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灣省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 (02)2735-9558 ■傳真: (02)2735-9035
■電子郵件:xiachao@giga.net.tw ■機關網站:http://www.xiachao.org.tw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10) 

生產方式的矛盾在摩梭婦女醫療中的作用

 羅加鈴

夏潮聯合會資料庫檢索系統
與本文有關的資訊
參考分類調查報告/
相關文件
她們為什麼不看病?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完)(羅加鈴)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12)(羅加鈴)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11)(羅加鈴)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10)(羅加鈴)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9)(羅加鈴)
她 們 為 什 麼 不 看 病 ?(8)(羅加鈴)


其他資訊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第三節 永寧摩梭山區醫療發展狀況

  永寧鄉作為中國的一部份,其醫療事業的變革自當隨著中國醫療衛生的發展而變遷,所遭遇的困境當然具有同一性,例如,改革開放後,合作醫療體制的瓦解,也同樣衝擊永寧摩梭山區的農民;但是永寧作為偏遠山區與少數民族自治區域,其所呈現的醫療問題又具有相對的特殊性,例如,永寧摩梭人仍然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在面臨中國市場經濟格局所帶來的商品化時,必然導引出不同經濟型態間的相互矛盾,而摩梭人拿不出錢來看病只是矛盾所衍生的問題之一,然後透過醫療面向表現出來而已。因此針對各種差異,我們有必要就永寧醫療發展作一個概括性的分析。以下先以兩則對話作為開場:

對話一
某次永寧鄉婦女主任去市場買菜,見到一名婦女極為痛苦的蹲在路邊
婦女主任:「你怎麼了?」
蹲在路旁的婦女:「我肚子好痛」
婦女主任:「肚子痛怎麼不去看醫生啊?」
蹲在路旁的婦女:「我沒有錢可以看醫生」
……

對話二
某次筆者和一名摩梭婦女準備去鄰村找人,路上婦女遇見他的朋友
婦女:「你跑哪去了?怎麼這麼久沒來街子上?」
朋友:「我盲腸炎住院開刀」
婦女:「那現在怎樣了!?」
朋友:「昨天出院」
婦女:「看起來還不太舒服的樣子?」
朋友:「差不多好了」
婦女:「花了多少錢?」
朋友:「500多元」
婦女:「啊!不不不,這麼多」
朋友:「嗯!錢都是這借、那借湊來的,現在還要想辦法還錢」
……

