除的技術落後者,經營失敗者)等,新型的階級分化和鬥爭形式也在我們的予料之中。
5.資本全球化已露出破綻:有關全球化的未來趨向,表示質疑者不少。有幾件事令人感覺出全球化的聲勢雖然一路增長,但也同時暴露出它的脆弱。首先是被稱為資本全球化的三機關-世界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十年來的實踐呈露出來的工具性的破綻。這三機關的確愈來愈偏離早年聯合國的公意,愈來愈展示出三機關不過是二戰後西方資帝集團的基本利益的護衛者。如IMF的危機處理顯然是多重標準的。愈需要協助的窮國愈得不到重視。經常強調開發中國家在制度化方面的弱點才是該國無法擺脫貧困的理由,而故意忽視該國在不公平的貿易結構下,恆常性地遭到富國的壓榨的事實。1997年的通貨危機時,該機構幾乎以高壓的方式要求西方式的改革,不問符不符合求援國的歷史的社會的現實條件。97年以亞洲為震原的貨幣.金融危機,受到衝擊的各國-包括俄羅斯及中南美洲國家,沒有一個國家在事後的嚴厲分析檢討中,被發現招來如此嚴重打擊的真正主因。IMF的官員們在資帝御用學者的幫腔下,企圖把危機的來源鎖定在所謂的亞洲型開發方式的錯誤。但後來還是不得不承認,真正的來源是國際金融系統的不合理性。也就是,西方資帝手中的剩餘資金的投機性盲流所惹起的悲劇性結果。這種悲劇不知道還要重演幾回。據今年最新的統計,包括證劵,存款,債權,現款四項的全球金融資本總計達到80兆美元。而根據97年統計,國際貿易的總額是6.6兆美元。98年的全球總生產值是29兆。幾乎所有的資金都流進金融交易,投入實體經濟的工.農業部門的,不過2﹪。絕大部份的勞動力都受雇在工.農實體經濟部門,則勞工在總分配方面的地位只有持續沉淪的一途。至於世界銀行也常以貸款聲請國對「西方化」的政策立場的表態為重,對該國開發的實際需要反而不予重視。在作業上也刻意凌駕申請國政府的意志,要求提出「申請國脫貧計劃案」,且指示計劃案的研究和執筆小組必須包括6方面代表,申請國的政府代表只能佔一席,另有2席是民間機構代表。世銀顯然有意超越申請國政府直接與民間勢力建立關係。幾乎是典型的內政干涉作為。最後,世界貿易組織WTO雖號稱經濟的聯合國,但在規約的制定方面,絕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並沒有參與的機會。以自由貿易原則為名義,工業先進國的產品可以自由進入開發中農業國,而開發中國家的農.漁產品卻不能自由進入工業富國的市場。且強迫開發中國家承認工業國家對稀有動植物的「特殊採取」權,破壞開發中國家僅有的自然資源保護權(此種惡行在現地人民之間引發「生物基因的海盜行的公憤)。近年來WTO又進一步企圖推廣公用事業的自由民營化。本來水電交通醫療福利設施,等不能等同於一般營利事業。因其性質屬於全體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解決,而人民全體中有個人購買能力的差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應該由公權力加以保障。如果這一類基本服務都因自由化民營化而變成商品,必須經由等價交換才能取得,如果這種做法才是資本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那究竟是社會的進步呢,還是退步呢。那些資帝強權,在WTO中間堅持著多重標準,像規約中原有針對開發中國家的數條特別優待的規定,現在已經形同虛設,沒有人再提起。工業國家只管向申請加盟國提出諸如價格自由化,民營化,降低關稅等有利於己的要求,卻無動於低度開發國家屢次所提的,工農產品價格的人為差距的改善問題。特別是,美國在WTO的作風一向惡劣。往往對最貧國或體制轉軌國提出「入會前開放」的要求,作為同意對方加盟的交換條件。像今年8月間,為了拉高本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竟然進行違反國際法違反WTO規約的輸出補貼政策。結果引發WTO及歐洲聯盟的激烈反彈,要求罰款四.五十億美元。