  如上二則從田野資料節錄的對話,都發生於永寧鄉相對富庶的盆地區村落,但是更多沒錢就醫的摩梭人則出現在其他相對貧困的村落中,例如每年平均缺糧一個月的二半山區就是其一。
  據寧《蒗彝族自治縣衛生志》(2000)資料顯示,民國建立(1911年)到新中國成立(1949年)期間,整個寧蒗縣僅有幾家業餘的私人中醫診所分佈於今永寧鄉、紅旗鄉、紅橋鄉等鄉,共計四名醫生,其餘地區可以說無醫無藥,遇有疾病發生,患者只有束手斃命。可想而知,新中國建立初期的永寧摩梭山區承襲如上的醫療資源,醫療條件一定極其低下。
雖然部分永寧摩梭人回憶解放(1949年)前後,不約而同地說過永寧曾出現過高天齊、樊燕賓、林宮等零星幾位醫生(僅樊燕賓列入縣衛生志記載),但大部分摩梭人仍表示並不知道解放前後有醫生存在,永寧達坡村一位88歲的摩梭婦女就告訴筆者:「解放前後,有什麼醫生啊!哪裡有醫生?那個時候如果病了,就找人打卦,或是請喇嘛來唸一下經攆鬼,如果還是不好,就病著,病著病著就死了。」當時這種延請喇嘛等宗教人員進行驅病儀式的情形,不只發生於貧寒人家,亦同樣發生於富貴家庭。
  雖然筆者經過查訪,證實1949年前後,高、樊、林姓等幾位醫生確實曾於永寧行醫,但由於他們都居於較為富饒的皮匠街,鮮少進入其他村落,所以廣大摩梭村落中,知道這幾位醫生存在的人並不多,知道者也多是近於皮匠街的住民。可能也是因為如此,所以筆者遍訪摩梭人的過程中,許多摩梭婦女還是會說:「唉呀!什麼醫生啊!我都不知道有!」;或說:「就算真的有醫生,我們也看不起」;甚至說:「土司時期只有土司家有醫生,我們這些沒錢的一般人,哪裡會有醫生」等話。由此可知,1949年解放初期,永寧鄉醫療極度缺乏,各村落更是缺醫少藥,人民在生病時多只能仰靠超自然的力量解決疾病問題。
  從歷史資料便可獲悉,永寧最早的醫療院所建立於1951年,即現今的「寧蒗縣人民醫院」【註五十四】(建立時稱「寧蒗縣衛生院」),當時配備醫生兩名,醫療水平只能治療一些小的傷病,對於需要手術的,或較為嚴重的病患根本束手無策,加上院方經費短缺,無能力購進各種中西藥材,礙於限制便就地取材,使用永寧山區的天然藥材(如菖蒲),而這些摘自當地的藥草,一般未經炮製就給病患服用,看起來像是結合中西醫的治療方式,實則是現實挑戰下無可奈何的選擇。
  1956年,今寧蒗縣人民醫院從永寧遷至寧蒗縣大村街,同年「永寧鄉中心衛生院」的前身「永寧區衛生所」成立。所有的醫療事業都在草創時期,因此醫療事業並不發達;再者,知道政府設有醫療單位的人民並不普遍,為了推廣,1951年到1958年寧蒗縣全縣抽調多位醫療人員走村串寨的巡診,給轄下各鄉各村送醫送藥,實行農村「全免費醫療制度」。但由於永寧地處偏遠,從寧蒗至永寧近百公里路途,加諸現今通車的「永寧公路」當時尚未修築,許多村落地勢險惡或路況奇差,醫療人員能夠走訪的村落實在有限,所以筆者所訪問過的60歲以上摩梭人,在文革前見過醫生的實在為數不多。一位溫泉瓦拉片村76歲的摩梭婦女就回憶說:「我到文革時才第一次見到醫生,土司時期哪有什麼醫生,見都沒見過,再說,大家當時都窮死嘍!生病就只能打卦,哪裡有條件可以找醫生。」所述,不僅道出永寧醫療資源的缺乏,也說出了當時生活的貧瘠。
  1958年以後,寧蒗縣實施「免、減、收制度」,其轄下的永寧亦依法照辦。所謂「免」是指貧困者給予免費醫療;其他人民則根據經濟狀況給予「減」收或全「收」。步入60年代,為響應毛主席「必須將衛生工作迅速轉向農村,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的精神,許多省級醫生與縣醫院醫生被下放到農村去從事醫療工作,現今的永寧鄉中心衛生院當時便增添數個外地來的醫生,據當時也是隨隊下鄉,爾後落戶於永寧的彭醫生說:「我是1965年被調到永寧的,在60、70年代的時候,永寧醫療技術比現在好的多,當時永寧鄉醫院有好幾個從外地來的專科醫生駐診,人民就算得了大病也不用出永寧去治療,許多外地人甚至跑來永寧求醫,但是現在不行了…。」確實,永寧鄉中心衛生院在60年代做了技術的提升,開展了外科、眼科、骨科等手術,並增設了中醫科及中醫門診,爾後更在1972年擴大興建。
  60年代至70年代,進入文化大革命,永寧成立合作醫療制度,實行集資辦醫,生產大隊內人民群眾看病,只需繳交五分錢的掛號費,其餘醫藥全部免費。此期醫療水平被永寧人稱為空前絕後,也成了現今摩梭老人唯一褒揚的醫療時代,因為老人們說,當時除了醫療費用低廉外,技術水平更不在話下。然而當時的醫療體系並非零缺點。文革時永寧公社有6個生產大隊,17個生產小隊,每個大隊有2至3個赤腳醫生。只是永寧礙於區域寬廣與地勢高低差異太大,文革期間即便建立了農村三級【註五十五】醫療保健網的制度,但是少數地形顛險或偏遠的區域,仍無法貫徹每村落都有醫有藥的情況,為此形成文革時期雖嚴禁所謂「封建迷信」,停止一切宗教相關活動,但還是有部分摩梭人偷偷延請打卦者卜卦,或尋求達巴與喇嘛唸經以解決疾病問題的現象。
  因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失去集體經濟的支持,所以進入80年代以後,永寧合作醫療也進行變革。群眾集資辦醫,組織群眾採挖中草藥,吃藥打針不開錢(只交0.05元掛號費)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鄉村衛生院、所、室用藥主要依賴西藥,個別衛生院雖有中醫門診,但徒有虛名。(寧蒗彝族自治縣衛生志 2000)1982年後,隨著中國經濟改革,農村合作醫療體制瓦解,改弦更張地進入使用者付費的自費醫療時代。期間,許多赤腳醫生經過國家進一步培訓取得執照,成為體制內認可的「鄉村醫生」,辦起個體戶醫療(私人診所)。永寧目前就有20名個體戶鄉村醫生,分佈於個個村民委員會的衛生醫療點,每月接受財政單位50元補助,承擔預防保健工作。雖說政府體恤人心,除了給予留鄉服務的醫生津貼外,也對貧寒民眾就醫施以補助。例如縣財政單位每年撥給農村特困戶人均0.2~0.3元補助就醫,但是人均不足一元的些微補助款,猶如牛毛之於大象,起不了一丁點作用。
  合作醫療解體,加諸隨後的改革開放,醫療進入市場化的進程,別說永寧摩梭山區的農民就醫更增困難,就連享有公費醫療的北京公務員都有話要說,北京社科院社會所副所長戴建忠教授在與筆者討論中國醫療變革時,就作了如下的批評:

  不要說農村得了大病是死,城裡人現在真得了大病也是死。譬如說文革期間傷風感冒拿一些藥,我記得大概是七毛錢,現在是一百多元,但是這二三十年來我們的工資只增加約十倍到二十倍,藥費卻大概增加一百倍以上。現在計畫體制沒有了,整個醫藥工業,藥品工業的飛速增長,把整個中國的公費醫療拖垮了,現在不僅僅是農村,就連工廠、企業這些有公費醫療的單位,都因為藥費的增長,基本上處於一種垮台狀況,所以你到工廠去看,大概十個工廠有五個工廠,甚至還不只五個工廠,拖欠工人的醫藥費,所以不要說農村現在沒有集體經濟提供資金,就是城市的公費醫療也被醫藥業的迅速增長而拖垮了…。

  沒錯,計畫經濟體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市場經濟體制,醫藥工業亦進入市場化時代。邁入21世紀的今天,需以貨幣支付的醫療,加重了許多貨幣餘額不足的農民的負擔,有些貧困地區為講求醫藥費用低廉,甚至出現賣假藥的行當。據服務於永寧鄉的醫療人員表示:「永寧街上的某家藥店,在2001年縣級單位查緝假藥的行動中,就被查獲有販賣假藥的行為。」姑且不論店家是否知道所賣的藥品是偽藥,但是中國農村確實假藥事件層出不窮。此外,2000年五月間,筆者居於北京時,閒逛於北京著名的電子一條街(北京海淀區),更在路邊發現有「收購藥物」的廣告招牌,詢問在地北京人後才知道,原來這些組織所從事的是收購民眾(主要是公費醫療病患)生病後所服剩的藥品,然後再透過不法管道,便宜地將收購來的、品質參差不齊的藥品轉賣到農村去的黑市生意。
  永寧摩梭山區除了面臨偽藥流入的問題外,也面臨了一鄉之內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永寧鄉目前共有26個醫療院所(含公、私立;含中、西、藏醫),共約50個醫護人員(含醫生、護士等),但其中的10個醫療院所集中於永寧鄉中心的集市周圍,且這10個醫療院所就佔近40個醫護人員,形成其餘廣大村落醫療不普及的現狀。為此摩梭人在就近無醫的情形下,也比較容易在生病時找散落於各村的達巴、喇嘛或打卦者解決醫療問題。加諸這些民俗醫療者並不隨商品經濟大潮前進,相對於各醫療院所都需支付貨幣才可取得醫治的情況,則更添摩梭人求治的意願。
  此外,目前全國醫療商品化、機構化、集中化的情況,致使許多醫療院所朝向大型化、都市化構建。此舉往往令農村人口染患急症時就得舟車勞頓的前往大城市就醫,導致「小病要出村,大病要出鄉」,完全不同於文革時期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的情形。誠如現任中國衛生部副部長殷大逵先生所說:

  面向市場經濟,中國城鄉衛生資源分配不合理的現象不僅未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1991年約佔人口20%的城市人口佔有全國衛生資源的一半左右。而1999年的數據顯示,約佔總人口71%的農村人口享有的衛生資源已不足全國總量的20%!考慮到中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東、中、西部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地人群的貧富差異,如何為貧困人群提供更加公正、公平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顯然已成為21世紀中國醫療衛生服務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李軍2001)

  然而,筆者以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中,還必須細緻的考量各種經濟型態的差異問題,也就是說,除了醫療資源分配的問題外,農村人口沒有能力償付昂貴的醫療費用還隱含了不同的差異性。以永寧摩梭山區為例,目前仍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的摩梭人,就算政府真在各村落增設無數醫療院所與添置大量醫療人員,對於每年每人平均只有103元可支配貨幣餘額的摩梭人來說,定當毫無助益,因為在現實世界的醫療衛生上,摩梭人所面臨的根本性問題,並不在於醫療資源的不平衡發展,而是其根本付不出錢來就醫。所以,回到問題的原點就是,其自然經濟體制下的生產方式,在面臨中國市場經濟格局所帶來的商品化時,必然導引出兩種經濟型態間的相互矛盾,而摩梭人拿不出錢來看病只是矛盾所衍生的問題之一,透過醫療面向表現出來而已。故大陸官方如真要提供貧困人群公正、公平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其著眼處就不能偏離此癥結,如此方可直擣黃龍地發現問題,然後連根拔起地解決問題。待續…

【註五十四】1949年解放後成立新中國,1950年寧蒗縣人民政府成立於永寧,1953年寧蒗縣人民政府遷至現今的寧蒗縣城大村街,1956年永寧成為縣的一區,1958年成立永寧公社,1962年改為永寧區,1987年改稱為永寧鄉至今。由於50年代初期縣人民政府在永寧,所以當時「寧蒗縣人民醫院」(建立時稱「寧蒗縣衛生院」)亦創立於永寧境內。
【註五十五】指縣-醫院、公社-衛生院、大隊-衛生室三級

夏潮聯合會
Chinatide Association

中國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170號6樓
電話:2735-9558 傳真:2735-9035
xiachao@giga.net.tw http://www.xiachao.org.tw

人民e網頁生產研究會、台大戀愛委員會製作