以上是資本全球化三大機關-世界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的十年來實況。有關正在上演中的,美國與EU和WTO之間的貿易糾紛,證明了列寧的觀點。也是所謂的,等級制帝國主義集團內部的一次表面化了的嚴重內鬥。不過該件的發展,可能還是以美國的有限的應付措施而告結束。EU也好WTO也好,是不敢也無力抗爭到底的。
98年日內瓦召開的WTO部長級會議受到7千民眾,NGO,工會左派團體的包圍攻擊。99年西雅圖會議的萬人抗議大遊行;去年德國農民在抗議WTO的遊行中焚燒了麥當勞店舖,被捕農民上法庭的當天來自全球的,抗議司法,聲援農民的四萬名民眾包圍了法庭;人民抗議世界經濟論壇的達波士研討會(今年);抗議美洲自由貿易協定FTAA的大遊行等等,全都是人民群眾反對全球化的行動表現。
最後,所謂的「美國史上最長的經濟好景」,到2000年下半年也急速惡化。在那穩定繁榮的一百個月當中,「資本主義的終極勝利」「資本全球化的不可抗趨勢」似乎形成了暗默的時代標誌。但曾幾何時,2000年下半年起,實質的GDP成長率由第二4半期的5.6﹪,急降到第四4半期的1.4﹪。今年可能進入負成長。聯邦準備銀行(FRB)今年1月間兩次宣佈降息-1日之間降31﹪。原因是,(a)民間設備投資急減(一年之間由21﹪正到15﹪負)。特別在IT投資方面(第4半期降4.7﹪)。(b)企業收益惡化。去年從第二4半期17.9﹪正到第四4半期的17.9﹪負。據報原因是原油價昇.工資昇。(c)金融市場緊張(投資者消極化)。(d)銀行銀根緊,貸款基準嚴格化。(e)設備剩餘。90年代設備對GDP的比率倍增。結果製造部門稼動率降到92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其次,在個人消費方面也劇減。由去年初的5﹪正到年底的2.9﹪正。特別在耐久財支出,由第三4半期的7.6﹪正到第四4半期的3.4﹪負。其理由,(a)股價下落,一般家計喪失了2兆美元。(b)能源價格昇。(c)利息昇。(d)雇用情勢惡化。去年來關廠.休廠件數急增。今年一月間失業率4.2﹪。
為何美國經濟由長期的好景轉為嚴重衰退,可舉出四大不安定因素。(a)家計部門的負債累積。家計負債對GDP比例由82年的47.9﹪增到89年的59.9﹪(戰後最高紀錄)。90~91年不景氣時期的消費減退是其結果。90年代後半繼續增大,到去年9月底達70.3﹪。這種負債的膨脹,導因於股價昇。80年代起美國一般家庭的金融資本有「証券化」趨勢。90年代銀行存款降,証券增。98~99年末,家庭金融資本增62.4﹪(達13.6兆)。家計中的住宅投資和消費支出增加,結果是家計儲存率於去年劇降,出現1933年大恐慌以來的負成長。加上去春以來的網路股價的劇降。(b)企業部門的負債累積。非農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負債對GDP比是,82年54.5﹪,到89年的64.8﹪。94年一時下降到53.4﹪,但去年再增到63.1﹪。商銀有倒閉者。(c)經常收支赤字擴大。自90年代後半急增。赤字對GDP比,97年1.7﹪去年4.5﹪,赤字的「質」也惡化。「所得收支」98年赤字化。「惡化」意指純債務的增加。幾乎出現以債養債的情形。(d)股價的投機性高漲。20世紀中,美國股價收益率曾經出現過三次急增。1901年的25.2﹪,1929年的32.6﹪,1966年的24.1﹪,去年竟然達44.3﹪。這種急增意味著超大量的投機性活動的存在,隨時都有暴落的危機。也就是美國經濟中的泡沫化現象,予警早已出現了。十年好景中,有外國資本流進來,也有本國的不斷的資本輸出,規模,速度大而快。但流進來的,沒有多少進入美國的實體經濟。流出去的,也愈來愈偏向當地金融市場。這表示著美國主宰的資本全球化,還是不改其本色,只是巨大金融資本的巨大的金錢遊戲。寡頭們獲利,廣大的生產人口,消費群眾,是風險的承擔者。
只因為當前全球化的推手,出於資本主義的利己本性和侵略本質的跨國界的壓迫和剝削,必定導致國際間各種層面的衝突和鬥爭。這一點似乎難予迴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